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大学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 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 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 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 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 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 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 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 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 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 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 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 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 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 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 调适”和“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 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 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 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 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 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 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 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 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 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 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 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 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
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 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 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 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 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 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 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 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 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 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 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 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 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 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 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 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 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 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 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 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 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 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 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 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 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 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 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 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 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 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
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 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 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 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 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 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 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 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 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 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 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 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 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 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 行业的特性;
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三年级开展 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
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 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 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 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 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

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四)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 求。但惟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 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 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问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 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 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 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 讲座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 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 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 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 更加细致。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 作的有序开展。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此,高校就 业指导工作要以国家形势政策为导向,秉承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适应社会,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