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刑罚研究论文】 少年上刑

少年刑罚研究论文

少年刑罚研究论文 首先,该款规定的情节是应当情节,即是对量刑结果有肯定影响的量刑情 节,法律不允许审判人员有任何斟酌的余地,而要求其无可选择地依照规定从轻 减轻处罚。“应当”就意味着必须,而非“可以”,非可以选择从轻减轻,也可以不 选择从轻减轻。

其次,该条款规定的还是多幅度情节,即法律规定的具有两个以上从宽处 罚幅度的量刑情节,包括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怎样正确选择与情节相适应的从 宽处罚幅度,换句话说,什么情况下从轻,什么情况下减轻呢?笔者认为,应着 重考察以下三个因素:(1)年龄。年龄越小,其刑事责任能力就越差,社会责 任性也越小。根据《刑法》第14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对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 少年犯罪,一般应考虑减轻处罚,对已满16岁不清满18岁的少年犯罪一般考虑从 轻处罚。(2)犯罪性质。属于重点打击的犯罪、罪行严重、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的犯罪,坚持在从严惩处的前提下,比照犯同种罪的成年犯罪的处刑从轻判处。

对一般犯罪,未造成严重危害,又系初犯的,减轻处罚。(3)其他情节。罪行、 年龄相同,没有从重、加重情节,因是少年就从轻处罚,如果还具有其他的从轻 情节,一般都予以减轻判处。因是少年依法应当减轻处罚的,如果还具有投案自 首、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检举立功、从犯等从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都在减 轻基础上予以再从轻或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最后,从轻减轻处罚有一定标准,而非无标准的从轻减轻。(1)它是相 对于没有该情节而言;
(2)对犯罪少年从轻减轻处罚还是相对于同处情节的成 年犯而言。关于从轻处罚,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法定刑的平均刑期作为基准 线,从轻处罚时,则在该法定刑的平均刑期以下判定刑罚。笔者认为,这种方法 是不可取的。因为不是每个刑种均能划平均线的,在多个刑种之中,要划出刑期 是不可能的。此外,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刑与罚在实质上的不相适应,有悖于罪刑 一致的原则。同样理由,笔者认为最高院《解释》中规定:“对未成年罪犯依法 从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是不 确切的。关于“从轻处罚”,其正确理解应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内选择比较没有这个 情节的类似犯罪相对轻一些的刑种或刑期。对于少年犯罪的从轻处罚,应该比具 有相同情节的成年犯罪适用较短的刑种或刑期。关于减轻处罚,正确理解应为判 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即判处法定刑之下的更轻的刑罚,它既包括对刑期的减轻, 也包括对刑种的减轻。(二)重视酌定情节的应用 酌定情节,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立法精神和审判实践, 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定罪量刑时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少年犯罪的动机、 手段、犯罪时的环境条件、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少年的一贯表现、犯罪后态度、 人身危险性、少年犯罪的起因,促成少年犯罪的多种客观因素等均属于酌定情节 范畴。

酌定情节在少年刑罚适用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作用,在少年刑罚适用 过程中,应得到充分重视。首先,酌定情节在少年犯罪犯罪案件中具有普遍性。

每件少年犯罪案件必定包括多种酌定情节,而法定情节中,除少年犯罪从宽处罚 情节外,在少年犯罪案件中并不具有普遍性。一起少年犯罪案件可以不具备或同 时具备法定情节,但缺少不了酌定情节。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酌定情节在少 年犯罪案件中的地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法定情节。其次,重视酌定情节表现 了刑罚适用的相称原则和量刑个别化。《北京规则》所确定的相称原则,反映在 少年刑罚适用过程中,实质上就是重视酌定情节的适用,把酌定情节放在和法定 情节等同位置上予以考虑,力求达到量刑的个别化。最后,斟酌个人情况处遇犯 罪少年是世界各国普遍性的规定,如德国少年刑法抛弃了传统的报应刑和赎罪思 想,提倡重教轻刑的教育刑法,认为少年刑法应重于改造违法少年的人格,各种 处遇均应根据少年的身心发育程度为出发点,不能纯粹以少年的犯罪行为为依据。

少年刑法是“行为人刑法”,而非成年人刑法是“行为刑法”。

酌定情节在少年刑罚适用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这方面。(1)影响法 定从轻减轻处罚的功能。《刑法》第14条第3款规定的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 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酌定情节是影响选择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决定因素。

此外,从轻轻到什么程度,减轻减到什么程度,也往往要取决于酌定情节。(2) 酌情减轻处罚的功能。《刑法》和59条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备有刑法明文规 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 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是对酌定减轻情 节的明文规定,该规定在少年刑罚适用中十分,因为我国尚无专门少年刑法,现 行刑法以主要是根据成年人犯罪设计,期中对少年犯罪仅有第14条、第44条规定, 面对纷繁复杂的少年案件,授予审判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依据酌定情节,有 针对性地对犯罪少年适用刑罚减轻判处,能弥补法律规定之不足,充分体现预防 少年犯罪矫治失足少年之目的。

(三)缓刑和适用对犯罪少年适用刑罚时,应多考虑适用缓刑。适用缓刑时,应严格依照《刑 法》第67条规定的缓刑适用的三个条件为前提,对犯罪少年昼适用缓刑。就是法 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但减轻判处为3年以下徒刑的,也可考虑适用缓刑,在适用 缓刑过程中,除考虑犯罪少年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大小外,还应充分注意到犯 罪少年客观监改环境的考察,对监改环境恶劣的,昼少用或不用缓刑。最高院《解 释》中规定:“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犯罪后有悔罪 表现、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结合社会帮教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定不致 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适用缓刑:惯犯、 有前科或劳动教养两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犯罪后拒不认罪 的。”这些规定,一这方面体现了对犯罪少年多考虑缓刑,另一这方面体现了考 察犯罪少年主观恶性、客观改造环境,以防缓刑适用不当引起副作用的精神,笔 者对此持赞同意见。此外,缓刑效益的发挥,还有待于缓刑担保措施,缓刑考察 缺席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有关这这方面的内容尚十分欠缺,还有待于完善。

(四)免刑的适用 我国刑法对少年犯罪处罚原则是从轻处罚,没有“免除处罚”的规定,因而 是和成年罪犯一样适用刑法第32条规定,综合全案主客观情况来决定的。但笔者 认为,在相同情况下,对少年罪犯应优先考虑适用免刑,因为犯罪少年具有应当 从轻处罚的前提条件,只要他还同时具备其他法定或酌定从宽情节,就可适用免 刑。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中规定,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 悔罪表现好,并具有预备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 迫犯,以及犯罪后自首并有立功表现情形之一的,一般应适用免刑。这一规定是 恰当的,并弥补了刑法之不足,值得肯定。

(五)少年盗窃犯罪量刑应注意的问题 1、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盗窃数额巨大、量刑起点的确立问题。根据司 法解释,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盗窃数额巨大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 一般引用刑法第152条,也就是以5年为量刑起点,综合各种情节量刑。对此,有 人提出异议,指出我国刑法规定责任年龄是16岁,而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仅对 几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负刑事责任。如果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盗窃数额较大, 尚不负刑事责任。一俟盗窃数额巨大,就在5年以上量刑,适用刑法第151条后半 段规定,显然不合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涉及刑法内部协调与修改, 目前在刑法自发前,仍应适用刑法第152条规定,但对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进行减轻处罚,且减轻幅度应大些,可以适用刑法第32条规定的,也可作免刑处理。

2、跨年龄段少年盗窃数额计算问题 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盗窃数额较大,满16岁后继续盗窃,数额较大或巨 大的,16岁以前的盗窃数额是否计入16岁以后?根据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少年盗窃数额较大的,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其盗窃数额不应计入 满16岁以后进行的盗窃行为之中。

3、盗窃数额在量刑中的作用。盗窃数额是构成盗窃罪的重要依据,刑法 第151条中“数额较大”,第152条中“数额巨大“规定就说明了这点,但也不应把盗 窃数额看作是定罪量刑的唯一标准。对少年盗窃案件量刑时,除根据少年盗窃财 物数额外,还应根据犯罪的其他情节和犯罪少年的认罪态度、退赔表现等进行全 面分析,正确定罪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