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患者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的电生理特点分析]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摘要】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的重复电刺激(RNs)资料。结果 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面神经、腋神经和尺神经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胸腺正常组,进一步比较胸腺异常组面神经RNS阳性率高于胸腺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病理类型中低频RNS阳性率均显示出从高到低的电生理特点,依次为腋神经>面神经>尺神经。结论 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R面神经RNS阳性率高于胸腺正常MG患者;MG患者腋神经和尺神经RNS阳性率,在胸腺正常和异常组之间是相近的。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胸腺增生;胸腺瘤;电生理学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约70%MG患者伴胸腺增生,约10%~20%患者合并胸腺瘤。神经电刺激(RNS)是临床检测患者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常用电生理学方法。本研究对65例MG患者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的电生理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2008年9月到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MG患者65例。根据Osserman分型:25例为I型,即眼肌型,病变限于眼外肌;22例为Ⅱ型,即全身型,由眼外肌逐渐波及全身;3例为Ⅲ型,即重症激进型,发病在6个月内达高峰;6例为Ⅳ型,即迟发重症型,从Ⅱ型发展而来。全部病例术前行胸腺CT检查,65例MG患者中经CT或病理检查证实伴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12例,不伴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患者(NMGT)53例。对12例胸腺增生及胸腺瘤MG患者和53例非胸腺瘤型(NMGT)依次进行面、腋和尺神经低频RNS检查。

  1.2 方法

  1.2.1 电生理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Nicolet公司的Viking IV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在25℃,卧位条件下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包括外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运动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与同年龄正常值低限比较[1],使用表面电极分别在尺、腋和面神经上给予3~5 Hz的低频电刺激,用肌电图仪记录并计算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的波幅递减值。RNS异常标准: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5%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分析结果,统计比较用χ.2检验和校正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两种病理类型中低频RNS阳性率均显示出从高到低的电生理特点,依次为腋神经>面神经>尺神经。  3 讨论

  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其他自身免疫病伴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胸腺是免疫中心器官, 所以MG患者常伴有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本研究MG患者中18.5%患者伴有胸腺增生及胸腺瘤,与刘银红,许贤豪,崔丽英等[1]报道一致。

  RNS是诊断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病变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本组资料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MG患者共12例,非胸腺瘤型共53例,其中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MG患者面神经、腋神经、尺神经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胸腺瘤型(58.33%VS24.53%;91.67%VS 84.91%;33.33%VS22.64%)。胸腺增生或胸腺瘤MG神经电生理检测比不伴胸腺瘤型可能有更高的阳性率。这与Nakata等[2]研究发现MG伴胸腺瘤型的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反应时间显著长于不胸腺瘤型,报道一致。进一步比较胸腺异常组面神经RNS阳性率高于胸腺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MG患者面部肌肉瘫痪症状比较严重有关。另外,两种病理类型中低频RNS阳性率均显示出从高到低的电生理特点:依次为腋神经>面神经>尺神经,与崔丽英,汤晓芙,许贤豪等[3]报道一致,符合MG以近端为主的电生理分布特征[4]。认为RNS检查对MG的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银红,许贤豪,崔丽英,等. 胸腺切除术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电生理指标和临床评分的影响.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1):8210.

  [2] Nakata M,Is 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 impaired in myasthenia gravis. Clin Neurophysiol,2007,118:1144.

  [3] 崔丽英,汤晓芙,管宇宙,等. 单纤维肌电图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附80例报告).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2):75.

  [4] 李志军,张颖,崔永生.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临床特点.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