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审美教育迫切性]迫切性

大学生审美教育迫切性

大学生审美教育迫切性 摘要: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当代大学生审美趋 向不断朝着多元化、通俗化发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出来,而我 国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面对当前大学生审美素养不均衡的现状, 大学生对审美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需要引起各高校对自身审美教育现状的反思 与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
审美教育;
迫切需求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与艺术引导与培养人的审美观,进而达到塑造完美的人 的目的。在当代审美多元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受到多种审美观念冲击,对审 美教育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一、审美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 文明的出现与进步使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中,人逐渐开 始有了性别的尊卑意识、伦理意识,开始有了阶级划分、贫富差距、道德规范, 在人造的社会现实中,人逐渐不再以其自身本应有的样子而存在,而是以社会所 规定的样子而存在,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受到来自于社会的压迫与束缚。然而,人 本性所追求的却始终是自由,而人精神的完全自由只有在审美世界中才能达到, 因为只有审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每个人都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冲动和能力,人 可以在审美世界中尽情翱翔,而不受到任何约束,人在审美中释放人性,正如席 勒所言:“唯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感到我们好像挣脱了时间,我们的人性才 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受到任何伤害。” 审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进入“自由王国”,从而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提供了可 能,也只有通过审美教育的实践,人才有可能进入审美自由的状态,调节人性的 平衡性,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审美教育的过程,同时也 是促成一个人审美感性与德育理性相互融合与统一的教化过程,是对人道德教育 的完善和巩固。别林斯基说:“美与道德是姐妹。”美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关联体,没有美的道德是虚假的道德,缺少审美教育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

“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想使感性的 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别的途径”,在审美 过程中,人能够将直接性的感觉上升到逻辑的思维和道德上,审美为人的理性思 维提供了形式冲动,从而将人的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使人在感性与理性的自由 结合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借助美育的情感移情使人自觉接受隐性道德教化,自觉完成道德体验。再者,纯粹的道德教育是乏味枯燥的形式与理论教育, 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将其上升为情感,才能达到一种由内至外的价值转化,真正促 发道德的教育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使人从客观上感受美的趣味, 使人自觉追寻高尚的精神世界,追求道德自我的人生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倾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审美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的凌驾于现实生活 的审美态度逐步瓦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当代审美的主流,当代大学生的审 美倾向逐渐体现出多元化、通俗化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大脑迅速发展的高峰阶 段,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包容度大,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动 了他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趋势,面对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大学生们在接受以往独 立于世俗生活的高雅文化审美的同时,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众多日常化审美也体 现出了接受与尝试的态度,如在对待中性美、网络小说的审美价值、草根文化等 问题上,从不被认同到现在的主动接受与研究,相距时间不过短短几年。在面对 各种各样的审美对象时,大学生们往往能秉持着不反对、不诬蔑的态度,从事物 的各个角度来欣赏其中的美感及意蕴,并主动将其吸纳到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最终构成了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价值观。

同时,大学生审美还呈现出通俗化的趋向。一方面,艺术生活化、生活艺 术化已成为整个社会审美的新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审美活动也就不再局限于高 雅艺术而转向日常生活,而在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时,大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找到 与其自身相关或相似的艺术塑造,如一些青春励志性的电影与书籍,都或多或少 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苦闷,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大学生 也就更容易沉浸在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中,大学生的审美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 通俗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从学生走向社会人的转折阶段,其所背负的社会 压力不断增加,身心疲惫之下,他们在进行审美选择时,就更倾向于简单直观的 感官性审美对象,不再追求以往那种超越感官进而以陶冶与净化人的精神世界为 目的的崇高审美意蕴,而通俗艺术以其简单明了、直观易懂的艺术特征正好满足 了大学生的这种审美需求,使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能迅速地产生审美体验,进而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正如在疲惫至极时看一场泡沫喜剧远比看一部充满隐喻的 文艺片容易让人得到愉悦的快感,这种对审美对象的表象化要求也就导致了大学 生在审美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审美对象的表现形式而非内容,也加剧了大学生审美 通俗化的趋势。

三、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在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双重要求下,人们开始注意到审美教育在 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 要“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要以必修课程启发大学生学 习艺术的兴趣,进而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选修、自学更多美学、艺术和人文知识;

一些学校也确实开展了相关的审美教育课程。可以说,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确实 已经有所发展。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况仍然不够乐观。一 方面,许多学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美育始终排在智育和德育之后,甚 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选择性项目。在设置教育教学活动时,没有对审美教育做出明 确的指示性要求,也没有具体多样的实施方案,只靠教师在短暂的课堂中进行简 单提点,美育类课程在大学课程比例中也只占有极少数部分,且多以选修课的形 式出现,除美学专业外,很少有学校将审美教育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即便将美 育列入教育教学要求,随意性也很大,且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不少高校并未 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美育仍处于似有若无状态;
有的高校虽然开了美育课程,但 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美育应有的意义被消解,影响了美育实践的推进”。

另一方面,专业的审美教育教师的缺乏,也使得大学生审美教育难以实现跨越式 前进。许多高校进行审美教育教学的教师,都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的教师来 兼任,如文学、社会学或艺术学,这就使大学生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引导,甚至 有些教师对审美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美育”就是美术教育,是关于绘画艺 术的创作,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美的理解,造成大学生审美趣味的缺乏。

四、大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视野的不断开阔,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问题成为当前 学生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 从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到审美教育,其审美趣味的培养仅来自于本科为数不多的 选修课程,大学生审美素养极度不均衡。学生从小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导致了 个体审美能力的差异,当代社会参差不齐的大众文化更对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 形成造成了阻碍,低俗的快餐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学生的视线之中,并通过 大众媒体的传播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使其离正确健康的审美理想越来 越远。

在国家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也逐渐感受到了审美教育对自身的重要 意义,他们开始看到审美教育对缓解压力、陶冶情操的巨大作用,以及审美教育对自身人格意识培养的积极意义,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创新能力的滋养。

大学生肯定并期待能够接受到审美教育。高校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 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审美教育现状仍然不能 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审美的需求,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对审美教育 提出了迫切需求,需要各高校的重视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