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参考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参考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参考篇一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摘要: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数学本质力量的体现和人文精神的全 面提升。人文精神是以人的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崇高的做人品质为核心。本文从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入手,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中相互整合,相互渗透,以及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 数学教育;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数学是所有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教育更是数学教学 中一种内在的文化传播。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那只是数学教育本身的一个方面, 数学教育更多的还是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一种培养与提高。我们从广义的教育 范畴中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工具。
所以它的真正价值也应该首先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在数学教育过程 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每个环 节中,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具体体现的魅力所在。
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 自由生活的基础,更是我们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探究真理的根本动力。它贯穿于人 类发展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是人类从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所 以,要想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并将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要和 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结合起来。
一、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1对数学理性的过分强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数学定理、公式时,过分注重推导及证 明过程,忽略了其理论的背景及适用条件。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缺少主动性、 趣味性。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心理,对数学新知望而生畏。
1.2教学方法陈旧“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陈旧落后的教学指导思想,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落后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 感受新知时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最终,学生只是在一味的被动吸收数学 知识,且使得课堂“死气沉沉”,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 的鼓励与引导。
1.3课程体系单一,内容覆盖面小 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只教授考纲范围内的重点,大量的习题充斥着数 学课堂,对于知识”前因后果”及其历史背景却谈及甚少,以及数学知识对相关交叉 学科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又或者从历史的角度对新兴学科起到的作用等都涉及微 乎其微。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上感到枯燥乏味,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 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1.4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通常数学教师只注重专业素质的提升,会讲题,会解难题成为了衡量优 秀教师的一般准则,而忽略了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等知识 的摄入,没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以上几点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所表现出的众多 问题,充分地说明数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现状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难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挥和体现其固有的人文精神是全面提升中 学数学教育现状的最佳途径。
二、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指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教育把人类 积累的智慧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数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在其 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如此看来数学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数 学教育本身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 力,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
因此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受到充分重视,教师应在数学课堂 的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数学教育水平,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 的要求。三、数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3.1数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它在给人类带来发展和财富的同 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灾难。数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在传播数学 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有必要强化人文理念。数学教学在推动社会发展的 历史进程中以人文的眼光审视世界,以人文的态度回馈社会。作为一名数学教育 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起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让学生不但 成为一个未来的“科学人”,更要是一个“文化人”。值得欣慰的是,上述问题已在新 一轮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
3.2 数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 国教育自身的需要。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智育和自我完善工 作为向导,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来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目 标又有高雅审美情趣,既懂得创造又懂得生活的人。
3.3数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发展方向 从教育的本质上讲,我国曾经长期处于“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 育观。数学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 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 源,通过探索创新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然后去体会数学中美好的东西。学校的 数学教育不仅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和社会大众,还应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传授学生 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完善学生的自我个性 发展。
四、人文精神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所谓人文精神的数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导向,以还原人的 个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的教育。人文精神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 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许许多多的 数学家们将自己毕生辛勤的劳动成果按照他们自己的美学观点并以最满意的形 式总结呈现给我们。这样巨大的价值使得我们教师应该更进一步去感悟数学本身 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深一层地体会到数学是对真理和完美追求的深层内含。
五、如何在数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几点建议 5.1重视追本溯源,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现代的数学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完全彻底的西化内容, 其二是中国传统的数学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是完全使用与西方相同的教 材,但是我们不自觉地在运用中国文化传统中实用主义的数学价值观进行数学的 学习和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课本有关的历史专题,更多的向同学们 介绍不同时代的数学家的智慧,展示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以增进我们的民族自 豪感。
5.2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将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使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能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让课堂气氛松弛有度。
在整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思维得到最科学,最合理 的锻炼与提升,使学生创新精神得到启发,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内化学生的自身素 养,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5.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利 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实现课堂“角色,关系” 的转变。
5.4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完善人文精神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情结培养,在努力钻研科学理 论,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力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然,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全面整合,绝不是指数学与人文的简单相 加,其本质是指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使它们相互溶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从而确立新的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整合的价值观。这也必将成为全面实施数学 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参考篇二 《关于数学教育目的思考》 摘要:
对于数学教育的目的,现在常见的观点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 数学这样一种“工具”。而本文作者认为数学教育的“思维训练功能”与“工具作用” 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也应该将思维训练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
数学教育 目的 思维训练功能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活动,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有着明确 的目的性。那么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现在有一种倾向,即一味地强调数学的 工具作用,认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习者掌握数学这样一种认识和 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使他们在现实中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国内目前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但我认为,这种观念过于 片面,数学的思维训练功能同样重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甚至比数学的 工具作用更为重要。
一、从中西方数学发展的比较中看 比较中西数学文化,主要是比较古中国与古希腊的数学特点,代表作 分别为刘徽注释的《九章算术》与欧几里德所著的《几何原本》。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技艺的价值观念影响,《九章算术》的唯一目 的就是作为实用技艺,对现存的经济、技术问题给出具体的、实用的解决方法。
它以算法为中心(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显著特点),用“术”即一套程序化的计算 公式与计算程序来求解具体的问题,算出最后的结果――一个具体的数值。我们 可以将这一套程序称为“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在这套体系中,筹算运演只保留 结果,相应的运演过程在手工操作后都不复存在。
而《几何原本》以概念、公理、公设为基础,通过逻辑论证获得数学 结果――命题,它建立在一种理性论证的基础上,以几何的、三段论式的,并表 现为完全脱离具体问题的逻辑演绎建构。促成数学发展史上的飞跃的三次数学危 机,都是由推理过程中产生的悖论所引发的。我们把这种数学模式称为“数学公 理化演绎体系”。它的命题运演过程明确地表现在文字的书写过程之中。柏拉图开办的哲学学校不招收没有学过几何的学生,可见古希腊的数 学体系偏重的是数学的“思维训练功能”,而古中国则明显偏向于用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数学的“工具作用”。从数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 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数学运算的程 序化使复杂的计算问题易于掌握,对具体问题有更好的适用性、确定性和有效性。
但是,片面地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强调程序化的解决问题会产生思维定势, 限制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数学教材里全是西方的定 理、公理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历史为鉴,作为“思维训练”的数学, 更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从而也更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从数学本身特性来看 数学的对象正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精神从外界借取的东 西最少的创造物之一”,而“具有发明发现和创意创新的能力”被视为人类有别于 其他一切生物的独特本领。于是,“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最高贵的性能,莫过 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
借助于现代心理学与生理学的成果,数学是左右脑共同的产物,数学 教育对人的左右脑开发都起着重要作用。左脑主要是语言的、分析的、数理的及 逻辑推理的功能,其运行是因果式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
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正需要运用左脑。右脑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它能处理 尚未用语言符号正式表达的问题。顿悟、灵感、直觉的产生正是右脑在发挥作用。
数学有利于人们左半脑和右半脑的均衡发展,而后者实际上就可以被看成充分发 挥人类创造性才能的必由之路。
显而易见,当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片面地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仅注 重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的数学规律性的东西来按部就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他 们所见所用的并不是完整的数学,他们几乎只用左脑在思考问题。这样的数学教 育是不负责任的数学教育。只有当我们同时也将数学的“思维训练功能”引入教学 之中,让学生有机会在完全抽象的世界里大胆假设,自由想象,体验思想的飞驰, 他们才可以真正地了解数学,明白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美。
三、从社会需求来看 在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曾在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数学的 内容看来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完全充分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而这个体系则主要是适应一个信念,即只有可以直接应用的论题才应放在旨在为一般公众提供教育 的学校中去教。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培养出为大规模机器生产所需 要的、大量的、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廉价劳动力。
然而,从现今的角度看,把数学的教学目的仅仅局限于其“工具作用” 无疑是过于肤浅了。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才,首先 就需要能够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更进一步,要能够提出新观念、新思想。
这里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各大国际厂商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而将工厂开 设在中国,但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所占席位却颇少。中国现在还在培养“能够胜 任简单机械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而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有头脑、有思想的创新型 人才。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的高标准是什么应当是帮助学 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的“思维训练功能”落实到数学教 育当中去,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智力型、创新型人才。
四、把思维训练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 如何将数学的“思维训练功能”真正落实到数学教育中去,首先要明确 数学的“工具作用”与“思维训练功能”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否应当将这两者对 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我认为,这两者相辅相成,特别是数学的“工具 作用”直接依赖于数学的思维。纯粹的“作为工具的数学”是不存在的,数学“工具 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以数学思维作为必要的条件。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育中除了强调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应当重视如何 帮助学生学会像数学家那样去工作、去思维。要明白: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 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实 际操作中,我们可能需要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问题设计上面,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 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处理”。如同美国 著名数学史家M.莱茵(1908―1992)对当时的新数运动的批判:“数学家花了三百 年才理解复数,而我们竟马上就教给学生复数是一个有序实数对。” 数学课堂应当是活跃的,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 性,要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犯错误。“数学不是一门枯 燥乏味的科学,其实,它倒是一门需要大量想象力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