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作用 1对政府评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更代表着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已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绝大多数高校都设 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能够覆盖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高 校借助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 设等各个方面。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延伸至学生家庭,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广泛 密切的联系,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 扩展到社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从而形成 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支持 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背景下,政府在推进心理 健康教育进一步向着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管理者、监督者、指导者等多重 角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基础的重任也理所当然落到了政府身上。政府能不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管理、评比等环 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未来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可以由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联合起来 对政府相关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政府更好地作为或不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2对学校评价,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 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然而,国家政策导向与各地、各高校贯 彻落实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模和深度不够,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面上,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举措,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使得这项工作难以扩大规模、 提高质量。有些高校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 轻视普遍防治与引导。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 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 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 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 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企业、教师、 学生等学校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共同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探讨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协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及时发现、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心理健康 教育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更好地为 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促 使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 育的水平。
3对教师评价,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 心和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 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 属关系不明确,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找不到 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使得有限的心理教育师资流失。从 总体上看,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员以兼职居多,专职人员少。其中大部 分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很多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熟悉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方法与内容,对大学生存在 的问题归因不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 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因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并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鉴于此,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备、师资结构、培养培训,教师的 职业素质、教学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系统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评价,建 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形成促进教 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 和反思,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 教学水平和各项技能。这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 业化,进而才能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对学生评价,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还 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在个体或群体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社会适应性、人际 关系、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的系统性、实效性偏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够高,极少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由于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方 法、手段参差不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能整体、准确地为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所全面掌握,这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高效地开展。学 校运用多种测评方法,如实验法、心理测量法、观察法、会谈法等对学生进行心 理状态检测,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社会适应性、人际关 系、心理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跟踪测评,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 理部门系统地评价大学生在参与多样和综合的心理指导,如学业选择、职业规划、 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后是否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和较高的心理生活质量,才能够真 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 态评价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 育的实际效果,使大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个性品质得到完全的发展。
作者:龚云平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由于各种压力,心理健康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格完整、统一,智力在正常水平发展,同时对自身能够进行 正确地评价和认识,人生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此外,大学生是否能够对自 己的情绪进行良好地控制并保持稳定的心境,快速适应环境且能够与人进行正常 交流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主要特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 要表现在其在环境中的应激表现,例如自我认知系统混乱,人际关系不健康等问 题。目前大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心,克制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 高,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和持之以恒精神。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否 符合标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具有相对性, 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是由良好的心理状态向严重的心理疾病过渡;
其二,发展性, 它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其三,理想性,每个人都希望自 己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努力,追求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不断的发挥自己;
其四,整体协调性,它保证了个体在反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最高准确性和有效 性。
二、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很多学校发现,体育课能够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利用体育课上的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满意 度,并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高校体育课程首先 能够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心理效益,它主要体现在人运动完能立刻保持一种舒适的 心情,但是这种心情不是很长久,因为这种心理效益是不依赖于运动负荷及生理 方面的参数改变而变的。其次,它可以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 中,教师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从认知上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对事物的正确 判断能力。而且在运动中,使神经系统在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中得到加强, 改善大脑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从而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增强学生反应的灵敏 度;
其二,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及意识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影响。科学、 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坚强、自立、上进等品质。提 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此外,还可以王一存, 长春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紧张心理, 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通过合理科学地将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相整合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具有很大影 响。
三、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对策 校方在配合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时,鼓励学生参加以心 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为主题的讲座,还可以设立体育活动俱乐部等多样化的形 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推广和宣传。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的对策主要有:引导学生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深入了 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提高其参与性与积极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及道 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
通过各类体育锻炼活动能够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正确认识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的问题;
营造良好的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氛围,使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开设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加 强学校体育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过程中,校方应积极从物力、人力及财力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研究相关课题, 对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手段进行探讨分析,为调整学生的心理 健康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并鼓励 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活跃 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它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各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 的整体课程建设中,同时将其列入体育教学内容,并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
在师资方面也应积极对教师的人格、道德水平等进行培养,并提高整体教师队伍 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和教育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大学生整体 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综合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一存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三篇: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而 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所以说 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 教育也并不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 代的发展,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太落后,不能满 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要,有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和情绪。而心理健 康教育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之中,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双 方的心理距离,让双方很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健全学生 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做好 很多高校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大学生做了很多 的调查,有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很大一部 分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希望通过沟通和交流减轻他们的压力, 所以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 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有 效的解决,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将压力与老师倾诉,这 时学校可以在学生中选择一部分人,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与同学们密切的接 触和沟通,这样可以更容易了解同学的心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的说服力与影 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教师与家长,他们之间容易沟通,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更有说服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目前,在我国,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 知识和经验水平,他们自身的经验不足,就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好的教育,所以说, 必须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可以邀请专家来学校开设心理健康 讲座,也可以让教师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学校要对思想教育教师 进行定期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要给予批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 治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专业互补,才能不断的健全 学生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 项重要任务,广大的教育者必须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 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阿依努尔・买买提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与对策 1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是受到心理素质影响的,个人创造意识、 自主人格、、适应能力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是抗拒环境诱惑、减轻个人压力、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心 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处理解决好人际关系、 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顺利渡过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发挥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健康的心理 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健康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信 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 现自我的价值。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的心理教育与大 学生人格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
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 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 在一定条件转化为人格特质,使人格发展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能 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使自己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使之人格健全,逐步提高交往的能力,主动融入并适应校园生活,增强自信。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高校人才培 养的方向,在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有人因环 境变化失去自信心,有人因人际关系不能适应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特别是大学 生在高考竟争中,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学生心理脆弱、缺乏对 挫折的承受能力,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一些挫折心理难以承受,采 取不正确的极端行为。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 实差距太大,产生失宠感。然而,高校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正确引导 和教育的措施,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辅导员流动性 大,队伍不稳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深入的开展。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 大,学生数量增加,辅导员队伍人员缺乏,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不足,只是忙于日常的事务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长效的制度和机构, 有心理健康补救性的教育。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预防性教育,有的学 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可做可不做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予重视,学 生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等方面受到的挫折,不能 正确处理,易出现心理疾病。
(2)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认识的偏见,造成不重视或回避心理健康 教育.特别是回避咨询辅导。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不 能适应社会的的变化,使一些学生不能尽快调整个人的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3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科学有 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 道德修养和远大的理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结合心理特点,引导 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变化,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大学 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大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 自如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全体教师应积极参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校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讲座,除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外,教师也应掌握基本知识,关心关注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发挥教师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老师在 和学生交谈时,会对学生的意识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 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减轻他们的心理 负担,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正确引导,或向相关管理人员反映,避免学生发 生极端行为。高校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教学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 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高校主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 座,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长期以来,高校在心理咨询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而 缺乏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只关注已经出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中,既要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学校要提前采取措施, 适时进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调整,掌握心理健康发 展的知识和方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出现 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治疗。在学生中推荐热心的联络员,让他们学习掌握 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关注了解身边学生心理状况,积极主动的发现有心理问题 的学生,尽快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联系,加强学生间的自助与交流。
作者:王延平 杨瑜侠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其运用 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人类行为中那些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 应性以及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 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们所具有的潜 在的、固定的、实际的以及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 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 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改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 为那些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 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 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 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 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 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 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 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 来展开工作。
4.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 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 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 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 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 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 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 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 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 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 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 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 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 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 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 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 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 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 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
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 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
通过引导大学 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 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 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 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 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 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 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 况自然会好转;
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 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 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
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 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
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 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 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 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
同 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 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 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 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 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 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 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 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 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 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 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 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 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 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 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 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 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 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 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 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
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 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 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 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 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 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 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作者:庄鹘 奚晓岚 王珏 单位: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六篇:箱庭疗法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箱庭疗法的思想基础及方法 (一)思想基础 1.荣格的理论。荣格理论的要点,主要在于其“原型”、“原型意向”、“集 体无意识”、“投射”等概念,以及词语联想、积极想象等临床方法,这些也是箱 庭疗法运用的基础。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象征性是集体无 意识的主要语言。箱庭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非言语”和“非指导性”的心 理治疗形式。在治疗中,来访者通过对物件的摆放使其内心世界具体化,象征物 的意义和作用在无意识中表露和展示出来,进入意识层面中来使其内心世界得到 修复。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物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投射的过程,由于不 同的来访者选择物件不同,意义也不同,因而,对箱庭作品的分析不能把每个物 件孤立起来,必须与整个箱庭作品的结构与主题结合起来。
2.中国文化。卡尔夫在《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一书中,把中国宋 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 阐述了其哲学思想。卡尔夫说:“在我研究中国思想的时候,遇到了(周敦颐的)太 极图。在我看来,这与我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思想是相互应和的……第一个象征 无极的圆圈,好比出生时的自我;其次是阴阳运作而产生五行的圆圈,这正蕴含 了自我的表现过程,包含了形成意识自我与人格发展的心理能量;太极图的第三 个圆圈,可以比作自性化过程的开始;而太极图的第四个圆圈,正反映了心理分 析中的转化,一种生命的周而复始的象征。”在卡尔夫的书中,她还经常引用《易 经》和《老子》来分析与解释个案的治疗和转化。
(二)基本方法 1.材料。箱庭疗法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一个内侧尺寸为57×72×7(cm)的沙 箱。沙,是箱庭疗法中重要的媒介,沙子通常象征着土地和一些具体、物质的东西,一般个体通过沙子可以唤起儿童早期的体验,重塑自我;此外,玩具是箱庭 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治疗有效性的因素之一,通过选择和摆设各种各样 来自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玩具,个体创作自己的作品模型,有关原型、象征和 内在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2.过程。箱庭疗法可以分为创作箱庭作品和来访者对作品进行描述与讲 故事两个部分。治疗者通常以“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 可以”这样的指导语开始实施箱庭疗法。来访者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说明就会做起 来;咨询者只需要站在一旁表示支持和理解。通常来访者创作一个作品需要20~ 40分钟,咨询者不能任意结束作品的创作过程,而是咨询来访者本人的意见。作 品完成后,让来访者对作品进行命名并讲述一个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咨询者与来 访者一起探讨,通过理解、支持、解析、整合、疏通、启发帮助来访者澄清作品 中所隐含的意思。来访者的作品能够体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中心则往往是自 我象。在荣格理论中,理解自我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箱庭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19-23岁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步 趋向成熟,但个性相对明显,在校园集体的生活背景下,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人 格发展、情绪情感、生活环境适应等等问题上出现心理偏差,如不及时治疗则可 能出现心理问题。箱庭疗法作为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辅导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箱庭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发展。张 雯的研究发现,在完成箱庭作品的过程中,给予成员间表达自我、了解他人及提 高社交技能等学习机会,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陈燕的研究发现,对自愿 参与实验的三对恋爱关系不良的被试参加情侣沙盘疗法后,情侣之间的情绪得到 宣泄,促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情侣间的动力性增强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可见,箱庭疗法在个体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提升自我价值感 箱庭疗法实质上是通过作品来表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性的心理疗法,在治疗 过程中通过给来访者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使自我与本我相连接,促进个体表现地更和谐与平衡,并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有学者认为,箱庭疗法可以提 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彭贤等人的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 自我、提升自信心、明确目标、增强生涯决策的能力;方航的研究发现,约90% 以上的成员认为通过团体沙盘,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表 明,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大学生自我 认识和个人成长上有积极的效果。
(三)促进自我整合 箱庭疗法对个体自我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促进个体自我的整合。
宋斌的研究发现,沙盘游戏的主题与个体自我防御机制有关,不成熟的自我防御 机制表现出创伤性的主题,而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出治愈性的主题。通过沙 盘游戏的过程,创伤性主题可向治愈性主题变化,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也逐步 向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转化,从而促进自我的整合与发展。张红等人的研究也论 证了沙盘游戏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该疗法通过游戏的方 式,借助象征、意象等与无意识进行沟通,从而促进个体内心冲突的表达,以达 到身心健康与自性化的发展。
(四)促进人格成长 箱庭疗法充分整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想和中国文化,它深入人的潜意 识,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成长。张 雯等人使用箱庭疗法对一名强迫性思维女大学生进行治疗,发现箱庭可以处理个 体的创伤体验,促进个体自我的建立和发展,从而达到缓解强迫症状,改善消极 情绪,使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箱庭疗法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上也有 显著效果。团体箱庭为大学新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和观察自我的平台,通过在摆放 作品的过程中,个体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更好地探索自我,不断对 自我进行认知和修正,增强自我对环境的适应,促进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研究展望 箱庭疗法是近年来在中国心理咨询实践和实证方面发展较迅速的一种疗 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箱庭疗法在心理 咨询与治疗、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心理分析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研究方法也从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到实证研究;治疗对象由儿童、青少年转 向成人,从病人转向正常人;治疗形式也从个体箱庭治疗发展到团体箱庭治疗、家庭箱庭治疗;治疗的有效性涵盖了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当前,箱庭疗法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还不够成熟,其理论基础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
箱庭疗法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对治疗者创作的作品缺乏客观、可测量的评估和 解析;此外,箱庭疗法整合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对于跨文化研究是否有不同 的解析尚有待检验。总之,实现箱庭疗法在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领域中更广泛的 应用,使箱庭疗法成为一种独立和完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需要广大学者的 共同努力。
作者:黎艳 吴洪宇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电白春华学校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索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现代 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就会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凶杀等案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给社会带 来不小的危害和影响,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大 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 乎国运的兴衰,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 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兴国战略的需要。
1.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 标。没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既使学识渊博、能力超强,也不会利于国家 和自身的发展,相反会呈逆向发展之势。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影响 学风、班风的建设,引起班级同学的紧张情绪、猜忌心理,同学之间的相处象隔 着厚厚的帘子,天长日久就会影响班级的团结、稳定。没有好的班风也势必会影 响到校风的建设。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大 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高校中普及心理 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实效性,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校建设和 谐校园文化的需要。1.3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前大学生面 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问题更为复杂,承受的压力也普遍增大。而大学生的心智还 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 候,缺乏应对和处理能力,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心理问题、产生 心理障碍。如果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从而 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灵困 惑、大步迈向成才成功之路的需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心理健康的教育机制有待加强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机制也不健 全。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机构,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有心理问题和 心理障碍的同学身上,重治疗而轻预防;
还有部分高校尽管在大学生中普及了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课程多半是做为选修课或德 育课的补充,课时量较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不高,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 也大多雷声大雨点小,水过地皮湿,并没起到预定的效果;
大多负责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隶属关系不清,人员配备不齐,资金短缺,没有基本的设 施和设备。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短期效益的思想。
2.2心理咨询机构的效能有待提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技巧性较强的工作,在国外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及 两年以上的从业锻炼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也设置了心理咨 询机构,但在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专业设施的建设上与国外相距甚远。部分心 理咨询教师只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咨询的技能和经验,加之缺少必 要的心理咨询仪器和设备,使得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规范性、科学性不强;
一些 心理咨询教师在做咨询工作时没有较好地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给学生解惑释疑, 咨询手段主要是与学生谈话聊天,对学生一味地劝解说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 生的心理问题;
还有不少教师在咨询工作当中,缺乏全局性的考量,对心理有问 题的学生只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辅导,缺乏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学生只能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却找不到根本解决心灵困惑的汤药。一 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2.3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较少、相对薄弱。一些高校开设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上没有固定的统一教材,教学内容 一般定几个主题,教师根据主题自己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虽然课程中大都涉及 到实用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方法、手段的 单一,很多内容如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能深入展开,造成大学生对知识一知 半解,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还有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 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对生活中遇到的心 理问题指导性不强。有的教师上课只放一些相关心理咨询的视频,放完既不进行 专业的分析和讲解,也不对学生提问和启发,学生看完就忘,使课程开展流于形 式。
2.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各高 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队伍的质量、数量不太稳定,专职从事 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寥寥无几,部分规模不大的高校竟没有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 咨询师。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是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有自 已的学科背景,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所以对心理健康教 育操作起来难免肤浅;
部分有心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和心 理咨询的技巧,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经常束手无策。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 素质不高,又缺乏专业的培训,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激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保持和谐、友爱的 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 需结合自己的特色,想方设法让励志的、勤奋的、充满正能量的校歌校训在校园 中普及、强化,使人人都遵守,师生都拥护,校园中充满厚德、博学、慎思、笃 行的风气;
高校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 竞赛、技能比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高校还需鼓励大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大学生 们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2建设系统性的工作体制 高校应建设集筛查、教育、帮助、干预和追踪于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制, 切实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尽力解决;
要充分利用学校资 源、家庭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要畅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发现行为异 常、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找根源,共同应对。要加强心理咨 询及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联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家庭情况、 成长经历,心理历程等,使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做 到因材施教。心理咨询要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力量相结合,在班级中营造团结友 爱、健康向上的氛围,师生同心协力以适当的方式关心和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同 学;
高校还要运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邀请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咨询 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3.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应由专职和兼职的人员组成: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由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组成,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时间、知识、技巧 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此外,高校还应通过专兼结合等形式,以专职 教师为骨干,思想政治等专业为补充,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丰富心理咨询内容,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兼 职人员上岗前要进行集中、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学习网络课程和倾听心理 专家的讲座,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高校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 伍的考核、评估、评优、评奖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科学的量化标准, 经常以问卷调查或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了解和管理,对表现突出的 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调动他们的责任意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4注重心理咨询、拓宽活动渠道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沟通技巧,通过观查、倾听来 访者,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对来访者进行开导、启发和帮助,使来 访者尽可能的直面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 育要把心理咨询部门做为主阵地,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设施,聘请专业强、技能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最好是博士)做心理咨询工作,加大心理咨询教师的 培训力度,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心理咨询教 师能够走出去、引进来,经常深入心理咨询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除此 之外,高校还需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在线咨询,开通热线电话,对学生进行心理与行为训练等。
旨在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 生中的影响。
作者:李箐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展现状 1.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但由于此课程是公 共必修课,教授的学生均是大一新生,且上课教室都只能大教室几个班合班上, 所以,比较难以统一,进行小班体验式真正的学习。目前只是少数几个学校为了 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把课程按主题分开,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师来授课,但 这种基本上是选修课。另外,在教学选用上,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 是各校使用的都由教师自行选择,所以有可能出现,同一门课程,教师使用的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不同的情况,这样体现出个有的教师更多注重完成教学 任务,而忽视了本课程的最根本目的是心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流,一个是专业教师的 缺乏,另外有的学校是教室不足,有的是教师还无法适应体验式教学,教学观念 暂时不能转化,因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比填鸭式的教学更难。因此,很多高校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普遍情况是三、四个班合并在一起,采用大型公共课的 形式进行集中教学。传统传输式教学将设计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 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 为,这种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真正内涵,无法培养健康的心理 素质。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前者所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通常都是 被动角色,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更是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了。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主动接受意思薄弱的问题,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 感受度低,无论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热身环节、体验环节和分享环节,本来学生 是有很大参与的空间和机会的,但是习惯了被动听,学生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 性。有时教师想试验性改变教学模式,学生一旦养成被动接受,在转型中就会发 现学生很难真正对体验式教学感兴趣。例如,在在热身活动被动参与,体验环节 敷衍了事,分享环节只有少数干部参与。大学生本是求知欲很强、关注自身健康 成长的群体,出现这种情况既有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也有 学生自身的原因,需从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课的积极性。
4.客观情况导致重视度不高 大学课程较多,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公共课,所以在学生心理 感觉重要性不如学好专业课对以后就业更有用。虽然有的大学生和教师均认可和 向往体验式教学,但大学生除了必修课比较多外,还有其他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 四六级考试过级,计算机考试过级,平时的社会实践和兼职等,他们不愿意也不 重视在心理健康选修课中投入更多精力,无形中也就忽视人格培养隐形过程。因 此,即使授课教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点,想将之运用于教学中,但由于各种 客观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水平无法深入研究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则无法无法将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
5.教师专业化水平受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构成,总体来说,他们都未曾收到专业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教学过程中重心 仍是传统的观点,完成教学任务是首要目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 的个体内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环节中碰到有内心冲突的学生,无法化解情绪。在 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尽快更新,部分教师还是传统的教育观点,忘 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新情况新个性而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课 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实践 1.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