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现代企业论文经典范文】试论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现代企业论文经典范文

内部审计现代企业论文经典范文 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篇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研究》 一、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是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主要 因素 审计发现能否查深查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密切相 关,专业素质高、敏感性强的审计人员,查证能力一般都很强,他们善于从一些表面 现象中发现问题,从简单问题中查找、挖掘出深层次问题;相反,专业素质和职业敏 感性不高的审计人员,往往会错过发现问题的机会,不仅审计风险增大,审计项目 质量也难以保证;此外,项目组长、主审人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也很关键,组长、 主审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高,综合分析能力和风险掌控能力强,就能从审计发现 描述中找出关键点,指导审计人员查深、查透相关问题;就能对审计发现进行归集 和提炼,深入挖掘审计信息,发现审计亮点,实现审计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二)项目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项目质量关键 一个项目能否按计划和审计目标高质量完成,与项目的组织是否得当 密切相关。项目组织得好,事半功倍,项目组织不好,就难以完成预定目标。如审前 准备是否充分、审计方案是否确实可行、审计资源配置是否与项目工作量相匹配, 项目进度的控制是否严密,组织方式是否体现项目特点、信息沟通是否充分、项 目组织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控制等,都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质量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是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是质量控制的前提。

要提高和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目前,对审计 质量控制标准主要是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但该准则没有针对具体 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少商业银行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了本单 位、行业的内部审计准则,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不够健全和完善。对审计项 目的审前、审中、审后每个阶段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够清晰具体;审计 项目中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系统信息录入、审计人员的职责等有关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没有具体和明确的 指引、要求。

(四)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 约审计项目质量 随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手段的不断创新,通过开发和运用非现场审计 系统,编制和运行审计模型,分析审计模型疑点等,大大提高了非现场审计技术在 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也使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成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保障, 大凡审计项目中能发现案件线索或重大违规事项的,大部分是借助非现场审计技 术手段方法实现的。因此,审计人员能否熟练使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和方法为审计 项目服务显得尤其重要。但,笔者认为,有几个因素制约了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 法在审计项目中的广泛应用:一是客观上,审计人员的业务特长,决定了大部分审 计人员不可能做到既能熟悉业务又能编制模型,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不会编模型, 难以及时将审计思路转化成有效的模型,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现场审计 技术手段方法的广泛应用。二是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在咨询类审计项目中应 用较少,如何在该领域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是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中编制的大部分审计模型属于个人的成果,在投入项目使用前,未经集体研究和反 复测试,造成有的模型疑点量过多,分析工作量过大,且疑点命中率不高;四是一些 业务量大的机构,因硬件问题,审计人员缺少环境,限制使用非现场审计系统的人 数,审计人员使用的熟练程度和广泛程度受到限制。

(五)审计项目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和完善,是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提高的 重要因素 首先,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项目的考评机制中,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形 成清晰明确的考评指标体系,考评依据和标准不够清晰的情况,再加上定量考评指 标比较难设定,对项目质量和项咳嗽钡目计栏  嗍嵌ㄐ钥计牢  ,难免带有主观判 断的色彩,且考评内容也未能覆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其次,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 审计考评机制中,尚未形成针对审计项目设置的规范统一的专项奖励办法,即使有 也不够完善;此外,项目考评机制缺乏进行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

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对策 (一)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 业素质、查证能力和职业敏感性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培训班,使审计人员有机会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 质。培训可以采用多层次多方式,如可以对经常担任主审的业务骨干开展主审人 培训班、对一般审计人员开展审计技巧培训班;对较熟悉非现场审计技术应用的 人员,举办审计技术应用提升班,对非现场审计技术不熟悉的审计人员举办审计技 术基础应用班;还可以举办沟通技巧培训班、新制度、新文件培训班、优秀审计 方案、优秀审计报告点评交流会等,通过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特色化的培训,提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科学合理调配资源,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 控制 笔者认为,要提升审计项目质量,首先是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根据项目 的类型、审计范围、审计内容、样本数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区别配置人员和安 排项目时间,不能简单地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专项、全面、离任等“一刀切”的安 排人员和时间;其次是做好项目规划。在审前准备、现场查证、审计报告等审计 项目的三个阶段做好规划和组织管理,把好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 计效果、审计方法与工具合理有效运用五项关键内容的质量关。第三是加强项目 督导。成立项目督导组,督导组应全过程参与审计项目,关注审计进度、审计方案 的执行和审计目标的落实情况,及时传导和交流信息,指导审计组有效率开展现场 查证,帮助审计组解决实际困难。第四是把好审计发现的复核关。实行审计底稿 三级审核制度,即审计底稿由小组长、主审、审计组长三级审核,审计组最后集体 讨论确定,确保审计底稿事实清楚、描述清晰、定性准确。第五是充分讨论审计 报告。审计报告一定要经过审计组成员、核心小组成员和报告审议小组的多次讨 论、反复修改,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既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 审计职业规范严格遵守、方法工具合理有效运用、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目标地 实现。

(三)加强审计模型的研究和梳理,建立审计系统各层级的模型库和疑 点库 实践证明,重大审计发现中,主要是依靠非现场审计技术和审计模型疑 点来发现的,因此,重视审计模型的研究,通过梳理以前审计项目的模型,找出命中 率比较高的模型进行研究、论证、测试后,建立审计模型库和疑点库,对提高商业 银行审计项目质量很有必要。模型库的建立可以采用各商业银行总行--下属审计 机构的分级建库方式,即总行模型库、各审计机构模型库,对命中率高、比较成熟的模型,由各审计机构推荐上报总行,总行组织人员研究、验证、测试后,编入总行 模型库;各审计机构根据各项目组、审计人员的推荐,组织本机构人员,进行研究、 论证后,编入本机构模型库。每年组织人员对模型进行维护更新,既可以减少重复 建模和研究成本,又可以提高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应用效率。疑点库可以直接由各 审计机构建立,各审计机构组织人员,定期运行模型,进行初步分析后按业务单元 或业务种类建立疑点库,疑点库的疑点供陆续开展的审计项目使用。

(四)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全程控制审计项目质量 首先,明确审计项目的实施流程,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清晰展现整个项 目的流程以及相关的阶段、环节;其次,明确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要做的工作,各阶 段、各环节要做的具体工作要求等;第三,制定审计项目执行质量控制标准的评价 体系,以评价项目是否按规定的标准执行。可以采用由独立于项目以外的项目督 导组或其他评价小组对审计项目进行事中、事后评价。只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才能客观评价审计项目优劣,才能使审计人员逐步克服以 往习惯和定式制约,从思想上接受并认可,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从而全面提 升审计项目质量。

(五)建立和完善项目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建立标准明确、操作性强的审计项目 考评机制,尽可能以量化指标考评为主,减少主观判断。同时,在考评内容的设计上, 力求使考评内容覆盖项目的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实现奖励方式多样化,如 针对审计项目,设置一些不同的专项奖项,如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方案、十大 审计发现、优秀主审、优秀审计人员、优秀项目组等,这些奖项,可以在不同年度 按工作导向设置执行,同时,制定规范统一的专项奖励办法,将专项奖励办法制度 化、标准化。在奖励的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晰责任追究标准,奖罚兼施,才能 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 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篇二:《浅谈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约束和监督 机制,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防范舞弊、降低风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增加企 业价值的重要工具。但同时,由于在审计活动中,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并始终贯 穿着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如何识别、评价、防范和化解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 内部审计风险涵义可以表述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 在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时,由于财务资料实质上的错误、内部控制 方面存在缺陷或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判断与实际出现偏差以及其它无法预料的、潜 在的障碍,在审计结论中提供了不适当的意见评价,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负 面影响,因此而应承担的相应的责任和损失。

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重要性体现在其可以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在 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活动起到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自我监控作用 1、监控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 内部审计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 检查和评价,确定其是否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2、监控信息的真实、可靠 内部审计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项信息进行检查和评价,确定 其是否真实、正确、及时及相关,确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传递渠道是否健全和 畅通。

3、监控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 内部审计可查明被审计单位责任人是否真实可靠的完成应负经济责 任的各项指标(如利润、产值等),并对责任人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

4、监控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内部审计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产增减结存情况的审核、查询和盘点, 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确保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二)自我促进作用1、促进自我制约 内部审计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来自外部或内部自己制定的制度的执 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并督促其改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自我 约束。

2、促进自我改善 内部审计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各层次、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合理性和效益性,揭露存在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善工作的建议,促进了被审计 单位自我改善。

三、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多样,但主要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企业内 部控制水平、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独立性有关,具体如下:
(一)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经营范围扩大,原有的经营领域单一化模式已向多元化经营 模式发展,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资源及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在其精力和时间 有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所承担的风险增大。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必须直接面对的内部环境,其健全及有 效程度会对审计风险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有但内部 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就会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 出现的各种舞弊行为及差错,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内部审计 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客观上造成其独立性较差的特点,内审人员执法程度直接 受单位领导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制约。有些企业甚至将内部审计机构 与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合并,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导致隶属关系 不清、监督不力,增加了 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针对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方面检查和评价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 度的健全和有效性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 加强对被审计机构或部门内部控制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工作,对于内部控制中存 在的薄弱环节,应作为审计重点,加派人员,降低审计风险。

(二)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首先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制定严格的考 核标准及任职条件,通过加强内部审计人员 职业道德 教育,增加其责任感和使 命感;其次通过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 力,提高其判断力、 组织协调能力及提高业务技能素质,降低审计风险。

(三)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和权威性方面,首先应保证内审部门在机构、 人员、工作及经费上的独立性,使之能客观的监督企业的经营 管理状况。可建 立内部审计机构隶属董事会或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制度,使审计人员避免受到各种 干扰,降低审计风险。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企业 增加价值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发现、分析并解 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虽然内部审计风险在 内部审计工作中无处不在,但如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仍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 范围内,以确保审计质量,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