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建筑论文:中国园林建筑论文2000字

中国园林建筑论文

中国园林建筑论文 中国园林建筑论文范文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将对园林建筑的 作用、特点以及它的具体应用、审美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将对园林建筑的作用、特点 以及它的具体应用、审美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 用价值。

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 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 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 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但就园林总体而言,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 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 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从局部讲,建筑又往往成为景域构图的中心,这与英国, 日本的风景式园林异趣。园林中的建筑是中国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 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功能: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 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 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等。

2、组织游览路线: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 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 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在 一建筑为主的内部空间,常以廊、墙、路、栏杆等组合成一条内部活动路线,这 时建筑明显表现出它们的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

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 力求使观赏到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 物变幻莫测的感受。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 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已经来。正像《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 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 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题词是起点景作用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有时一景,相看好 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1、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 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 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2、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 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 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 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 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 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

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 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 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 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 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 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 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 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 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 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 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 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 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 其中一部分。

3、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 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琉璃瓦、红柱、 彩绘。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 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 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

现代园林中,建筑色彩也是一轻快明朗为主,力求表现园林建筑轻松 活泼的特点。

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什么材料、色彩,都应着意于追求整体的环境 主题。富丽、豪华、高贵是美,而质朴、淡雅、古拙也是一种美,建筑所在的环 境是其设计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4、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常把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 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这样建筑体量就大。

我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这决定了建筑一般情况下体量 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比较简单。因此,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 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如厅、堂、楼、阁、轩、榭、舫、亭、廊等。按使用上的需要,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用廊、墙、路等把不同的建筑组合成群体。这种化 大为小,化集中为分散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园林景观上的需要, 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群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 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 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 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单体建筑类型 园林中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古人常用:“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 廊以吟”概言之。他们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做实用建筑物。

园林建筑都采用木构架结构方式,运用屋顶、柱廊、台基三个部位组 合而成,其单体建筑类型十分丰富,略述如次:
1、厅堂。用长方形木料(即扁作)做梁架称厅;用圆木料做梁架的称堂。

厅者,“取以听事也”,用来会客、宴会、行礼、观赏花木。以外观分,有大厅、 四面厅、鸳鸯厅、荷花厅、花篮厅、花厅等类型。《园冶·屋宇》云:“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区堂堂高显之意。” 2、轩馆。《园冶·屋宇》云:“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 敞,以助胜则称。”轩的样式,类似古代的车子,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适宜 建于高旷之处,对于景观有利,便为相称。这是南方园林建筑的特有方式,三面 敞开,精致轻巧,产生轩昂的高爽之感。如溜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 桂轩等。《园冶·屋宇》云:“散居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意即暂时寄居之 所曰馆,亦可通往另一个住所。馆的规模大小不一,朝向不定,和一小组建筑群 联在一起,一般馆前皆有宽大的庭院。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佗罗花馆北 临广池,南筑高墙封闭,四角设置耳房为出入口,形体独特,为国内孤例。

3、斋台。《园冶·屋宇》云:“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 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斋不同于堂之处,在于斋要位于 园林僻静之地,不应敞显,便于人们聚气敛神。斋,也称山房、台。《园冶·屋 宇》:“《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 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筑土垒 石为台,台高而平,不尚华丽,简雅为主,有的可登高瞭望,如虎丘的望苏台、拙政园雪香云蔚前平台,有的位于厅堂前面或是临水处用花岗石砌筑的平整地面, 围以细而短的石柱低栏的露台,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平台和溜园涵碧山房北面的 平台。

4、楼阁。《园冶·屋宇》云:“《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
‘狭而修曲为楼。’”用做登高望远,多役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做两层。

如拙政园的“见山楼”、溜园的“冠云楼”、沧浪亭的“看山楼”豫园的“观涛楼”等。

阁,《园冶·屋宇》云:“四阶开四。”即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造型比 楼轻盈,可登临以望远。如拙政园的“浮翠阁”、虎丘的“冷香阁”、溜园的“远翠 阁”、狮子林的“问梅阁”等。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香阁,连台基高达41米,是全国 现存最高的楼阁。

5、榭舫。《园冶·屋宇》云:“《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 者也。或水边,成花畔,制亦随态。”形式灵活多边,在谁边称水榭,建筑基部 半在水肿,半在池岸,也称水阁,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如溜园的“活泼泼 地”,拙政园的“小沧浪”、“芙蓉榭”、网师园的“濯婴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舫,古称两舟相并为舫,外观似旧时官船,俗称旱船,又名不系舟,多建于水际, 供人在内游玩宴饮,观赏水景。分头舱(俗称纱帽顶)、中舱、尾舱三部分。头舱 气势轩昂,颇有气魄,实为一个开敞的轩廊;中舱内施一堂隔扇,分作内外两舱, 顶为两批式,两旁置和合窗,光线充足,实为水泻;尾舱两层,歇山顶状若飞举, 实为楼阁;船头为台;仿跳板的石条为桥。枋实际上成为台、榭、轩、楼、桥五种 建筑的组合体。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的“画舫斋”、颐和园的“清宴舫”、承德山 庄的“云帆月舫 ”等仿船式的组合建筑。最早是欧阳修在衙署中建的如舟之居, 题“画舫斋”,后来,这类建筑在私家园林十分普遍,而且技艺精湛,在艺术上达 到了神似境界。

6、廊桥。《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 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变化多端 地将房屋山池联成统一的整体。它是建筑群间独立有顶的通道,炎热的夏天可有 浓阴,雨天可以遮蔽,只有分景障景作用,又是组织动观、静观的重要手段。廊 有沿墙走廊;有循假山或土山按地形高低起伏的爬山游廊,轻巧灵活,别具自然 之趣;有两边不沿墙或不贴靠其他建筑物、左右前后都可看景的空廊;有低临水面 的水廊,“浮廊可渡”,如卧虹临水,景色优美,如拙政园倒影楼与宜两亭之间的 一段游廊;有分上下两层的楼廊,如拙政园见山楼侧的两层游廊;有两面空廊的双 廊,也称复廊,如沧浪亭的面水轩到观鱼处的一段游廊,怡园的锁绿轩到南雪亭的一段游廊均有两条并行的游廊组成,中间隔以漏窗花墙,以扩大空间,增加景 深。颐和园前山环湖有一条273间、728米的长廊,东起邀月门,与乐寿堂相连, 前经排云殿,廊中错落着留佳亭、对鸥舫、寄澜亭、鱼藻轩、清遥亭等建筑,西 抵石丈亭。宛如一条金碧辉煌的带子,将颐和园前园千姿百态的建筑馆结在一起, 游人既可以欣赏昆明湖壮阔浩淼,水天一色的景象,又可细细品味长廊梁枋上的 风景人物故事“苏式彩画,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长廊之最,而且也是世界长廊之 最。桥是园林中常见的单体建筑,种类颇多:贴近水面的曲桥或平桥;单孔石拱 桥,如狮子林问梅阁山崖下的石拱桥、网师园云岗下的引静桥等;拙政园的小飞 虹桥,是上面盖以屋顶的廊桥;高高飞架在重岩复岭峭壁上的是质朴自然的石梁;
在池水狭窄处,则用步石,又叫汀步,如环秀山庄的涧谷中的步石。园林之桥仪 态万方。

7、亭,《圆冶·屋宇》:“《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是供人停下集合的地方。“随意合宜则制”,是为园林缀锦点翠的开敞的小型建筑。

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一般附建于两边长廊或靠墙垣的一面。如拙政园 的“别有洞天”、狮子林的“真趣”等,同围廊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扇亭是半亭的 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多设在景区的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等。狮子林的“扇亭”位于爬山廊西部和南部的转角处,设亭切角成圆,亭东留出 一小块空间,植芭蕉、竹子,夏日傍晚,可接受来自东、西、北三面的凉风,挡 住了南面的暖风,因为长廊和围墙四风的缘故,扇亭中风声大作,亭名与亭景丝 丝入扣,若登亭抚琴,蕉声和曲,不啻天上人间,实为妙构。

8、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几乎成为寺庙的标志性建 筑。中国寺庙园林中的塔,开始时是移借模仿印度佛教建筑中的塔的形制,原朴 意味十分浓烈。上细下粗,开始是非中空的生殖器的形石坊,后来才分出外壳和 核心,变成了塔。佛教完成中国化改造以后,中国寺庙的塔在结构、用材、配置 及装饰上都带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塔的形制多样,可登临的空心塔、楼阁式木 塔以及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花式、过街式、门式、多顶式、圆桶式、钟式、球 式、高台式、等相继出现。

四、 “精而合宜”、“巧而得体” 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所谓“危楼 跨水、高阁依云”,置亭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色更富有生气和魅 力。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 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 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 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例如:避暑山庄的120余组风格各异 的古建筑,融入了塞北风情,如在绿草如茵的草原区的东部边缘,坐落着“春好 轩”、“永佑寺”、“嘉树轩”、“澄观斋”等数组建筑,有的是依树建轩,有的部署花 卉与周围环境气氛相协调条。山区的四十余组建筑散点于山水环境中,更是“依 岩架屋,曲廊上下,层阁参差。翠岭做屏,梨花万数,微云淡月时、清景尤绝”。

园林中的一切个体建筑应与周围山水、建筑景致想和谐,要相映成趣、 珠玉生辉。山阴的兰亭只有与周围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融为一体时,人们才能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如“因山构亭”这一传统的造景手法。在古代文化中, 山和亭都被看成大自然精气吐纳之地,是人与自然做精神交流的场所。尊重山地 的自然性、与山地取得和谐,有“因势、随形、相嵌、得体”八字方针。

“因势”,顺应山地状态和趋势。“随形”,运用与基地形状趋势一致的 亭,并顺势构建。如拙政园在一凸形地基上建凹形扇面亭,颐和园扬仁风在凹形 扇面亭、均是适地随形之举。“相嵌”是亭地相融的一种有效手段,使人不经意间 难分彼此,就如“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青成山步桥雨亭利用原由两株楠木树作 为亭柱,使亭和地有机结合。“得体”是指,亭与环境有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如苏 州怡园的“螺髻亭”巧立于湖石假山的山涧之上,小巧景致,亭檐举手可触,亭周 环以花卉,犹如美人拈花微笑。亭外池岸曲折,峰回路转,姿态万千,一切景物 都回旋变化于咫尺之内,既与环境相称,又富于媚趣。避暑山庄棒锤峰落照亭, 兼用放大物件尺寸和增加间数的方法来增大体量。从而较好的起到控制空间的作 用。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也必须与周围氛围相一致。如园林中用条石,或湖 石制作的踏步,应与厅堂的环境协调。溜园荷花厅北用石极踏步,而狮子林燕誉 堂前和溜园五峰仙馆前的踏步,则用湖石盖头这些极不起眼的建筑小品,在苏州 园林中也做得精雅得体。如网师园的阴沟盖头,分布与天井、庭园的四角。略低 于周围铺地,以利于排泄雨水,位置相宜,盖头用黏土烧制,呈青灰色,造型各 异,上面镂形有简洁的图案。如套钱、海棠定胜、如意等,盖面中间留有多眼排 水小孔,造型洗练、古朴典雅,与鹅卵石花街铺地相称,色润和谐。

园林中的“花街铺地”,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构,用的是卵石,碎砖、 碎瓷片等废料,组合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纹。纯用砖瓦组成席纹、人字纹、 间方、斗纹;用砖瓦为图案界线,镶以各色卵石及碎瓦片,可组成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图案;以碎瓦、石片、卵石、混合砌的有海棠、十字灯景,冰 裂纹等的卵石与瓷片混砌的有套线、球门、芝花等;以色彩鲜艳的瓷片铺成动植 物图案,如“暗八仙”“五福(五蝙蝠)捧寿(松鹤)”“六(鹿)合(鹤)同(桐树)春”。有的以 地面铺地为环境背景,创造出图案之外的意境和韵味。计成在《园冶.铺地》中 说:“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 斗,冰裂纷纭。” 中国的寺庙园林往往与名山胜水的“佛性灵气”融合,建筑往往依山就 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当然,作 为宗教建筑,也要尽力体现信仰追求,如佛寺山门外常常见到的台阶,有五十三 级的,暗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有一百零八级的,比喻世间的一百零八种烦 恼,走完这些台阶,烦恼也就清除了。五、中国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 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 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粗名才智,凡此均属于内在价值, 也即精神功能,。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建筑 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的。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理 和礼属于伦理政治规范,是统治性的;乐和情则属于审美情趣,是自愿性的,即 皈依性的。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古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 室内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包还了社会的、伦理的、宗教的以及技术内容的 秩序感,大大加深了建筑学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建筑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对我们的经济、文化、科学等 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21世纪中国社会将进入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在大力重视城 市规划、努力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也要十分警惕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为房地产 开发浪潮所牵引,不受制约的商业化正在成为主宰城市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在经 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不同民族、国家城市建筑风格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

当然保护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我国古典建筑更是我们每个青年人意不容辞的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