本科毕业论文【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心理学3000字论文篇一 《浅析色彩心理学与平面设计》 摘要:在多元化信息时代,各种电子媒介各种表现语言已慢慢渗透到 平面设计的今天,平面设计的任务已不只是简单地聚焦在如何通过强烈的视觉画 面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渐渐将更为实在的态度来研究受众的 心理,从而使设计真正做到真正的人性化。因此,平面设计除了继续研究其创意 性和各种形式语言外,更加需要面对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课题。

从心理学课程之一色彩心理学知识入手,简单分析了色彩心理的重要性,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平面设计;消费者;视觉传达 1色彩心理学与平面设计 在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中,更多的人认识到平面对消费市场的巨大 作用,企业大力通入和扩展平面设计以获取巨额利润,然而平面设计却没有完善 的设计理论。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设计理论的缺乏,设计发展混乱,难以 形成健全的学科体系,从而使平面设计师们设计时候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设计 中,设计师深刻认识到设计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并进行设计理论的研究。往往 根据设计学科的需要,如人机工程学、色彩学等。然而设计理论还需要更完善的 研究。就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设计师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地创意,而必须 考虑设计过程中人的因素,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然而色彩就 是最影响人们情感因素的,因此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性化,对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性 化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迫切要 求满足精神需求。设计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科学完善的设计学的理论 支持。但是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学习方法和研 究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和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理论和方法手段,色彩心 理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主要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方法来进行。色彩心理 学也是一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边缘子学科,完全隔断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是不可能的。例如,心理学和生理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心理感受的内容大都 通过对生理反应的测试得以验证。而色彩心理学与生理学相结合,可以对平面设 计成果的评估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色彩心理学的范围很难绝对界定,它随着相 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可割裂消费者对色彩心理学和平面设计作品乃至平面设 计师的双重关注,使设计色彩心理学在培养平面设计师,为企业增加效益,以平 面设计打开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各设计专业的心 理学研究有的已经很成熟了,有的则刚刚起步,它们只能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发 展。所以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但首要的是理清思路,这对于色彩 心理学的系统化和完善意义重大。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在建立色彩心理 学的框架后细分色彩心理学的内容,使其更专业化、更完善,这有待于平面设计 师和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2平面设计对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1)“色彩是有表情的,这是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颜色表达指的是情感 因素,如:红色带给人的热情,激情,蓝色是平静、纯白色代表纯洁,黑色的神 秘等。色彩心理学也来自这里。在传统心理学科的基础上研究颜色、人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色彩心理学适用于多种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中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巨 大的。颜色,图形,文字是平面设计元素,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到产品的 颜色中。可以使观众情感共鸣,引起购买的欲望。色彩心理学的引入可以指导设 计师在广告、书籍、海报和其它产品的颜色本身的有效发挥作用,增加产品附加 值的颜色,加固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有一种解释说色彩可以使人的时间感发生混淆,这是它的魔力之 一。人看着红色,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长,而看着蓝色则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 短。所以在某些场合的平面广告适当运用红色,能让人感觉到时间长并且能专注 观察广告内容。

(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色彩也是有重量的。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物体重, 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物体轻。例如,同等重量的白色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哪个感 觉更重一点答案是黄色箱子。此外,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箱子看上去更重;与 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看上去更重。运用在平面海报里会让人们更加重视设计 师要表达的某种情节。

(4)颜色有让人心理上感觉暖与感觉冷之分。不过,这只是颜色所具 有的心理效果中最普通的一种。红色、橙色、粉色等就是暖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火焰和太阳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与此相对,蓝色、绿色、蓝绿色等被称为冷 色,这些颜色能让人联想到水和冰,使人感觉寒冷。色彩冷暖关系是平面设计师 最基本的色彩关系训练。

(5)颜色可以将物体放大或缩小。像红色、橙色和黄色这样的暖色, 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大。而蓝色、蓝绿色等冷色系颜色,则可以使物体看起 来比实际小。物体看上去的大小,不仅与其颜色的色相有关,明度也是一个重要 因素。色系中像粉红色这种明度高的颜色为膨胀色,可以将物体放大。而冷色系 中明度较低的颜色为收缩色,可以将物体缩小。像藏青色这种明度低的颜色就是 收缩色,因而藏青色的物体看起来就比实际小一些。明度为零的黑色更是收缩色 的代表。现实中例如,女生穿黑色丝袜,我们就会觉得她的腿比平时细,这就是 色彩所具有的魔力。实际上,只是女生利用了黑色的收缩效果,使自己的腿看上 去比平时细而已。可见,只要掌握了色彩心理学,更好地体会观察者的心理。更 好地表达设计师想要表达的内容。

(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也随着所 处地域的转变而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此的差异使得同样的一个色彩可以在不同文 化的人群中唤起迥异的心理情感,对于一些民族来说,某些色彩使用不当会引起 他们强烈的抵触心理,如:“在日本,紫色一直代表高贵、典雅;罗马的天主教会 则把紫色象征苦恼与忧愁;在荷兰却代表毒药与不幸” 3总结 随着当今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整个视觉传达设计 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问题尤其是视觉传达 中平面设计与色彩心理学的联系更为直接平面设计需要色彩心理学理论的指导。

色彩心理学作为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试图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研究广告件、商 标、招贴,其研究获得的各种理论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最终对象 ――人的重要。色彩心理学并非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它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随 处可见、却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和规则一旦被真实运用于平 面设计中,就能帮助设计师更充分地考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合理、有效、 适宜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3000字论文篇三《心理学基本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使命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使命感的概念、维 度以及其相关理论还在继续发展中,国外对使命感的研究已有些成果,但存在很 多局限,未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使命感在本土的研究较少,因此,结合中国 本土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使命感;理论基础;局限性 一、前言 近年来,使命感这一术语被广泛用于学术研究、职业咨询、招聘宣传 等各个方面,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比如世界最大的招聘网站之 一“Monster.com”,以“使命感”作为宣传标语;美国军队现在也使用“使命感”作为 宣传语来招募新兵。流行作者(比如,Dreher,2008;LeiderShapiro,2001;Levoy, 1997;)也频频提及使命感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和实践者都相信,使命感 有助于帮助人们寻找并获得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根据组织管理学学者的观点,了解个体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看法具有重 要意义,在当今的后工业经济环境下,许多人开始寻求工作的内部动机,工作是 一种使命似乎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同时,相关研究也发现,视工作为使 命的个体会体验到积极的工作、职业和生活结果,如更高的工作意义感和生活幸 福感等。因此,关于使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使命感的定义及维度 最初,使命感来自上帝的神圣召唤,仅仅用以形容神职人员对冥想工 作的坚持与信念。神父、修女和修道士受到这种神圣力量的鼓舞,而从事富有道 德感和责任感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关于使命感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渐 增加,但目前为止,其尚未形成一致性定义。但大多数都将使命感描述为一种具 有目的和意义的工作,使个体去做他(她)注定要做的事情,以上帝、激情、天赋 作为动机来源。现代概念中保留了使命感的宗教根源,认为使命感可以来自宗教 信念,也可以来自个体的自我觉察与意义感。但大多数学者和实践者更关注使命 感的内在动机而非宗教方面的神圣动机。

DikDuffy(2009)基于使命感的历史渊源、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 了一个包含三个维度的定义,这一定义也得到了相关质化研究的支持。他们认为,使命感是一种来源于自我并超越自我的卓越召唤,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现目标感和 意义感形成特定的生活角色,其原始的动机来源在于他人取向的价值观和目标。

其中,第一个维度提出了使命感的外部来源,这一来源可能是上帝、 社会的需要、偶然的命运、家庭的传统或多重因素的综合。个体感知到特定生活 角色、愿意去追求特定的职业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外部的推力。第二个 维度说明个体希望实现特定角色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个体的努力如何实现 生命中更广泛、更重要的目的和意义,这一过程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生命中的稳定 性与一致性。第三个维度表明,使命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带来更多的善行和社会 幸福感。这一定义中,第一个维度来源于使命感的历史渊源,而第二、第三个维 度则得到了包括大学生、咨询心理学家和动物园管理员等样本在内的诸多质性研 究的支持。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天职 历史上,天职与使命感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界 限开始逐渐明晰。天职是指接近某种特定的生活角色,以获得相应的目的感和意 义感,将他人取向的价值观和目标作为首要的动机来源。天职和使命都将工作与 他人取向的目的感和意义感作为终结,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在上述三维定义 中,天职仅具有后两个维度的含义,只有具有使命感的个体才会感知到来自外部 的驱动力。

(二)目的与意义 目的和意义是使命感定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能代表使命感。

寻找意义是人们存在的本质之一,因而人们会对工作赋予不同的意义。

其中,目的和重要性是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指为不同的生活目标而努力 并体验到一种满足的感觉,重要性是指个体的生活代表或象征什么。意义则可以 理解为个体自身的存在本质所带来的重要性。因此,意义建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 是一种极其主观的体验。

HallandChandler(2005)提出,与强烈的目的感相近,拥有使命感的个 体需要自身价值观和认同感的内在驱使激发实现某一路径,自我探索,适应,在 变化的生涯形势中充满自信。这一观点强调了使命感中目标设置、追寻、适应和发展的持续性过程。

(三)易变性职业生涯 使命感取向与易变性职业生涯有一些共同的组成成分,比如个体的职 业决策是基于个人价值观还是金钱或其他外部因素。在易变性职业生涯取向中, 个体是由自我引导、内部价值观驱使的。虽然这与现代观念下的使命感看起来十 分相似,但两个概念依然有所区别。其中,易变性职业生涯并非总是包含服务于 特定目的的信念。拥有易变性职业生涯取向是拥有使命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追求使命感包括了拥有易变性职业生涯取向和意识到拥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感。

(四)工作承诺、专业承诺 专业人员通常对他们的领域有一种使命感,比如医药、教育、社会工 作、管理,对工作的奉献、对职业的承诺。然而,使命感超越了对某一行业的专 业承诺感。它是一种超然的体验,关于个体如何在生活中有所不同获得意义和目 的。

与之类似的职业重要性和职业希望均没有抓住使命感的核心成分,如 意义、目的和亲社会取向等等。

(五)激情、流动和工作投入 职业使命感与激情、流动和工作投入有所区别。使命感具有长期性的 特征,而这三个概念只是偶尔出现,而不是一种持续稳定长期的活动。工作投入 可以让个体表达更好的自己,流动会让个体拥有最佳的经历。因此,使命感可能 是工作投入与流动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多次重复的结果。

四、使命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缺乏对使命感定义的一致性看法,虽然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多,但 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大多数情况下,使命感只是作为成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使命感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者们关于使命感的研究包括使命感的直接结果变量研究、其作 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以及使命感所引起的消极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一)使命感的直接结果变量研究 工作结果变量研究。在工作结果变量中,很多研究的结果变量都涉及 到职业决策领域,比如DuffyandSedlacek(2007)从职业决策量表中选择了六个结果 变量,对3091名大一学生进行施测,研究发现使命感的存在和犹豫不定、缺少教 育信息呈微弱的负相关。在职业心理中,有关犹豫不定的研究有很多,犹豫不定 是一种个体的犹豫特质或者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无法抉择的一种状态。使 命感的存在和决策、舒适度、自我清晰度和选择工作特点呈较弱的正相关,说明 有使命感的人可能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成熟,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和 能力,非常顺利地做出职业决策,并且非常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进入想要从事的 工作领域。和选择工作特点正相关,因为有使命感的人一般从事他们认为有意义 的工作,更加重视他们的职业决策和未来生涯。相反,使命感的寻找和决策、舒 适度、自我清晰度和选择工作特点呈负相关,和犹豫不定、缺少教育信息呈正相 关。寻找使命感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犹豫不决,也更缺乏教育信息。

幸福感结果变量研究。很多关于使命感的实证研究发现,有使命感的 工作者比那些把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的人更可能对生活感到满意。实证研究 发现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Diketal.(2008b)以大学生为样本的 研究发现使命感感知和生活意义中等相关,并且宗教承诺高的人这种关系更显著。

人们对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其中一种是有使命感的人把工 作看成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物质的回报或职业的进步,而是 可以带给自己的一种满足感。受此启发,Wrzesniewski,McCauley,Rozin, andSchwartz(1997)编制了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工作和生活问卷,以美国高等教育机 构的员工为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有使命感的人比同龄人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被认为是对于不同的工作条件反映非常敏感的一个指标。在生活满意 度的测量中,工作满意度可以解释整个量表结果变化的20%。Peterson,Park, Hall,andSeligman(2009)的研究验证了之前的结果,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生活满 意度中等相关,和工作满意度强相关,并拓宽了研究对象,涵盖了美国以外的工 作者和家庭工作者。

(二)使命感作为中介和调节因素 Markow,Klenke(2005)对美国的一所大学130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使 命感是意义和组织承诺的中介因素。LobeneandMeade(2013)以美国170名小学和中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使命感在过度感知资格和绩效、继续组织承诺之间 起调节作用。低使命感的人比高使命感的人有更高水平的继续组织承诺,因为使 命感低的人没有感知到的可选择的工作机会。低使命感的人比高使命感的人有更 低水平的绩效,支持了Hall(2005)的使命感理论模型。

(三)使命感的消极作用 近几年来,研究者发现使命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 极作用。研究指出把一切致力于一个人的使命会导致个人牺牲或者以生活的其他 方面为代价。有使命感的人会形成职业隧道视野,即不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缺 乏工作适应性。相似的是,Dobrow和TostiKharas(2012)以450名音乐家为研究对 象,历时7年,用纵向研究的方法发现有使命感的人可能在选择职业时会体验到 个人和社会认同之间的压力,可能会忽视有用的职业建议。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更不容易接受消极的反馈,而使命感和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相关,所以使命感和忽视消极反馈可能有关。另外,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可能 会过分集中于对自己才能的自我认知,而不集中于外部的客观评价,因此可能拒 绝接受消极的职业建议。强烈的使命感和工作倦怠相联系,工作倦怠是由于对自 己和他人的绩效水平的过高的期望高水平而导致的。

六、研究不足及展望 “使命感”作为新起之秀,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 在很多的不足。使命感需要一个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能引起共鸣的定义;需 要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或者对不同职业都有其相对的测量工具;需要明确使 命感形成与消失的过程以及阻碍使命感形成的因素;需要明确使命感带来的双面 效应;需要明确使命感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作用及意义,以及我们应当如何运 用使命感;需要继续探索使命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