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欣赏的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海外赤子》主题歌曲作品赏析

摘 要:2013年的蛇年春晚当中由平安动情的演唱的《我爱你,中国》,其真挚的发自内心真情呼唤的旋律再一次把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的心给紧紧抓住。《我爱你,中国》是在1979年为《海外赤子》这部电视影片创作的主题歌曲,每当听起这首歌,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喷涌而出的激情在身体里回淌。开始在没有进入音乐学校真正的学习音乐之前第一次听《我爱你,中国》只是感觉很兴奋、激情,但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在听它的时候为什么能给人一种这样的感受,只能简单的理解歌词表面的意思知道它是一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描绘田园庄稼的具有正能量的爱国歌曲。但在开始真正的学习了音乐、了解了歌曲作法之后,再仔细聆听并认真分析该作品时才渐渐开始的理解了它的精髓,聆听它时它为什么能给人以无限的激情与澎湃,才知道它是一首不管在写词方面,还是谱曲方面,再者还有歌曲演绎方面都应该说是配合的非常完美。因此就着笔者本人对 《我爱你,中国》这部作品的了解和对它的喜欢才写了这篇文章意旨在于想表达一下自己个人对该作品的理解并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些个人体会。

关键词:我爱你中国;主题曲;作品分析

前 言

   在电影《海外赤子》放映后,当时其中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因为被大众所喜爱进而得以迅速的传播开来,郑秋枫以“爱祖国”作为贯穿全曲的中心思想,并根据这一中心思想谱写出了具有丰富韵味的旋律。这些富有韵味儿的旋律形象的、具体的表现出了歌词的内涵,全曲当中非常绚美悠长的旋律,把祖国的辽阔无垠和人民对祖国母亲伟大的爱抒发出来了。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似乎没有任何爱能比爱祖国更伟大,这种富有韵味、旋律悠长的美是作曲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他把他对“母亲”极其深厚的爱用富有恢宏气势的旋律的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出来,使聆听者们领受到了歌曲的宽广美。歌曲的词作者瞿琮用文章表达出了他内心的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同时也是代表着亿万同胞的爱,一起都抒发了出来。这首歌曲在当时震动了正在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中国人的心,并就现在--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它依然是能使人们为之感动的好音乐。由此它是我们民族的音乐、历史中的强音、时代的象征。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和它对当时的影响了解到它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还是从其写作风格、表现形式上看,都应该说是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新风。在国内,它不仅是各样音乐聚会的演唱首选,也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歌手比赛中的选择曲目,就在过后几十年2013年的蛇年春晚中由平安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用通俗唱法并在曲子里加入了新的气息(摇滚气息)又一次带动了国人的心,国人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这首歌曲,由此也说明该曲对国人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国外,凡有华人聚会或举办音乐会的地方,也是总少不了这首歌曲,正是由于《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使得他们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飘荡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它真切表达了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心情。据笔者本人的了解,目前单独就《我爱你中国》这首曲子的研究文献及作品分析相对不多,由此笔者通过对乐曲的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及对作品作曲方面的学习之后,想通过此文章来表达一下自己对曲子的个人理解与体会。

   

   

一、 创作背景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是影片《海外赤子》的主题歌曲。在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召响起不久,当时归国的华人渐渐增多。就在此时的一个时代影响下,我国拍摄了一部关于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视影片《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贵客们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故事梗概是二十世纪七十的女青年想参考进入文工团,虽然她的嗓音清脆婉转,但是因为她是华侨的女儿,她的录取工作就因此受到了阻力。接着改革开放后,女青年终于得到录取可以上台演出。当时影片的导演、编剧是经过了仔细反复聆听许多作品之后,最后才决定选用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由于郑秋枫这首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技巧都是比较接近影片的要求,后来了解到他为了把这首歌曲写的真实生动,就亲自去海南岛体验归侨的农场生活,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归侨的同胞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致观察。郑老师在回忆编写《我爱你,中国》时就这样说过,要想把这首作品写的具体形象就必须得亲身去海南岛的海归农场亲身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他们跟大陆普通的劳动农民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特色,如果把归侨音乐写的听起来像大陆独特风格的作品就不行了……一部成功作品首要的条件就是得要形象准确。郑老师在创作该作品时,就把握住了这样四个定位:第一、歌曲中要描写的人物是中国人;第二、归侨有别于中国大陆久居的劳动农民;第三、人物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所以也得体现出女孩子的温柔与细腻;第四、这个女孩子是80年代的新生代的年轻人。”正是由于这些亲身的体验和细致的分析郑秋枫才塑造出了一种具有时代感的“80年代新一代”的音乐形象。

二、《我爱你中国》的曲式结构

  (一)《我爱你中国》的曲式结构图

    音乐的一开始是两个小节的伴奏(右手属到主的柱式七和弦,左手是两个八度,接着是琶音)是由乐队演奏,节奏自由,音调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接着是8小节的引子,它的音乐是弱起的,我们学过作品分析的大概都知道弱起小节的这种进行是非常典型的能够推动音乐的进行与表达情感的。最熟悉的譬如有《国歌》、《长江之歌》等之类的作品,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样写法的效果我想只要听过或唱过这些歌的人都能够很深的体会到,而且除了引子之外,这首歌的每一乐句都是采用了这种写法,由此可见作者想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愿望非常之强烈。

   1、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以刚劲有力的上行四度跳进开始,节奏较自由,气息宽广,音调明亮而高亢,旋律起伏跌宕(旋律有跨度较大、起落幅度较宽的音程构成),具有较典型的花腔女高音特点的风格特征,其中又有三连音的运用,使旋律在大气中又不失柔美、委婉的女性特征,把人们引入到百灵鸟在凌空翱翔、俯瞰大地而又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接着是由乐队演奏的8小节间奏,它既对引子高亢激情的部分作了补充,又对主题部分的平稳情绪起了引导作用,接着间奏以后就是音乐主体部分--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部分(A B A)。

2、主体部分

   A呈示段,a部分以四、五度跳进为主,节奏相较平缓,它的旋律走向是先起后落最后a结束在上中音上。b部分也是一样,只是最后结束在主音上。 B对比段,c部分与a相似并没有完全不一样的音乐要素,但旋律给人以前进性更强的感觉,并继续表述前面想要表达的感情。d部分旋律就相较有些变动,,一个八度大跳进后旋律就渐强的上行到全曲的最高点,接着降在属音上结束。A’再现段,a’的旋律、节奏型与a一样,只是有少数伴奏织体有些不同,a的伴奏是以分解和弦为主,而a’的伴奏则是以双音加单音的伴奏音型为主。e的 旋 律 线 就有点突破,先是从较高的属音开始逐渐下行,然后再上行再下行到主音结束,整体中段是用自由模进的手法,层层高抬、步步紧逼,伴随着旋律线的逐次上升和婉转回落,再加上其他表现手段的辅助,引发起每个中国人绵绵不断的感情溪流,将对祖国的无限真情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宣泄,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形象深化。

   3、尾声部分

   第三部分是结尾乐段,通过能抒发感情的“啊” ,把歌曲带向全曲最高潮。曲调起伏迂回,节奏自由悠长、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曲子最后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高音区结束,音乐强收,全全的倾泻出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整曲音乐节奏都很平缓,旋律以附点四分、八分音符为主没有复杂的节奏音型,但乐曲在力度强弱方面起落幅度很大,节奏有起有落给人以高涨逐落,心潮澎湃的感觉,好像有不尽的激情诉说是典型的抒情乐曲。

三、歌词

   《我爱你,中国》这部作品其歌词使用了我国传统诗歌当中“赋比兴”的写作手法铺陈直叙,以它物比此物(青松气质、红梅品格……),铺陈与排比结合在一起将一系列内容紧密相连的景致现象、物质形象,按着相应的次序连成了一个结构几乎相似、语气几乎相同的句群。句句凝结简单,再加上用句句叠加的手法,一步步的对祖国的春机盎然、秋收硕果,森林山河、农园庄稼等做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这样一气贯注不仅加强了语势,还增添了氛围与情绪。歌词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爱”,爱祖国的森林川原、田园庄稼等等,用排比将内容节节相连并步步深入,使全曲体现出了完整丰富的美,尽管歌词有些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给人以一种心潮澎湃的激情,深深的表达了海外居住的华人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原唱者

   《我爱你,中国》的首唱者叶佩英,是一个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的海外华人。根据观看一些对叶教授的采访了解到,虽然叶教授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但其父母从小就对她讲他们的祖国是中国。而且小时候,在家里他们也是用家乡话交流,爱唱歌的她唱的也是中国的儿歌,还在当地华侨办的学校读书。当时在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后,学校里也唱起抗战歌曲为祖国加油打气,同学们也都积极的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支援抗战。虽然生活在异乡,从小也从未与祖国母亲谋过面,但从长辈们的字体话语间多少也有了些“母亲”的影子,所以一直向往着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心思和这份憧憬,叶佩英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回到了日思夜念祖国,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得到培养,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小爱唱爱跳的她,凭借着自己海外的生活经历、体验,再加上后来祖国文化气息的熏陶就成就了她自己的演唱风格。正是因为有着与黄思华(电影《海外赤子》中的女主角)相似的但却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影《海外赤子》的热映,她演唱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也迅速传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她的演唱可以说是成了这首歌曲诠释的样板。

 结 语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整体的学习让我了解到无论是那个领域的创作到最后都是源自于生活,都创作者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最后完成作品演绎作品,越是贴近生活的、形象生动的作品越具有影响力,也备受大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