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论文 一、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据某调查显示,人才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 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等六个方面。许多企业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 的首位――强调对职业的操守和负责任的态度。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工作 经验的关注远不如对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的关注。专业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企 业产品更新换代快,更看重知识更新的能力,而工作经验可以在企业工作中去积 累。[1]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转换和适应新职业的能力成为生存法则。确立高职 教育教学立足“素质本位”,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为核心 内容,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教学 模式。这就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强调专业素 质教育,也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 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是能应变、生存、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世界,温 家宝总理去江苏考察时特地到当地一所职业院校,与学生交流中讲到,现在就业 形式比较严峻,高职学生不仅要懂得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知识理论本位”模式、“专业能力本 位”模式和“人格本位”模式。“专业能力本位论”以单一的专业技能为高职教育教 学的核心,视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语言能力等为附属性的东西,甚至认为高 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足轻重了。“人格本位”模式 以人为中心、以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人 格本位”模式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 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能用终身化的教 育思想积极生存、发展,用向上的精神和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 职业生涯,通过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处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走 向职业成功。[2] 三、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措施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 良知的支撑。”高职教育同样承载着职业与人格完善的双重任务。而目前大多数 高职高专院校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 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各种教育, 增强学生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要加强非技能性 能力的教育(即非专业素质教育)。
1.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大学生因成长环境比较优越,遇到 问题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能力差、意志力脆弱、自我调适能力较 差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 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学生多与社会的交流中锻炼自己,培 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2.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 新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在要求从业人员具 备良好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跨专业的能力,称为关键能力。行为导向教学突 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关注培 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这样学生 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 法、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因此在行为导向教学中要求教师与 学生具有运用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创业教育。《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为 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 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高职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制约高 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毕业生面 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对高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 创新精神,可使一些优秀的学生由谋业者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把创业教育理念融 入到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 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教学改革目标的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 的职业生存,更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的无限发展;
不仅要传授学生生存的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发展的知识;
不仅要给学生造就现时的职业平台,更要留下一个可 持续的职业发展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