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判对正当程序的运用探索]什么是正当程序

行政审判对正当程序的运用探索

行政审判对正当程序的运用探索 1985年至2009年20多年间,人民法院《公报》共刊载了80余件典型行政案 例,其中,涉及正当程序的行政案例有12件。[1]虽然这些案例不可能包括所有 涉及正当程序的案件,而且会遗漏了一些具有“里程碑”价值的案例。但是,这些 案例仍然可以从宏观上概括出行政正当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历程。

一、从无意识影响到有意识运用 在“陈迎春案”中,虽然法官认定被告的收容审查“违反法定程序”,但是, 事实上当时对收容审查执行程序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笔者认为,支撑法 官认定的被告不向原告出示《收容审查通知书》等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理由可 能只是朴素的程序正义观念,即被告这种不履行最基本的手续或程序就执行收容 审查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至于被告违反何种“法定程序”,则未明示。所以,我 们可以断定在该案中法官有关“在执行程序上也是违法的”的附言属于对正当程 序理念的无意识适用。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行政法尚不发达的大背景下, 法官对正当程序缺乏基本的认知,更遑论依据正当程序原则作出判决了。事实上, 即便是“田永案”,从承办法官到《公报》编辑对正当程序都知之甚少,甚至是一 无所知,更无从谈起有意识适用了。但是,到了“张成银案”,法官明确指出正当 程序是作出撤销判决的主要理由。[2]也就是说,法官对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已 经演变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虽然我们无法找到直接证据证实,发生“张成银案” 之后的“益民公司案”、“陆廷佐案”,承办法官对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也是一种有 意识的行为。但是,在这两件案件的判决书中,法官在说理时均直言“按照正当 程序”或“基于正当程序原理”。至少说明法官对于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已经不再 “遮遮掩掩”,而是直截了当地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和理由。这就代表了一种立场 和理念,“象征着法官正当程序意识和运用正当程序原则信心的增强,也折射出 正当程序理念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已经取得初步却比较广泛的共识”。[3]在《行 政程序法》出台仍遥不可期的情况下,法官没有一味等待立法,而是通过判决发 展法律,在行政审判中直接适用正当程序原则。

二、裁判规则/制度的构建 关于行政程序正当的基本原则在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正当程序 的基本原则应为程序法定、公正原则。[4]有人认为正当程序应当程序中立、程 序公平、程序理性、程序经济。[5]有人认为行政正当原则可具体导出避免偏私、 行政参与和行政公开三项基本内容。[6]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勾勒了正当程序的大致“面貌”,如告知、申诉与辩解、说明理由等。

这些零散的内容,不仅体现了正当程序原则的价值,而且不断充实和发展了正当 程序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使这一原则更为完善而具体。[7] 1.告知与信息公开。依正当程序原则要求,当事人有权阅览文书、有权获 悉与其利害相关的事实与决定。在“陈迎春案”,法官指出被告执行收容审查时, 没有出示相关法律文书,即未告知当事人决定的内容和依据。在“兰州常德物资 开发部案”中,法院重申了行政机关的告知利害关系人的义务,并认定市政府未 送达行政文书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在“陆廷佐案”中,法院认为将评估报告送达 利害当事人,便于当事人及时提出意见、申请复估是正当程序原则的应有之义, 违反告知义务即构成对法定程序的违反,应予撤销。至此,告知与信息公开在司 法判决中被确定为正当程序原则的内容之一。

2.陈述、申辩及听证。依正当程序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时应听取 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有陈述、申辩权。告知与信息公开旨在让当事人及时了解 和掌握行政行为的具体内容,确保当事人能够及时陈述和申辩。在“田永案”中, 法官认为,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送达,允许被处理者 本人提出申辩意见”,“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因而其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 法性。在“宋莉莉案”中,法官指出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允许利害关系 人“对争议问题予以陈述和申辩,有失公正”,并据以作出撤销判决。在“张成银 案”中,二审法院直接将“专门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作为正当程序原则的要求 之一,固化为正当程序原则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听证是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权利 的延伸,其核心在于“给予当事人就重要事实表示意见的机会”[8]。或者说是一种 较为正式的“陈述与申辩”。虽然前述案例1至案例8未涉及“听证”要求,但并不意 味着其作为正当程序原则内涵的缺位。

3.说明理由。所谓说明理由是指“行政主体在做出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 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说明其做出该 行为的事实因素、法律依据以及进行自由裁量时所考虑的政策和公益等因素。”[9] 在“兰州常德物资开发部案”中,法院认为被上诉人市政府在行政决定中“未引出 适用的具体条文”,属于说理不充分,从而违反法定程序。在“中海雅园管委会案” 中,法官一连用了三个“如”,通过假设和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述了行政机关未履 行说明理由义务,违反法定程序。

4.避免偏私。避免偏私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进行过程中应当在 参与者各方之间保持一种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地位,不得受各种利益或偏私的影响。”[10]在“益民公司案”中,法官认为被上诉人市计委在前一批文仍然有效 的情况下,直接发布《招标方案》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笔者认为,在该案中, 作为决策者的行政机关未基于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地作出行政行为,违反了公 正作为的义务。

如前所述,囿于《公报》案例选用标准高、涉及范围小等限制,上述案例 并未全面地反映正当程序原则的具体内涵。但是,由于《公报》案例具有一定的 指导性和“弱强制力”,因此,正当程序原则内涵借以固定下来。当然,现阶段(至 少今后一段时间内),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仍处于需要“张扬”和“推进”的阶段, 仍需坚持正当程序原则中“违反法定程序”的标准,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 程序为‘法定程序’,在没有‘法定程序’情形时,可引入正当程序之理论辅助判断 之。”同时,要考虑“是否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之因素。[11] 三、适用的方法 1.遵循前案――“典型案件”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不是一个判例法国家,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裁判文书的字里行间寻找到法官对“先例”或“前案”的遵循。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典型案件的《公报》案例,对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不产 生任何作用。最高法院通过发布《公报》的形式向各级法院、社会公布“典型案 件”,反映了最高法院对某一法律问题的基本态度,对各级法院具有“参考和指导” 作用。同时,法官也可以通过“认知确信典型案件所确立的一般规则最适合于本 案的处理时所形成的一种遵从效力”[12]。在笔者看来,作为“典型案件”的《公报》 案例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是有事实上的拘束力,尤其是在审理一些疑难复 杂、存在法律漏洞案件时,相类似的《公报》案例往往成为法官裁判的“依据” 之一,或者说《公报》案例指导法官作出裁判。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法官对“典 型案件”裁判理论的继承与发扬。以正当程序为例,在“陈迎春案”中,法官只是 含糊其词指出“在执行程序上也是违法的”;
“田永案”的判决明确表达这样程序正 义理念:对于行政主体而言,正当程序不只是一个道德约束,更是其法定义务。

对这一义务的违反,即构成了行政行为的违法。由此,法官为行政机关设定了正 当程序行为规则。该案对于正当程序原则发展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其影 响下,王纯明诉南方冶金学院不授予学士学位证书案[13]、王长斌诉武汉理工大 学拒绝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案[14],因案情相似,法官作出了相似的判决。通过“平 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案”、“宋莉莉案”等一系列案件的演绎、补充和完善,最终 使正当程序原则在“张成银案”中真正步入司法实践,并为“益民公司案”、“陈廷 佐案”所沿用。//www.gwyoo.com2.类推适用――《行政处罚法》有关正当程序规定的类推价值。《行政 处罚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 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将正当程序的内容进行了法律化。笔者认为,《行政处 罚法》有关正当程序规定的价值并不限于在于行政处罚类案件的直接适用,还应 当包括类推适用价值,即当法官遭遇法律漏洞,且该系争案件与行政处罚正当程 序规定具有类似性时,可以类推适用该规定以填补法律漏洞。类推适用主要有总 体类推和个案类推两个方面。所谓总体类推是指对多数典型案件的判决理由进行 分析、归纳和总结,抽出一般的法律适用原则。但是,总体类推通常只在极少数 案件中予以运用。所谓个案类推,就是法官在判断系争案件与法定案型或者说类 推对象具有类似性,且符合行政处罚法正当程序规范意旨的情况下,将该法律规 范类推适用于系争案件以填补法律漏洞。基于此,有人认为在“田永案”中,法院 判决校方的退学处理程序违法,可以类推适用《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大可 不必援用“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这一非行政法律原则作为裁判依据。[15]对此, 笔者表示赞同。在行政程序法未制定实施之前,《行政处罚法》有关正当程序的 规定,完全可以类推适用于其他行政法领域以填补法律漏洞。这是因为类推适用 并不局限于私法领域,建构于平等原则基础上的类推适用同样具有公法价值,进 而可以在行政法上运用。[16] 注释: [1]虽然直接采用正当程序原则判决的案例很少,但是有的判决是附带提 及,有的判决是运用了正当程序的理念,有的判决是直接援引了行政处罚法有关 正当程序的条款,均被本文作为研究正当程序的行政案例。具体参见附表。

[2]有关上述案件中法官对正当程序的认知与适用的情况,请参见何海 波:《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何海波:《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 期。

[4]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页。

[5]王锡锌:《程序的正义与正当程序DD中国法治国家中的行政程序研究》, 北京大学法学院1999届博士毕业论文,第86页。

[6]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7]这里只对直接或间接适用正当程序原则的《公报》案例进行分析、归 类,不包括直接援用《行政处罚法》有关正当程序规定的《公报》案例。

[8]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基础理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第229页。

[9]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 页。

[10]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 4期。

[11]章剑生:《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司法审查DD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 案件(1985-2008)为例》,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2]章剑生:《作为行政法上非正式法源的“典型案件”》,载《浙江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3]江西省高级法院(2000)赣行终字第16号行政判决书。

[14]郭嘉轩、詹国强:《“考试作弊”不给学位、法院认定此举违法》,载 //edu.sina.com.cn/l/2002-05-03/23871.html/2010年7月20日访问 [15]王旭:《规则的类推适用与事物的本质》,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 9月19日第八版。

[16]有关行政法上的类推适用的理论基础,参见刘志刚:《论行政法视野 中的类推制度》,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