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力分析

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研究

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些大学生竞争力下降是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 业困难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体验式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进行 研究,提出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存在就业问题。大学 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占城镇 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还多,就业形势严峻[1]。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 告》显示,2015届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1.7%和92.1%, 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不能成功就业。大学生未就业是多方因素影 响的结果,既有客观的影响,又存在自身就业力不足的问题。余亚萍等在调查中 发现,当代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相对弱化,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社会实践能力 普遍缺乏,寻求职业能力亟需提高[2]。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 就业问题,就业力就成了衡量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就业力是所具备的工 作能力,也称为就业能力,或者就业竞争力。就业力理论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但至今对“大学生就业力是什么”这一基本的研究对象界定问题,存在多种不 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缺乏适用性的理论框架[3]。影响最大的当属国际劳 工组织对就业力的界定:“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 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具备获取 和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其他个性特征的集合。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 力可分为专业能力、个性特质和求职技能。

二、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企业对技术的依赖日益加 强,对人才的重视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高校毕业生作为骨干精英来源的主 渠道,毫无疑问地承载了社会更高的期待。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作岗位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职责。当前,一些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量”,不注意追求学生的“质”。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算作是“精英”,是可 以进一步培养的人才资源库。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加剧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力 的关注。1.求职技能短缺。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成长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下,不曾深入地参与社会竞 争。大学校园里浪漫安逸的生活,“大学生”的身份更是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产生 了过高的期待。一些当代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我行我素,忽视 求职应聘的社交常识。简历制作、面试常识成了某些学生的困惑。一些大学毕业 生对求职应聘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4]。在面对就业竞争时, 不能积极面对,某些学生的抗压能力偏弱。2.个性特质有待完善。一些高校片面 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5]。

一些学生“深居简出”,课外时间盘踞宿舍,以打游戏度日,极少参加社会交际活 动。独来独往,故步自封,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集体观念弱化,团队意识淡薄,不注重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组织协调能力较弱, 纪律观念有待加强。3.专业能力亟待提高。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 习,对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有些高校设置的 专业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甚至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存在重视第一课堂轻视第二课 堂、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存在知识有效率低、综合知识 贫乏、实践知识短缺等问题[6]。某些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要经历较长时 间的学习过程,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塑造 体验式教育也称素质拓展活动,是在人造或自然环境下,人为设定一定的 情景,让体验者克服障碍,完成个人或集体挑战任务,通过体验、反思、感悟获 得个人提升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 (Out-wardBound),通过野外训练,提高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提高心 理素质。中国教育历来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知行合一,重视理论和实 践的结合。体验式教育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让体验者在完成挑战任务的过程中, 寻求解决方案,感悟人生道理,获得难以忘怀的深刻体会。体验式教育活动形式 新颖多样,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 得多。运用体验式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1.体验式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简历和 面试是用人单位选聘大学生的主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沟通的主渠道。

简历属于书面沟通,面试属于言语沟通。如何在众多应聘者的简历中脱颖而出, 如何在众多的面试者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属于沟通效率的问题。有效的沟通是大学生求职应聘成功的关键因素,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中求职技 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更喜欢网络聊 天,虚拟交友,忽略正式的书面沟通和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据有关调查显示,80% 的大学生在大众前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会存在恐惧心理[7]。体验式教育非常 重视沟通及沟通效率。破冰环节通常会安排学员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过程中, 培训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记住前面所有介绍人的名字吗?作为介绍人如何 才能让别人快速记住你和你的名字?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介绍人和听众注意沟 通的效率,并通过学员的总结―反思―感悟,达到破冰的效果。在培训师的引导 下,学员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逐渐将有效沟通迁移到求职应聘中,达到提高 沟通能力的目的。在体验式教育中,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背摔项目中,背 摔者和接人者的沟通等。2.人际关系和谐。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成为社会 和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成为高校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超过半数之多 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不满意[8]。一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三个 问题:第一,人际关系淡漠。大学生大多沉迷于网络世界,喜欢虚拟交友。现实 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局限在自己宿舍或者社团这样的小圈子,同班同学甚至都很 少交流。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经历,使得 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自我体验,轻视别人感 受。第三,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某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以后 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有的会选择逃避。体验式教育为大学生开展人际交 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体验式教育活动充满挑战刺激,大学生参加体验式活动积 极踊跃、热情高涨。体验式教育都是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参加的学员个体势必要 融入集体活动,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体验式教育活动会公平看待每一位学员, 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培训师会让学员逐一发表感受,为学员营造人人平等的交流 氛围。如“不倒森林”这种集体竞技项目,总会有人紧张失误,导致杆子落地。在 这种情况下,埋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鼓励和包容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培训 师会用发生在学员身上的实际案例,引导学员换位思考,对周围的人给予包容和 理解,给予鼓励和支持。3.体验式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单丝不成 线,孤木不成林,发挥团队的作用,力量才是巨大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选聘大学毕业生时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学到大学, 虽然学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班级组织也很健全,但鲜有团队合作的机 会。大学生们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集体生活,但这种生活都是你追我赶比成绩 的竞争关系,由此造成一些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淡薄。体验式教育非常重视团队合 作,是增进团队成员之间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体验式教育 活动中的许多项目,都是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比如“同心鼓”、“毕业墙”、“生死电网”等。这些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统一思想,所有人都需要 为完成挑战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因为这些项目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团队成员之 间必须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的学 员为此让别人站在自己的肩上,有的学员用一只胳膊支撑一个人的重量,力量较 小的女生主动承担起保护的作用。合作、奉献、团队的精神在此随处可见。挑战 一次次失败,但团队一次次坚持不放弃。挑战成功后,所有的成员都异常幸福和 激动,他们忘记了性别,忘记了身份,忘记了以往的不悦,只知道他们是团队中 的一员。体验式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积极看待人际交往,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体验式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沟通,重视沟 通,提高沟通的效率,掌握沟通的技巧。尤其是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上,体验式教 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充分利用体验式教育的优势,对于提高大学生非专业能 力以外的就业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全振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