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痰浊中阻眩晕用什么方

【摘 要】 目的 探讨痰浊中阻型眩晕症患者的辨证施护方法。方法 我科自2009 年至今共收治眩晕患者50 例,其中辨证为痰浊中阻的患者共45 例,根据此证型患者的临床主症及兼次症的表现,对其进行辨证施护。结果 提高痰浊中阻型眩晕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也是中医护理理论的精华。

【关键词】 眩晕;痰浊中阻;辨证施护

1 概述

1.1 病因病机

痰浊中阻病位在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又为生痰之源。多因素体肥胖、饮食不节、嗜酒肥甘,以致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中内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此证型的病理基础为实者,即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1.2 临症表现

主症见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兼次症见胸闷作恶,呕吐痰涎,纳少多寐。舌苔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1.3 护法治则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2 临床资料

2009 年至今共收治眩晕患者45 例,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68 岁,最大90 岁,平均79岁;病程最短3 个月,最长5 年。有高血压病史的42 例,冠心病病史38 例,素体肥胖者3 例。

3 护理要点

3.1 一般调护

3.1.1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使患者心情舒畅。

3.1.2 室内温湿度适宜,温度在20~22 ℃,湿度为50~60%。根据病情可酌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新鲜,但不可让风直接吹拂患者,室内避免灰尘及异味刺激,禁止吸烟。

3.1.3 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以控制在6~8 ℃为宜。尤其夏季空调室内的温度不宜调得太低,以26 ℃为宜,以防因温度过低致患者在潮湿或暴热的环境中突发眩晕。

3.1.4 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使用降温或取暖设备,或在衣服被褥等方面适时加减,以使人体适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变迁,以顺应天然。

3.1.5 生活起居有常,按部就班,养成习惯,顺从人体生物钟的节拍,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

3.1.6 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

3.1.7 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避免游泳,观水、乘船及作各种旋转度大的动作和游戏。

3.2 体位与休息

3.2.1 轻者注意休息,可闭目养神,避免劳累,避免突然、剧烈更改体位及深低头、旋转等头颈部运动。重者应卧床休息,枕头不宜过高,以15~20°为宜。

3.2.2 重者伴有呕吐流涎过多者应协助其采取平卧位头偏一侧或者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过,并及时清理呕吐痰涎物。

3.2.3 当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一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弯腰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或医护人员陪伴。

3.2.4 注意劳逸结合,休息可以养精蓄神,恢复元气,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3.3 临症施护

3.3.1 神疲多寐

痰浊中阻的眩晕患者因脾阳不振,导致多寐,即精神疲倦、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想睡的表现,而睡眠正常与否可以预示患者病情的好转与波动。对待伴有神疲多寐的患者,在病情缓解后, 协助其安排合理作息制度,安排患者白天多参加些康复活动及娱乐活动,如看电视,聊天等,做些感兴趣的的工作,避免从事单调的活动,使患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午间安排午休1 小时左右,晚间9 点~10 点之间入睡。通过对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等多种有效的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夜间有高质量的睡眠,逐渐建立起良好的睡眠形态,最终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习惯。

3.3.2 少食纳呆

少食纳呆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其饮食均衡;多吃新鲜少油的食品少吃甜食;不吃太辣的食物以适当保护脾胃;饭前半小时内不宜饮水;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饭菜注意色、香、味以增加患者的食欲;教会患者腹部按摩法,以增加肠蠕动,促进食欲。

3.4 膳食调护

3.4.1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1]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及“饮食有节”,《内经》极力主张饮食应当适量。痰浊中阻主因饮食不节,此类患者饮食要适量、按时进食,坚决反对暴食暴饮。

3.4.2 “谨和五味”,饮食清淡

痰浊中阻的患者在饮食上循清淡易消化,宜食:薏米、红小豆、西瓜、玉竹笋、冬瓜、玉米、小米、荷叶粥、萝卜、豆类及豆制品、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橘子、柚子、桃、豆油、茶、鲤鱼、海蜇等清热利湿之物。

忌食肥甘厚味、油腻、粘滞、燥热等助湿生痰生热之品,如:大枣、荔枝、桂圆、肥肉、黄芪、鹅肉等均为油腻助湿生痰之品,故应忌之。

3.4.3 高血压病人除注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外,应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入。

3.4.4 凡吸烟饮酒者应戒烟酒。

3.4.5 进食的食物寒温适中,以保持脾胃之气的平衡协调。

3.4.6 肥胖患者饮食调护

《丹溪心法》曰:“无湿则不作眩”,而五脏中脾主湿,有湿则自生痰,3例素体肥胖者均为痰湿体质,再加上肥胖的病因病机与淡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病因病机有相同之处,故肥胖者易发眩晕,所以针对体型肥胖的此类患者应加强饮食上的调护。

3.4.6.1 肥胖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除肥甘厚味、酸涩食品,如:猪肥肉、猪肝、海鲜、奶油、砂糖等。宜食味淡性温平的食品,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如:芥菜、扁豆、牛羊肉、红小豆等。

3.4.6.2 肥胖者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

3.4.6.3 食疗方:健脾饮。[2]

3.5 用药护理

3.5.1 本型患者易伴恶心呕吐,给予中药制剂宜浓煎,少量频服、冷服,服前饮少量生姜汁,吐后用淡盐水漱口。

3.5.2 中药汤剂宜饭后一个半到两小时喝,起到健脾养胃的功效。

3.5.3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如有不良反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3.5.4 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3.6 情志调护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中医理论中又有“肝脾不和”“肝气犯脾”等之说,可见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五脏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眩晕病位在心,涉及肝、肾、脾。根据上述论述,调和五脏必先调和七情,养生必先心,心平气自和,气和则百病不生,情场安定,身体则自然康泰,有益于肝脾的恢复。

3.6.1 医护人员对待此型患者应热忱而严肃,态度和蔼可亲,体贴耐心地护理患者,而且要表现出沉着、乐观、充满信心。切忌因治疗上的困难,在病人面前出紧张,以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

3.6.2 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其密切配合,并通过他们给病人以开导。

3.6.3 教会患者多种方法以使保持乐观的情绪,如:情志转移法:静思移法、爱好移情法;宣泄情绪法:向他人倾诉、读书下棋等娱乐活动;引导情志法等。

3.7 运动养生

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在运动养生上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导而异,劳逸结合,劳而不倦的原则,如散步等活动。传统运动以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为中医传统运动中的精华。

3.7.1 散步选用慢速(每分钟60~70 步)和中速(每分钟80~90 步)散步,每次30~60 分钟。

3.7.2 五禽戏:虎戏主肝、鹿戏主肾、熊戏主脾、猿戏主心、鸟戏主肺,每日坚持一遍达到调和七情及五脏的目的。

3.7.3 八段锦站式中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有调理脾胃的功效。

3.8 安全护理

痰浊中阻患者的主症仍为视物旋转,头重如裹,有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所以安全护理也尤为重要。对此类患者进行防跌倒评估,在其床头做好防跌倒的标识,全员皆知,将安全护理纳入其护理计划中。

3.8.1 病室床、桌、椅摆放合理,位置固定。

3.8.2 病区地面平坦,无障碍物;走廊、病室设有地灯,保证患者夜间行走安全;地面清洁后及时放置“小心地滑”的警示标志。

3.8.3 患者在病区内走动时建议穿防滑鞋,衣裤不宜过长,行动不便的患者有专人陪伴。

3.8.4 对口服降压药并能自由活动的患者在睡前将便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伸手可及之处。

3.8.5 对住院患者及其陪护提供相关的防跌倒的教育,掌握防跌倒的干预措施。

3.8.6 对步态不稳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指导正确使用辅助工具。

3.8.7 多寐的患者不宜从事高空、水下、驾驶等危险工作以防意外发生。

4 体会

眩晕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尽管眩晕证病因病机复杂,但通过整体观念,根据患者不同的症候、个体差异和发病因素的不同,开展不同分型的辨证施护,从调适饮食、控制体重、用药观察、情志护理、健康锻炼等方面加以指导,可以有效降低各种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促进眩晕证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同仿.黄帝内经养生宝典》.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