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帮他叩开文学的大门|叩开大门

母亲帮他叩开文学的大门

母亲帮他叩开文学的大门 雨果生于军官家庭。早期所写的《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 朝复辟。后来,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发表剧本《克 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 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了人民对暴政的不满;
长篇小说《巴 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他认为可以用爱情、善良和仁慈改造社会。路易 ·波拿巴政变以后,雨果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 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年至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的罪恶;
《海上劳工》歌颂了海岛人民在同大自然 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智慧;
《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 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到法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 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中的动人场景。其他重要作品有诗作《历代传说集》,歌颂历 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许多政论和演说稿。

1817年的一天,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会议室里,本年度诗歌比赛文艺奖 金的评比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几十位老院士围绕着一篇题为《学习之益》的 来稿争论不休。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不肯相信这首诗的作者的年龄,尽管评选委员 会一致认为,这篇作品完全可以得奖,但又怕受蒙骗,只给予表扬勉励。在当时, 能够得到法兰西学院表扬,也是极大的荣誉。于是,这位作者的名字就在巴黎传 开了。

他,就是法兰西大诗人维克多·雨果。那年他只有15岁。

此刻,当雨果被褒奖和嘉许的气氛所簇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 的母亲。因为当他信心百倍地踏上人生旅途时,他认为对于他的才华和将来的光 荣,世上至少有一个人不抱怀疑,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雨果出生于一个职业军官家中,祖辈几代人没有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他是 在母亲的引导和培育下,依靠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叩开文学大门的。

母亲性格坚定,不受羁束,精神饱满的脸上略带点儿骄傲。如雨果在一首 回忆童年的诗中所说:在我金色的童年——唉!它转瞬即逝, 花园、老教士、母亲是我的老师。她既不愿自己的儿子们当讼师,也不愿让儿子们成为官吏,她只愿他们成 为大作家。日复一日,她让两个儿子自由自在地在小房间里工作。晚饭后,他们 随她一道去散步。

母亲对他在思想品德上管教是很严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别的同学穿着时 髦的服装,不禁动了心。但是,一向在精神需要方面对孩子有求必应的母亲,很 不以为然地提醒雨果:“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他的衣饰。” 在雨果小时候,母亲每天只给他两个苏(法国货币,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

雨果从不乱花钱,渐渐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用的笔记本子,都是自己买纸用 线订成的,他就在这样的本子上练习写诗。只是从第十一个本子起,他才开始保 存自己童年时代的作品。他们两个兄弟都是以诗歌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母亲因 为不能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便常去学校看望他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 方面取得成绩后,兄弟两个都只想到:“这可以引起母亲的高兴。” 14岁时,雨果就献给她一部诗体悲剧《伊尔塔麦娜》。诗中有这样的诗 句:
啊,妈妈!请屈尊和悦地看一眼, 这微不足道的习作。

这些花朴素、自然,一如我心。

妈妈,谨将其中一束献给您。

当时,雨果创作诗的题材不外乎是一个正统国王战胜了篡位者。从写作技 巧上看,连雨果自己也认为“写得糟糕”。但他的母亲却不这么看,她从一个能如 此罕见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年轻人身上,看到儿子的未来,她热切地期待儿子的 杰作问世。

雨果的母亲要求儿子们顺从、有礼貌和守时守信。他们都照着母亲的要求 做了。雨果曾经回忆道:“严厉的、有保留的温情,正常的严格的纪律,既不让 孩子们放任自流,也不使孩子们事事不知。经常进行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严肃的 谈话,这便是那种如此深沉、专注、细心的母亲爱的主要特征……” 母亲决定不让他们去寄宿学校,让一位老教师教他们拉丁文,并且还在一个阅览室里注了册,以后便经常打发孩子们去那里为她挑选书籍。他们趴在地板 上,发现了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著作,以及航海见闻一类的读物。雨果 正是从小时候产生了涉猎奇特和对稀少读物的爱好,他小时候读过的许多书,都 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小说和戏剧的题材。

雨果爱写诗,但学校老师不允许,硬用习题压他。母亲觉得孩子写诗没有 错,正当的兴趣父母应当支持。她鼓励儿子抛开那些无价值的习题,去从事心爱 的诗歌创作。

17岁那年,他参加诗歌创作奖比赛。母亲觉得这是让孩子锻炼的好机会, 就鼓励他积极参加。可是,母亲突然生病,雨果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耽误了写 作。母亲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就关切地问:“诗集寄出没有?”雨果说:“因 为照顾母亲,我没有写。”母亲因为自己影响了儿子的事业而感到非常不安和痛 心。雨果知道母亲难过,等她睡着以后,便在床边做起诗来。清晨,母亲睁开眼, 看见床头上的诗稿,心满意足地笑了。她对雨果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 毅力才行!” 雨果在一夜之间写出的诗,名为《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在那次比赛中, 这首诗竟然夺得首奖——金百合奖。

雨果在母亲的教育下,诗才发展很快。朋友们知道内情的,都说他母亲是 位“文艺女神”。的确,正是她,培养、造就了这个天才的儿子。

1821年夏天,母亲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刚满19岁的雨果, 独自一人站在公墓旁,悲哀得抬不起头来,母亲的声音仿佛又出现在他的耳边:
“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