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谈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谈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谈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的方向。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各年级是螺旋上升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生活 经验的丰富。到了高年级的学习,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等能力的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 易灵活地掌握知识。

一、融会贯通,敢于创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 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运用辐合求同思维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加以分析归纳,得出规律,达到获得知识板块有助理解和迁移创新的目的。创造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反馈、反思,迁移等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主体 地位得到体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到,能掌握整数计算的各运算定律,培养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合理的计算,尽量使用简便算法。也就是说,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在教学小数、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这里,就算是解决实际生活 的问题中遇到能够使用简便的方法,也提倡学生大胆的运用。如教学“圆环”面积 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在计算的时 候发现:外圆的面积是“π (外),内圆的面积是π (内),这样得到的式子是:
π -π ,我启发学生观察式子的特征,跟我们以前所的哪一个知识有关,能不能使 计算简便一些。学生通过讨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π×( - )”,这可以 减少了学生在计算中多次使用圆周率的麻烦,既能使计算简便,也可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把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了一遍。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 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 辩证的水平,对一些似是而非、易于混淆的问题才不致于简单地作出非此即彼的 是非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的解答;
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 会大有发展。

二、打破常规,创新思维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这样一来,不但扼杀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对 学生以后智力的发展也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 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 问题。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 心理,思维定势会严重地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 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高年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把小 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 的条件。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可不按常 规的步骤去解答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大胆尝试,选用不同的解答方 法。如第十一册的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一件工程甲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 现在由其他人先做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甲完成,还需要多少小时?” 按照刚学完的“工程问题”的解答规律,根据问题可以想出用剩下的工作总量÷甲 的工作效率,即“(1- )÷ ”,但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让学生观察讨论可以得到“一 项工程完成了三分之一,剩下由甲完成的是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他完成 全工程所需的8小时的三分之二,即“8×(1- )”,这样一来计算简便了不少。

我们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 生活经验的丰富。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