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工程工作思路分析论文|西线工程

西线工程工作思路分析论文

西线工程工作思路分析论文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从湿润、半湿 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 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 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 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 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认识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是有远见 卓识的。

1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 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 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 定西,约115万km2。研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 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从玉树附近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 附近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 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 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 调水220亿~1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 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m;
③认为开凿隧洞, 特别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 过长,石―渭线长6244km,翁―定线长6808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 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 宏观、全面的认识,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点愈靠近下 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 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 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的基本思路 有如下转变: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 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 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研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研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 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并将 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 渠方案的突出问题是: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
大的地质构造 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问题;
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 流和塌方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m3/s;
以5m水 深、1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 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 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 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000m左右的调水 河流上引水,以115~130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 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1996年7月~2001年6月,开展了5年规划阶段的工作,这是10年超前期规划 研究的继续,其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自流。经对抽水方式与自流方式比较,主要 为避免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建设大型动力电站,故采用自流方式。②下 移。海拔4000m左右的地区严重缺氧,勘察、规划、施工、运行、管理困难很大, 故将调水工程方案布局整体下移到海拔3500m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 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虽然隧洞较长,但支沟多,可以自然分 段,长洞短打。③集中。以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组成的达曲―贾曲联合自流 线路先行实施,后期再实施雅砻江、通天河调水的输水工程,都要从达曲―贾曲 联合自流线路附近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达曲―贾曲线 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措施,节省后期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

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三次大转换。由此确定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 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选定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第一期工程。2001 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规划报告,赞同这个思路,并同意 第一期工程及时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阶段,突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南水北调西线 工程作为一项跨流域远距离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地区间的分布时, 必将对调水河流地区、调水工程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 影响。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着重研究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削弱或免除。调水 既要考虑西北地区缺水的需要,又要研究减免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的不利影响, 达到南北两利、共同发展。

对调水河流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调 水,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可接受的调水量是多少?此课题请中科院刘昌明院士 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研究。经综合各因素分析,鉴于调水河流地区人烟稀少、山 势陡峻、雨量丰沛,认为调取引水枢纽处河川径流量的65%~70%为可接受调水 量。此调水量不会对调水河流地区造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制约调水的重 大生态环境因素。

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某些不利影响, 其中可以量化计算的,是引水枢纽以下规划和已建梯级电站减少的发电量。而调 水入黄河后,黄河各梯级电站将增加发电量。据推算,2030年水平,长江干支流 损失的电能值与黄河增加的电能值大体相当。这涉及水权和不同地区的利益,需 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调水工程所在地区,需要研究水库淹没损失。不同的枢纽水库淹没草地34 ~379km2,迁移人口117~3690人,乡村级寺庙2~8座。由于地广人稀,因此淹 没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涉及的主要是藏族,他们多信奉喇嘛教,因此对寺庙和 有关宗教设施的迁建,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调水入黄河后,增加黄河河道的水量,并将水送到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 漠的地区,其生态环境效益是显著的。但江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输入黄河后, 在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利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3供水范围、经济分析和政策、管理体制 3.1供水范围 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供水范围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向黄河上中游地 区供水;
二是全部用以增加黄河水量。

供给黄河上中游的地区包括:兰州―河口镇河段的甘肃、宁夏、内蒙古、 陕西北部地区,龙门―三门峡河段的关中地区和汾涑河地区。但是,目前阶段尚 达不到向某个具体城镇、地段、工厂供水以及供多少水的工作深度。再者,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全部供给黄河干流,增加黄河流量,缓解 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已建枢纽工程的作用,同时还可稀释污水、冲沙减 淤,解决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黄河的长治久安补充水源。

目前,规划阶段采用了第一种供水思路。

3.2经济分析 虽然现阶段不能明确供水的具体地点,不具备进行经济分析的条件,但是 作为规划报告,缺了经济分析又不够完整。因此,采用了上述第一种供水思路, 经计算,城镇生活用水效益约10元/m3,生态环境用水效益约1元/m3,综合效益 约6元/m3。虽然存在着随机性,如增加工业、城镇生活的供水量,效益就大,反 之效益就小,但是却给出了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经济分析的轮廓概念。

3.3政策与管理体制 (1)工程性质。西线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 益,是一项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投 资以国家为主。

(2)管理体制。西线调水入黄河后,长江水与黄河水混合,由于黄河是 主体,因此应该说都是黄河水。这样必须在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的基础上, 采用新思路、新机制,建设和管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3)水价。第一期工程调水入黄河,初步框算成本水价为0.7~1.0元/m3, 加上配套工程,到用户水价会更高。长江水与黄河水混合后,不应该也不可能实 施水价的双轨制,应分区域、行业、用途制定不同的成本水价,建立合理的水价 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