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数据表明:大 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紧密相关,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对就业 形势、未来职业以及就业倾向的认知。地方本科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综合能 力,要使他们充分认知就业形势,要增强他们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行就业 引导,从而消解就业难的问题。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引导对策 1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方法 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迅速成为了令人关注的社会 热点现象。众多学者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均认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 个社会焦点问题。如孙吉收集的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 到756万,是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83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就 业问题更加严峻。[1]陈瑶、王甜甜总结道: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就 业区域集中;
就业领域单一化,总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2]但是,朱绵庆和 黄金辉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找 不到工作,而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及高薪岗位就业难。[3]很显然, 多数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或者大学生就业认 知问题。其实,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的确有一些偏差,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想到 大城市或高薪行业或岗位,那么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就业 取向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咸阳师范学院毕 业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了100名毕业生,涉及到数学、化学、小教、社工等 多个专业,男女比例为3:7,城镇户口人数为19人,农村户口人数81人,独生子 女占22%,非独生子女占78%,向他们发放了“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3份。然后对这9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他 们对就业形势、专业前景、择业倾向和就业主动性的认知,从其就业取向了解就 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引导之策。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调查 2.1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知。与大学生就业取向直接相关的 因素之一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从当前来看,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包 括:就业总体形势、就业信息的获得、就业压力。首先,对于问卷中“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的回答,7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很难”;
19% 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
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较好,就业较容易”;
4% 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了解”。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可以通过往届师兄、师姐的 就业状况以及人才招聘会的签约情况,对目前的就业总体形势有客观的、具体的 认知。其次,对于问卷中“你时常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和动态吗?”的回答,30% 的人选择了“时常关注”,60%的人选择了“不怎么关注”,10%的人选择了“说不清”。
至于其中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回答“关注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可见,大学生对就 业的前途有些渺茫、窘迫和不知所措。第三,对于问卷中“你认为目前就业压力 大吗?”45%的人回答“不知道”,30%的人回答“毕业后再说”,25%的人回答“压 力大”,从中似乎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已经有些无奈了、伤感了。以上调查说 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了解较肤浅,对就业的总体形势 有一定了解,但了解得还不够理性和充分,在铺天盖地的大量有关“就业难”的信 息面前产生了恐慌、焦虑、担忧或者无奈和随性。另外,一些就业信息中充满着 虚假、蛊惑的内容,使大学生不愿意关注就业信息,认为通过相关网络渠道投寄 就业简历,不会有什么结果。因此,可以说“就业难”已经不只是大学生个人的认 知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工具性、观念性的理 性引导。2.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未来职业的认知。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决 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而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定位影响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其对所 学专业前景的心理预期。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对“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的回答,有4人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56人认为有一定前途,3人认为无所谓前 途,24人认为无前途,6人认为根本没前途。与之相关的问题“你对在本专业就业 的未来预期如何”的回答,61人选择了“期待就业形势好转”,13人选择了“前途渺 茫”,6人选择了“信心十足”,14人选择了“随遇而安”。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多数 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较强的认同,认为既然选择了所学专业,就要立足本 专业,学好本专业,争取学懂、学精,期望以后在本专业的所属领域从事工作。
但由于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就业范围不甚了解,多数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对口行业, 而对与之有关的行业了解太少,以至于狭隘地认为本专业就业面很窄,这也就成 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分析。大学生 的就业倾向包括就业方式、就业区域的选择、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和具体就业单 位类别的选择,决定着他们的就业取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选择 直接就业、考研或考公务员。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境一般 的家庭,它们多迫切希望毕业后直接就业,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
考研的同学多 认为自己所读的二本院校就业很难,希望通过到更好的大学进一步学习,提升学 历层次,并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考公务员的同学也想通过公务员招考直接就业。问卷调查显示:35人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45人选择回家乡就业,7人选择哪个 地方能就业就到哪个地方去,还有6人选择到边疆地方就业,没有人选择到北上 广、沿海或国外就业。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定位是理性的。
对于选择职业的首要决定因素的问卷调查显示:24%的人选择了稳定,23%的人 选择了固定的月薪,16%的人选择了较好的福利(有五险一金),14%的人选择 了能发挥个人的能力,其余人选择了社会需要和贡献、工作有趣、轻松等。对于 具体就业单位类别的问卷调查显示:40%的人选择了事业单位,24%的人选择了 国营企业,说明大学生更倾向于找一份较稳定的工作。以上数据说明:地方性本 科院校的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倾向于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且希望能在离家 近的单位工作,至于收入的高低并不是他们考虑的最重要条件。这反映了这些学 生对所读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层次、自身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客观、理性的认识。
然而,在国家推进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性本科院 校大学生要想通过招考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大中型国有企业,难度较大, 这也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之策 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更有担当,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 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有位才能有为,他们渴望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岗位, 既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从而分担家庭的负担,同时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一 个平台。然而,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专业理论培养,却缺乏专业实践,更缺乏一 定的社会认知,所以高校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渠道、就 业方式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合理的就业观念。3.1高校要提升大学生 能力并做好在校的就业准备。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67%的大学生认为个人能力 决定着未来的就业状况,而个人能力既包括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也包括社 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以 及课程设置,使大学生所学专业方向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高校要改革大学教学方 法,将原来传统的注重理论灌输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也具备 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师不仅要 传授学生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培养他们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还要教授他们本专 业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方式,使其学之能用,用之有效。总之,高校必须通过教 学改革使大学生认可自己所学专业,喜欢所学专业,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 们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为他们未来就业做好专业理论和实践以及心理上的准备。
3.2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充分认知就业形势。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是客观现实,但也是社会舆论鼓噪的结果,一些部门、机构在缺乏调研的基础上,妄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态势,导致毕业大学生产生了恐慌、盲动、沮丧、失望的心理问 题。从现实来看,我国各级政府通过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虽然 大学生就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多数大学生还是有岗可就的。至于一些大 学生毕业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还在于就业岗位与大学生的需求信息不对 称,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就业信息缺乏等原因,因此,高校应 引导大学生透彻理解国家就业政策,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动态,使大学生能够冷静 面对就业形势。特别是,高校要教育毕业生从自身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评价 自我、认识自我,冷静看待社会,虚心认识自身的未来,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 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3.3高校要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就业意识是大学生积极就业的前提,反映了他们就业的标准和要求,也体现他们 的就业态度。当前一些大学生毕业季不能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正确的就业 意识。就现实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各种素质、综合能力对于他们是否能被用人单位录用起决 定作用,而大学生愿意不愿意积极行动起来发布求职信息、与用人单位接洽,接 受就业单位的考察,更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此,高校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积 极向上、乐观豁达、不断进取的人,教育他们要正确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 正确处理多种经济社会关系,学会与各种组织交流,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使自 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如应对各种问题。3.4高校要增强大学 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把握择业机遇的能力。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急速 的转型期,每一年或每年的不同阶段,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及社会提供的就业 机会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时刻关注各种就业信息,积极就业,否则 就业机会一旦失去,就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可以说,培养大学生的竞 争意识是大学生克服就业难的重要环节。竞争是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们血脉的一 种本能。首先,高校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校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竞争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社会对大 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因此,高校要使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竞争, 克服自卑、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做好职业规划,抓住就业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