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当前我国画市场中的赝品问题】国画的问题

小议当前我国画市场中的赝品问题

小议当前我国画市场中的赝品问题 摘要:中国画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文化艺术 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它是沟通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中介,是艺 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事业、相互交换劳动的纽带和桥梁。我国中 国画市场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市场颇具规模,行情十分火爆, 成交异常踊跃,人气非常旺盛。但是由于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很多方面还存 着明显的弊端。纵观整个中国画市场,赝品问题始终是其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引 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中国画市场;
赝品;
作伪手段;
市场管理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画市场的拍声迭起,文化企业、大 小画廊也如鱼得水般地活跃起来,就连书画报刊也蜂拥而起,民间的流通更是热 闹异常。尤其近三四年,中国画收藏热几乎达到了“全民皆画”的地步,每年的中 国画展也成了市场的先锋亮点,大小名家精英被一批批先后地推出,因此,繁荣 的中国画市场着实让爱好收藏者个个满面春风。但是近几年,由于名家多于名画, 洋务创新多于民族出新,不少中国画藏品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在多数收藏者 眼里较为模糊,随之而来的风险不知不觉地在市场与藏品中逐渐显现。尤其是在 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随着中国画市场行情的不断升温,同时伴随着 的许多问题也相继出现,但是中国画投资中最大的风险――赝品的困扰已越来越 成为了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赝品的大量出现,无论是对作画本人还是文化市场 秩序的规范都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当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合理规范 的市场秩序尤为重要。

一、中国画市场中赝品问题的现状和危害 自古以来,由于中国画收藏界普遍地崇尚名家,行内承认名家,中国画交 易市场只认名家,因此名家作品一向价格坚挺且高昂,从而致使市场上往往出现 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且价格甚高,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包括名家 中国画在内的任何伪品出现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现今中国画作伪售伪之风,可以 说是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和极其泛滥地程度。

(一)目前中国画市场中赝品问题的现状 近一个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市场可以说是表面繁荣,其实危机四伏。本来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我们更多的是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然而,目前在一些拍卖行 出现大量赝品,甚至拍卖画册封面和主打拍品中都掺杂着赝品的现实,却使我们 无法回避负面的评论和资讯。赝品的大量泛滥对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破坏力和伤害 是巨大的,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在目前我们国家馆藏真迹的研究和展出还不 能跟上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情况下,首先是造成了人们对真迹认知上的困扰。有的 拍卖过程中出现在相近价位条件下伪作成交、真迹流拍的现象,就是个很好的说 明。更有一些拍卖行主管人员利用自己企业所拥有的知名度,内外勾结,造假贩 假,组织基,垄断市场,以中饱私囊,甚至造成“真迹进门难,伪作卖的欢”的怪 现象。[1] 1.无处不在的中国画赝品泛滥现象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中,尤其是在名家书画创作和交易的重镇,如北 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天津和成都等地,你如果想要买到一幅既货真质 优,又价格合适的当地大名头书画家的书画作品,恐怕并非易事。反之,如想要 买到几幅甚至几十幅当地大名头书画家的赝品,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2] 在上述地区的收藏品交易市场、书画展销会、画廊,甚至在大型书画拍卖 会或国营文物商店里,假冒的名家书画屡见不鲜。例如,在京城的一个颇具规模 及在海内外极其著名的收藏品交易市场,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仿造地惟妙惟肖的 “启功”、“溥杰”、“吴作人”、“范曾”和“刘炳森”等名人中国画赝品;
再如,数年 前有人在南京的江苏省文物商店以4500元的购买了一幅发票上写着“程十发人物 立轴”的画作,后来经过几位专家的鉴定,证明此画为赝品(商店后来也承认此 画为赝品),要求退货却遭到商店以“售出文物概不退换”为由拒绝,最后只能落 到诉讼法庭去解决的境地。

2.作伪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地域性流派 在我国古代的中国画作伪高潮时期,形成过众多的伪造名家的“流派”如 “广东造”,“开封货”,“长沙造”,“后门造”(北京),“苏州片”(苏州)和“皮匠 刀”(扬州)。而今,自上世纪90开始至今愈演愈烈的书画作伪热中,由于造伪 者大量地利用了现在可以临仿的名家书画真迹甚多,及发达的高科技手段,其作 伪的规模、数量和品种都要远远地超出了古代,同时也形成了颇具鲜明地域性的 “伪活”,如多产于北京的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黄胄、范曾等人伪作的“北 京活”,多产于天津的陈少梅、刘奎龄、刘继卣等人伪作的“天津活”,多产于杭 州的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等人伪作的“杭州活”,多产于上海的吴湖帆、朱屺瞻、程十发等人伪作的“上海活”,多产于南京的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 和魏紫熙等人伪作的“南京活”。据此可见,作伪的地域性流派,即是各地造伪者 均以伪造曾经在当地生活或者进行过书画创作多年,且在全国有着极大影响力和 卓越成就的书画大家们的伪作为特点的。

3.大、中、小书画名家的作品均被仿冒 名家书画作伪之风气盛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不仅许多已故多年的近现代 大师级书画家如傅抱石、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 陆俨少、钱松岩和林散之等人的伪作在各地画廊和拍卖会均屡见不鲜,就是当代 还健在的或刚过世不久的大画家如朱屺瞻、亚明、宋文治、唐云、关山月、黎雄 才、程十发、陈大羽和傅小石等人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被仿冒造假现象,甚 至在国内有了一定知名度的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画家们的书画赝品也层出不穷。例 如,数年前在南京的一场“迎新春书画精品无底价拍卖会”预展上,在308幅预拍 书画作品中,赝品所占的比例就高达一半以上!且其中大多数仿造的都是目前在 南京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书画家们的作品,并由此随后发生了“14位画家集体当 场辨假案”的事件。总之,当前被伪造画家的名头和数量之是前所未有的,即只 要是画坛上稍有点名气的画家,当其作品一旦在书画市场上能够一定的价位后, 随后而来的就是中国画市场上便会出现其画作的赝品了。[31] 4.赝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化 与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伪品一般仅在制造者当地销售的情形大相径庭的 是,目前中国画赝品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于临近地区甚至远在上千公里以外的 异地中国画市场上登台了。笔者就亲眼目睹了新金陵画派诸位大家如傅抱石、钱 松岩、林散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的中国画赝品,出现在北京、上海、 广州、西安和哈尔滨等地的市场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售伪者利用了中国画投资 收藏者,甚至普通的中国画鉴定家,仅仅是对本地中国画家们的作品熟识,而对 外地画家们的作品特别是其赝品的特征不了解的特点,以及中国画投资收藏者往 往误认为外地画家们的作品,在当地的售价要远高于异地,故可以利用地区间的 差价进行投机,至使其误购了外地画家们的赝品而上了圈套。[4] 5.中国画的作伪历史由来已久 中国画的作伪由来已久,早在宋人米芾的《画史》中,便有大量这方面的 记载。这其中最为著名者是李成的画“伪者见三百本,真者止二本”,故米芾欲作“无李论”,可见当时已经赝鼎泛滥,造假成风了。唐宋时代,绘画商品化现象虽 已滥觞,但远不像明清时代和现在这样普遍和繁盛。时序进入明代,尤其是明代 中期以降,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来寄情山水,以画自娱的观念开始动摇, 而以鬻艺为生,追求功利性目的的职业画家队伍迅速扩大,作为这种在商品经济 的催化鼓荡之下所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念的负面效应之一,便是艺术品消费市场上 “伪逸品”的疯狂肆虐和名家赝作的极度猖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书画艺术品的价值被 长期严重低估的现象逐步得到了改变,其本身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价值认同和理性 提升的空间。20多年来,经过发育初期的画家、画商“走穴”,到后来的画家、画 商同进艺术品拍卖市场“操作”,再到现今的画廊和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中国画 市场自2003年“非典”后,完成了能量的累积过程,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连续3年 实现了非理性的快速发展――拍卖价格几倍、十几倍、几十倍地上翻;
纪录不断 地被创造和刷新;
中国画市场本身固有的上升能量被超前、过度地释放;
连业内 人士也连喊“看不懂”了。[5] (二)中国画市场中赝品问题的危害 当今国内中国画赝品泛滥的现象,可以说是不仅使中国画收藏爱好者和中 国画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打击,使画家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同时也严重危害 了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国际上也影响到了中国画的声誉和价格,因此 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应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赝品使中国画收藏投资者受到“双重夹击” 例如1997年在南京发生的一位市民在省文物商店以4500元的价格购买了 一幅发票上写着“程十发人物立轴”的画,后经过多次鉴定证明此画为赝品(商店 也承认此画为赝品),要求退货却遭到商店以“售出文物概不退换”为由而拒绝, 该市民由于难服心中不平之气而诉讼法庭,但是在区级法院的审理过程中,因为 被告方忽然提出了所退之画非原售赝品而败诉。其后他再次上诉至市中级法院, 又遭遇到了久审不判的状况。而在此两年间,他和他的家人为此所付的精力和财 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十分伤心地说,从此后再也不敢投资名家书画了。[6] 2.影响了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声誉和价格 伪劣的中国画不仅对艺术市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也是对中国艺术家的声誉、对整个中国书画界的声誉的损害。因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拍卖行情中, 中国画的价格与西方艺术品的价格一直相差甚大,这当中既有经济实力和东西方 文化方面的差异等原因,但不可否认也有少数国人不自爱造成的因素,假画充斥 市场,扰乱了书画艺术品的正常价格,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奈地让某些真 正优秀的中国画艺术品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得市场失去了稳定的价格标准,最终 影响到了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声誉、地位和交易价格。[7] 3.导致真品不为人认知而被市场湮没 大量赝品当道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真品不为人认知而被市场,甚至以假当 真、以真为伪,而且对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的信誉也带来负面影响。有时拍卖行 会根据市场动态引导性的推出概念化的新产品种类。[8]这样无疑会使赝品的销 售更加泛滥和的大胆,许多收藏者对真品和赝品的区分更加困难,最直接的后果 就是真品的湮没。

4.造成中国画市场的混乱 中国画市场的有序进行不仅依靠于文化部门的有效监管,同样赝品的出现 给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真假作品难辩,不仅给买方 和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使他们的信心下降。中国画市场的正常秩序被 赝品在无形中打乱,给买卖双方和管理部门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9] 二、目前中国画市场中赝品问题的原因 据考证,中国画作伪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人临摹前辈 名家的作品,不过那时只是为了广为流传,供学习、欣赏和传代之用。可是,自 宋代和明国时期作伪高潮以后,现今愈演愈烈的中国画作伪之风已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程度,而其目的则与先人的初衷大相径庭,纯粹是为了欺世骗人,谋取不义 之财。现今假画频频的出现存在着多种原因。同时赝品的出现,所带来的危害也 是不容忽视的。

(一)针对高仿技术,缺乏高新防伪和鉴定手段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作伪手段呈现出多样化。中国历代中国画作伪 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完全的作伪,其手段是摹、临、仿、造;
二是部分 的作伪,其手段有挖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拼凑画心和长卷割裂分段等方 法。另外,现代作伪者还可充分地利用当今社会非常发达的资讯,如利用名家的个人传记,来了解其主要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历程;
还可以通过观看当代中国 画名家作品展览会上公开陈列的中国画真迹,面对原迹来揣摹名家极具个性的笔 性墨韵,用以提高赝品的仿真程度。[10] 现代中国画作伪的手段除了具备上述方法以外又有了另一个大的特点,这 就是充分地利用高科技产品去做“高仿”,即对原作去做逼真的临摹。如用宣纸珂 罗版印刷,用激光照排技术仿制印章。再者就是与古代摹临是先用透明隔水纸覆 在真本上,然后又覆一宣纸勾描或对原画直接临写的方法不同的是,现代作伪者 可以利用高聚焦幻灯机或高倍实物投影仪,去投射用照相机拍摄原作后得到的反 转片,或者投影印刷品以及原作的相片,并且可以任意改变原作的大小尺寸,再 由作伪者按照投射的影像去勾临;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即采用灯箱映出书画真 迹的原尺寸透明正片(胶片),然后再用宣纸蒙上去,仔细勾描而成。上述手段, 不仅使得伪作在构图上可与真迹完全一样,而且还使得作伪者的笔墨较为流畅, 常令局外人无从置喙、难辨真假。[11] 假画的泛滥成灾,存在着多种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缺乏防伪和鉴定手 段来统一裁定艺术市场上书画售品的真伪性有关,这也是使得制假售假者有隙可 乘的因素之一。

(二)相应管理机制的缺失 现今,中国画赝品的销售者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他们采取了各种前所未 有的五花八门和千奇百怪的卑鄙手法,妄图将“老母鸡变成鸭子”。因此,中国画 收藏爱好者了解一些他们的各种销售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就列举现今中国 画赝品销售的几种常用手段:第一,在一些仿制的大名家的书画作品上,伪造这 位大名家赠友的题词,即故意题上双款,其中不乏题上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书画 收藏家的名字,妄图增加赝品的仿真程度。第二,售伪者对某些不同寻常的大师 级的仿制品,常常会编出一些传奇性的收藏故事,如上述曾提及的“蓝田山房” 主人收藏的伪制“傅抱石金岗坡时期”作品的事件。第三,一般而言,经过出版发 表过的名家书画作品的可信度较高,进而它在艺术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也通常要高 出50%以上。因此,那些高级的名家书画仿冒品,往往是先通过在著名的艺术刊 物上出版后,再在大型的书画拍卖会上以参拍方式进行售伪。[12] 出现上述销售渠道的繁多和泛滥现象,无疑与当前相应的管理机制有很大 的关系。如果相对于各种的违法销售渠道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对违法的行为能够 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就会使那些售假者提高警惕,打击他们售假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规范市场的合法化。

(三)现有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实在是因为市场情况太复杂,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机制上还跟不上市 场的变化。比如,文物法规定,一切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个人和团体不得买卖 和占有。但在市场上交易的文物,哪些是出土文物,哪些是传世品,有时就不易 界定,管理上自然也就难以到位。又比如,文物艺术品拍卖,只要拍卖公司在拍 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就可以免责,不负担保责任。再比如,政府 的文物鉴定机构,一般都是专为出入境文物的把关而设,基本不受理私人鉴定, 更不受理交易纠纷中真假文物的裁定,除非当事人把事情闹到法庭上。[13] (四)部分画家诚信、道德缺失 实对作品真伪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画家本人,但他们在打假活动中却屡屡 受挫,如史国良的打假,非但没有奏效,还遭到北京轲尔多拍卖公司的“杀”。对 于画家涉足鉴定的行为,也有人说,画家本人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把真画说成 假画,其鉴定结果也并非完全可信,这就与画家本人的诚信问题有关。对于不少 被仿冒的画家来说,他们在发现了自己的作品被伪造之后,虽然也想去追查案源, 讨回公道,但是又生怕陪不起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就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对 策,不去出面指证,也不去欲予追究了。

再有一些画家往往出于所谓的“好心”,对于门生古旧、亲朋好友仿售自己 造画赝品的行为,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违心地将伪作认可为真迹。更 有甚者,还有极个别画家往往为了某些原因,繁于应酬而授意别人代笔作画,但 是又落上其本人的真印款,给鉴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使得对其作品的辨假、定 假进而打假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了。[14] (五)鉴定缺乏权威性 目前,各地有一些活跃在社会上的所谓“中国画鉴定家”,他们对中国画鉴 定的理论和实践并没有下过大的工夫去钻研,却凭借着种种缘由,不懂装懂,仅 以自己对中国画艺术一知半解的水准去对书画作品随意地说长道短,胡乱鉴定。

[15] 还有一些过去在博物院工作多年的老年书画鉴定家,由于过去把绝大多数 的精力放在了对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上,而对目前社会上伪造假画的现象、手段和水准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对当代中国画作品的鉴定时,误假为真的情况时有 发生。

再者,另有部分学有专长的专业中国画鉴定家,在现代社会功利氛围甚浓 的状况下,在鉴定时也会因为受到著名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在其“书画鉴定三议” 一文中,总结的那八类“世故人情”的干扰,而“屈心”做出不实的结论。例如“挟 贵”,即指对某些领导、某些社会名流、某些财大气粗的企业家,就不便说上使 他们“扫兴”的话;
“挟长”、“尊贤”,就是说对书画鉴定权威或前辈、甚至对著名 老一辈书画家的意见不能轻易否定;
“护短”,意思是书画鉴定家误鉴后的面子问 题;
而“远害”,则为书画家说真话,得罪了制贩假画者并与他们结仇受到报复, 只得对请他鉴定的人敷衍了事,“环顾左右而言它”了。[16] (六)部分投资收藏者的心态不正确 应该说,许多艺术品收藏者都是有相应鉴赏知识和操作技巧的,但时常仍 有人会误买赝品,这也许是造假者的高明,但笔者认为与收藏者的心态也有关。

有些收藏者痴迷于某类题材的艺术品,只要一见到该类藏品就会操之过急,唯恐 失之交臂。即使心有疑虑,也经不起卖主的诱导,或误信其来源之显赫、流传之 有序;
或误信藏品的难得与未来的发展空间。有些收藏者对某类艺术品一知半解, 但却自恃高明。每看到某件藏品有某些传神之处或与真品有相吻合处便断为真品。

有些收藏者迷信于“捡漏”或迷惑于低价而轻易上当。有些收藏者则误把收藏视同 股市,总是追涨杀跌,某类行俏货行情走涨时,就不顾自身是否对该类藏品有所了 解或具有相应鉴赏知识而倾资抢购,殊不知越是行俏货就越多赝品。[17] 三、赝品泛滥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国画市场的混乱,许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艺术家,连续几年在全 国政协会议签署提案,呼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就此完善法律,组建执法部门和监 管机构,保障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提案都没有起到实 质性的效果,艺术市场仍然是“一锅粥”的状态。笔者通过调查和查阅各种资料, 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办法,来对中国画市场的有序进行加以借鉴,有效杜绝 赝品问题。

(一)提高防伪和鉴定手段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达,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作伪手段呈现出多样化,中国画的制假和售假技术的提高,但是相应的防伪和鉴定手段也应当有所提高。

那么,提高鉴定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就应当加大相应的投资力度,引进国外更 加先进的技术,完善鉴定的设施,加强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有关鉴定 人员的素质。利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来防止赝品在市场中更加肆虐的流通。也只 有跟上当前的发展趋势,鉴定的技术要先进于防伪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抑制赝 品的流通,对制假和售假者起到防范作用。

(二)建立法制化的信用管理机制 管理部门要加强中国画市场法制化信用体系建设,有人建议建立原创作品 的自愿登记制和交易强制登记制,艺术品来源的保障可以通过登记制来实现。笔 者表示赞同。建立对艺术品的创作者、经营者和经营价格进行登记的数据库,是 监控艺术市场、抑制假画、遏制恶意炒作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采取此种方法, 便于对原创作品进行跟踪,有利于遏制目前猖撅的造假活动。在提高效能的要求 下,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网上登记,从而达到逐步净化艺术市场。不妨借鉴 国外的做法,为艺术品建立相应的档案。当画家卖出一幅作品时,就把作品的尺 寸,画框、买卖时间、地点、价格、买卖双方的签名制成表格,加上作品照片, 一份交与收藏家,画家自己留下一份。当这幅作品再次转让时,再相应增添内容。

这样,不管作品如何流通,都能跟踪追溯到源头。同时,对艺术品经营企业也可 以实行信用管理,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艺术品交易信用记录数据库,从 而形成良性的艺术品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行业监督管理,遏制 艺术品拍卖业的违规行为等不良现象。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打击对古近现 代中国画的造假行为,以保护国家和民族及世界文明所共有的文化财富。[18] (三)加强法制建设来完善法律体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为了规范市场,加强监管,制定并颁布 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品市场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如《拍卖法》、《文物拍卖管 理暂行规定》、《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但从法规本身或配套执行情况来说, 还远远不够。近几年,由艺术品交易引发的官司越来越多,通过法律手段来控制 因赝品的泛滥显得相当重要。中国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国情,若制定 的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就有可能形同虚设。在完善中国画市场的相关法律法 规的同时,增强从业者的法制意识,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19] 1997年的《拍卖法》除文物等特殊商品外,并没有对文化艺术品拍卖做出 规定,2003年国务院第二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取消了文化部门对艺术品拍卖企业和艺术品拍卖活动的审批职能,文化部实际上丧失了艺术品拍卖的管理职 能。文化部曾与商务、工商部门多次协商,一再强调艺术品的特殊性,希望将艺 术品拍卖作为特殊商品,制定关于艺术品拍卖管理的细则,但一直未成达成一致 意见。[20] 建立中国画拍卖信息披露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拍卖公司与委托人或 竞买人之所以能够恶意炒作,虚假成交,主要原因是暗箱操作,企业经营行为不 透明,造成拍卖记录不公开,拍卖佣金收取的实际情况都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尔 无法得知,这就给认为操作留下了空间。如果建立拍卖公司必须定期向政府部门、 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披露经营信息制度,至少拍卖公司有义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 拍卖协会披露经营信息,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暗箱操作。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也 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通过信息披露不仅可以监督拍卖公司诚信经营,也 可使拍卖公司共享各种影响行业发展的信息,如无诚信买家或多次毁约赖帐的无 诚信者,就可以全行业限期拒绝入内,对拍卖公司减少损失,规避风险都是有益 的。

(四)提高画家和鉴定家的职业道德修养 信为立地之本,诚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画家和鉴定家的职 业道德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画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拍卖市场中,有许多的 造假和售假现象都和画家本人有关。他们为了自己自身利益和面子问题,违背自 己的职业道德,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企业要建立诚信品牌,一方面必须建立规 范的市场操作秩序;
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一批眼力极佳的鉴定队伍。公正、科学的 艺术品评估鉴定是建立诚信品牌的保障。这支鉴定队伍不仅能够识别出市场中的 假货,将其拒之门外,还要能够挖掘出那些极具市场潜力的艺术。那么,这就需 要画家和鉴定家能够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只有树立自己的形象,信誉,品 牌,为合理的市场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1] (五)建立专业鉴定机构 国内各地的中国画艺术市场至今缺乏一个权威性的鉴定机构。如今文物鉴 定在我国已成为一门专业,专职从事这一行的人大都集中在各地政府所设的文物 鉴定机构里,他们有些人过去在国家开办的文物商店工作,有古玩经营经验,一 般又都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培训考核,具备责任鉴定员资质。有些地方的政府 鉴定机构不同,多数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市民提供鉴定咨询 服务。有些收藏爱好者可能不了解,有些文物鉴定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强的。[22]专业人士建议有藏品要鉴定,最好不要找个人,也不要到那些以牟取经济 利益为目的的什么“鉴宝大会”上去鉴定,还是找政府的专业机构最可靠。因为专 业机构是代政府行事,与藏家不存在利益关系,鉴定上是负责任的,也更容易做 到客观准确。

同时,国家有关权威机构也应当适当介入艺术品拍卖的鉴定和审查,起码 对高价拍品进行核查,同时完善监督机制,防范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产生。

(六)投资收藏者应树立健康心态 作为管理部门,扶持民间收藏活动的最好方式,就是正面引导,做好服务, 如向收藏爱好者提供文物鉴定咨询服务,经常举办一些文物讲座、鉴定培训活动 等,以提高他们识别真伪的能力。同时新闻媒体可对重点高价拍卖的中国画应当 跟踪报道,深度监督。对天价成交的艺术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旁观者 位置上,必须深度报道,专题跟踪,给社会公众一个公开透明的答案。这样对投 资收藏者对市场的行情就会更加的了解。艺术品收藏除了投资增值外,更主要的 还是陶冶性情,所以良好的心态十分关键。提高收藏者本身的素养也可降低狭义 赝品的危害。有时对拿捏不准的藏品慎重一点,或许会错过一些藏品,但却避免 了惨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