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装避雷装置 [常规避雷装置发展论文]

常规避雷装置发展论文

常规避雷装置发展论文 常规避雷装置及其发展 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 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 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 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1753年发表的论文(关 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中也对此作了重要论证。一个鲜为人知的重 要事实是,富兰克林发表避雷针理论之后不久,法国一位工程师即按其理论建立 一个避雷针,并且很快发生一次接闪。这是人类首次主动设法改变雷闪途径,也 是直击雷可以防护的证明。这位法国工程师作为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当即高兴地 报告了富兰克林避雷针的引雷成功。

避雷针的实际应用,必须解决的是它的保护范围问题。这是在试验室和实 际应用中多年逐步定量化的,而且其精确性已基本满足了工程设计的需要。正是 各国高压输电和电力系统的发展推动了这一科研工作的前进。

1925-1926年,Peek第一个在实验室内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造成“人工雷” 对避雷针模型放电,研究保护范围―保护系数与雷云高度对针高之比(H/h)的 关系,并研究了雷云极性对保护系数的影响。1930-1934年,各国开始广泛利用避 雷针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当时230KV电网已经出现多年,287KV超高压电网正 在建设中。如美国煤气和电力公司(AGE)1934年开始用避雷针、避雷线保护变电 所,避雷线的保护范围是这样确定的:当架构强度足够时,每保护水平距离0.45m,避 雷线悬挂高度要抬高0.3m;架构强度受限制时,每保护水平距离0.6m,要抬高0.3m。

这分别相当于保护角56°和64°。这与日本60年代末的防雷规范60°相近。到60年 代初(1963年Davis)、70年代初美、英等国对保护输电线路的避雷线的保护范 围陆续提出击距理论,即考虑雷电流辐值的大小来选定保护范围。我国高电压工 作者(朱木美教授指导王小瑜同志)在职1962~1964年研究输电线路防雷时也提 出了类似方法。至于用来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我国50年代因担心避雷线断线会 波及全厂和全变电所而只采用避雷针。到70年代中期,才明确避雷线可用于发电 厂和变电所的保护。

避雷带 避雷带是在建筑物的屋脊和屋顶四周敷设的接地导体,是由避雷针、避雷线发展而来的。作者最早是由德国资料中了解到这项技术。避雷网是在避雷带的 中间敷设接地导体,以保护建筑物的中间部位。用于保护建筑物,其优点是敷设 简便、造价低,而且同高耸的避雷针相比,引雷的几率大为减少。而且它接闪后一 般是由多根引下线泄散电流,室内设备上的反击电压相对较低。我国建筑防雷工 作者提出并在全国广泛应用的笼型防雷方式则是利用建筑物钢筋形成的法拉笼。

同时也解决了等电位连接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建筑防雷的可靠性。此外,它也便 于笼内(屋内)电力、电信、电子设施统一接地(共地式)。我国电力部门发电 厂厂房、机房、变电所及主控室,包括控制和信号电缆等不同用途不同电压设备, 并制订1952、1956年以来各版过电压和接地标准。这同IEC近年规定、国外公司 广泛宣传的统一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相比,要早40年以上。

人们曾企图利用在针尖敷设上放射物质来提高引雷作用,扩大保护范围, 后来证明无效。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德等国建筑物防雷规范已明确做出否 定的结论。80年代,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院在高压试验室内所做的试验也证明, 放射性避雷针在引雷效果上与同尺寸的普通避雷针没有差别。我国过电压与绝缘 配合标准对它一直持否定态度。尽管国际上已有定论,法国及一些法语国家还有 一些地方,继续使用带有放射物的避雷针。我国一些从法语国家引进的工业设备, 还有用这种避雷针保护的。这不仅浪费资金,无助于防雷改进,而且由于其放射性 物质,还造成人身的环境方面的隐患。它违反我国所有有关防雷的标准。

提前放电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提前放电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是产生一个比普通避雷针更加快的上行先 导。此描述基于负极性下行放电的情况下,此类放电形式最具有普遍性。

“satelit+”内部构造示意图 单位怎样进行雷电灾害防护 1、单位应定期由专业防雷公司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 家规范要求,比如:学校、公司、区级以上医院、四星级以上宾馆、城区内高度 在45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需两年检测一次。

2、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 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如雷雨 过后,安装在电话程控交换机、电脑等电器设备电源上和信号线上的过压保护器应检查有无损坏,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

3、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 境、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

4、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避免使 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

5、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 如:重新铺设电脑网络线、室外天线的移位和加高等等都应该重新设计和建设防 雷设施。

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处理,采 取措施,避免再次雷击。

雷电保护的整体概念 六点防雷计划 针对雷电的危害,我们认为防雷必须是全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A控制雷击点(采用大保护范围的避雷针) B安全引导雷电流入地网 C完善的低阻地网 D消除地面回路 E电源的浪涌冲击防护 F信号及数据线的瞬变保护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暴烈的雷电,但是 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已积累起很多有关防雷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系列对防 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对各行各业进行行之有效地预防雷电 灾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接闪 接闪就是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能量按照人们设计的通道泄放到大 地中去。地面通信台站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利用有效的接闪装置, 把一定保护范围的闪电放电捕获到,纳入预先设计的对地泄放的合理途径之中。

避雷针是一种主动式接闪装置,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Conductor,原意是闪电 引导器,其功能就是把闪电电流引导入大地。避雷线和避雷带是在避雷针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采用避雷针是最首要、最基本的防雷措施。

2均压连接 接闪装置在捕获雷电时,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 处于地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进而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危害。

为了减少这种闪络危险,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 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台站内的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如果 其与防雷系统的导体,特别是接闪装置的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要求时,则应该 用较粗的导线把它们与防雷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在闪电电流通过时,台站 内的所有设施立即形成一个“等电位岛”,保证导电部件之间不产生有害的电位差, 不发生旁侧闪络放电。完善的等电位连接还可以防止闪电电流入地造成的地电位 升高所产生的反击。

3接地 接地就是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能量泄放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才能有 效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过去有些规范要求电子设备单独接地, 目的是防止电网中杂散电流或暂态电流干扰设备的正常工作。90年代以前,部队 的通信导航装备以电子管器件为主,采用模拟通信方式,模拟通信对干扰特别敏 感,为了抗干扰,所以都采取电源与通信接地分开的办法。现在,防雷工程领域 不提倡单独接地。在IEC标准和ITU相关标准中都不提倡单独接地,美国标准 IEEEStd1100-1992更尖锐地指出:不建议采用任何一种所谓分开的、独立的、计算 机的、电子的或其它这类不正确的大地接地体作为设备接地导体的一个连接点。

接地是防雷系统中最基础的环节。接地不好,所有防雷措施的防雷效果都不能发 挥出来。防雷接地是地面通信台站安装验收规范中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4分流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包括电力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天 线的馈线等)与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当直接雷或感应雷在线路上 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着这些导线进入室内或设备时,避雷器的电阻突然降到低值, 近于短路状态,将闪电电流分流入地。

分流是现代防雷技术中迅猛发展的重点,是防护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关键 措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新形式雷害几乎都需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由于雷电 流在分流之后,仍会有少部分沿导线进入设备,这对于不耐高压的微电子设备来 说仍是很危险的,所以对于这类设备在导线进入机壳前应进行多级分流。

现在避雷器的研究与发展,也超出了分流的范围。有些避雷器可直接串联 在信号线或天线的馈线上,它们能让有用信号顺畅通过,而对雷电过压波进行阻 隔。

采用分流这一防雷措施时,应特别注意避雷器性能参数的选择,因为附加 设施的安装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比如信号避雷器的接入应不影响系统 的传输速率;
天馈避雷器在通带内的损耗要尽量小;
若使用在定向设备上,不能 导致定位误差。

5屏蔽 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箔、壳、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隔 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屏蔽是防止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 影响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