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问题研究的内容_浅谈数字内容产业技术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 产业技术 技术标准

论文摘要:?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的内涵,简要总结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在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行业界实践取得的成就,指出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方面存在和急需解决的七大问题,最后从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设想。

  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推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共生的产物。近几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提升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随着产业实践的拓展和技术的快速进步,其中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如生产技术、交易技术、服务技术、运营技术等方面的新问题已开始制约产业的发展,急需给予关注和探讨。

  1?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1.1?理论研究成果较多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我国关于这些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根据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6月30日,已在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15篇,主题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46篇。

  1.2?行业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2009年7月15至17日由我国承办的ISO/IEC JTC1“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研究组首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三维数字内容的保护、数字博物馆资源管理、数字图书馆内容保护、数字出版物的管理及保护、数字内容长期保存接口框架、数字内容描述机制、广播系统中的内容管理、可信计算和数字版权管理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形成了《数字内容管理和保护的基本理解》报告[1]。

  2005年日本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的齐藤和雄在我国申请了《保护数字内容的装置和方法,处理受保护的数字内容的装置和方法》专利,该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装置,包括数字内容处理部分和加密部分,其中该数字内容处理部分使用安全信息对数字内容进行保护,而该加密部分使用从电子票据系统的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获取的密钥对该安全信息进行加密。2008年2月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的黄颖、阿孜古丽?吾拉木完成了数字内容交易平台软件专利,实现社会公众能够以PC、手机等方式进行数字内容的查询、分类、检索及在线交易,并能联合互联网运营商,开展在线数字内容交易,全面推动互联网出版服务的发展。

  此外,盛大、金山等网游公司构建了网络游戏的运营平台以及点卡的支付模式。上海、杭州、长沙等地先后建立了数字内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现有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数字内容保护模型不完备性、保护技术的局限性[2]。结合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也曾对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做的权威的类似总结[3],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数字内容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

  (1)自主创新型的内容基础技术不强

  包括知识内容处理、图形图像合成与检索处理、音视频编码、多媒体音视频检索、数字知识版权保护、人机分发交互与虚拟现实、3D制作与合成等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薄弱。

  (2)缺少统一的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在部分领域甚至有越来越乱的现象,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涉及的技术很多,但大家在选择技术时往往随意性很大,过分的多元化导致的就是缺乏一种标准,使得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兼容,增加了使用和开发的成本,同时由于害怕新开发的技术产品会很快被淘汰,如此的标准缺乏,又抑制了制造厂商的积极性,导致技术的普及型和使用的及时性不够。还存在系统兼容性、互联互通性不够的问题,如电子阅读器目前的存储格式多达20多种[4],这样势必引起行业混乱、增加处理难度和用户购买使用成本,也无法实现统一检索。

  (3)公共服务(产业技术与管理服务)技术平台建设滞后

  包括技术服务、技术托管、销售平台、支付平台、流通管理平台、售后服务监控与反馈平台等技术平台建设速度滞后。

  (4)高质量和达到国际水平的数字内容制作技术有待提升

  尤其是与三维内容相关的技术,包括“方便的三维获取生成关键设备与生成软件,自主可控的网络跨媒体搜索与知识服务引擎,面向网络信息智能处理的多语言技术,开放环境下的数字内容物流平台,多感官沉浸的高端虚拟现实3I(Immersive, Imagnative and Interactive)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教育娱乐等领域深度结合和应用等”[5]制作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5)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数字版权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数字内容的技术措施和保密信息时常受到技术的挑战,在技术层面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法技术破解时有发生。权威部门的研究报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2010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45.8%,约2.09亿人,遇到过账号密码被盗的人数为9?969万[6]。网络安全隐患使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下降,有关统计表明,2009年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这给我们的数字内容网上营销和流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6)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革新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数字内容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在技术开发创新上,许多关键技术还靠进口技术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国外,这将同时对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和后顾之忧。

  (7)三网融合技术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基于时分复用的SDH和密集波分复用的DWDM技术,10G以太网技术,宽带接入技术FTTH,3G、WLAN、WIMAX技术,软交换技术、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用于固移融合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流媒体技术,按内容计费的技术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DRM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深刻影响着数字内容的生产、传输、销售等各个方面[7]。

  3 解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3.1?加强技术研发,解决技术前沿问题

  目前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前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数字内容分析与利用方面,需要开展集成化的网络运营与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原创和版权的感知和保护是当前数字内容交换与分发技术中的关键部分,业界对此有很大的需求,也作了很多很好的探索,现在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互惠互利的第三方数字内容流通平台。在数字内容展示与交互方面,真三维显示技术和多感官人机交互技术等是目前需要认真解决的前沿问题。[8]

  二是感知技术急需研发。目前,尚没有成型、稳定的3I平台和系统;无法达到多感官沉浸。现在,我们具有震撼人心的展示都是以视觉感官为主,像听觉等技术没有很大的突破。因此,我们在智能感知领域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把中文信息处理、图像的理解等作为智能感知技术问题[9]。

  三是数字内容分发技术的改进。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信息网络的传输速度低,获得的信息不够准确、不够快等问题,要逐步提高信息存储媒体的服务器性能(存储容量、存取速度)的速度以满足众多用户提取信息的需求[10]。

  四是其他相关技术。如解决内容转换中乱码问题的相关技术;开展数字内容服务中的内容关联和揭示技术;需要重点建设数字媒体内容平台,切实解决音视频信息的交易、交换和可管理性等突出问题。

3.2?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单项技术很多,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往往是各自为政,各家技术公司都采用自己的技术体系,未能形成业界的技术标准。如电子书就是典型的案例,超星、汉王、盛大Bambook等都有不同的阅读器及其阅读软件。版权技术是有效保护数字内容所有者利益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整个数字内容消费体系的有序化和可管理化的保障,国外的企业和行业机构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他们独家或联合进行了DRM技术开发,推出了许多版权处理技术标准,其中开放移动联盟 (OMA)制定的OMA DRM2.0标准就是目前业界最成熟、参与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主流DRM 标准[11]。而这方面我国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既要引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组织我国的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开发和建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如按照国际通用的“专利池”模式进行数字版权管理标准的研究等[12],以便为我国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与走向国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针对数字内容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点,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目前重复建设的众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标准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增强为企业服务能力。[13]同时政府也应利用政策杠杆,实施互联互通,不断降低资费和商务成本,降低电信宽带租用成本。[14]

  数字内容产品销售和流通过程中,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支付平台和系统,因此,我们应该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的互联网的电子支付系统,尽快建立信用可靠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其服务体系。

  3.4?提升政府和行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系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国内外同行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兼顾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在技术水平、技术体系、技术标准等诸多方面体现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协会应该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积极探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导技术研发和标准的建设,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关方的合法权益,鼓励和促进企业积极投资于各种技术的研发,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研发上水平、上台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的作用,通过整合产学研官资源优势,联合攻关,逐步形成我国完整的核心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并逐步引领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梅.数字内容全生命周期保护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1]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如何突破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瓶颈.中国计算机报[EB/OL].[2010–02–10]http://media.ccidnet.com/art/2613/20060106/408973_1.html.

  [3][12]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EB/OL]. [2010–05–19]. http: //www.cnipr.com/news/sdbd/201008/t20100824_120424. html.

  [4][7][8]发展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字内容技术.[EB/OL].[ 2010–12–14]http://gov.eastday.com/renda/node9672/szmt/node14338/u1a1706001.html .

  [5]?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12–14].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 .

  [6]?彭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分析[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08.

  [9]?IP网络上信息服务问题内容分发技术[EB/OL]. [ 2010–10–12]http://cisco.chinaitlab.com/method/27955.html.

  [10]?范科峰, 赵新华.OMA DRM技术与标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7):17,20.

  [13]?上海数字内容产业预测与分析.[EB/OL].[2010–08–18]http://www.fuhuacn.cn/List.asp?ID=781.

  [14] [15]杨海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9 (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