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传播叙事化
民生新闻传播叙事化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结构主义学说推 动下形成的,它主要研究文学叙事作品和叙述方法,按照1969年托多罗夫在其《〈十 日谈〉语法》中对叙事学给出的定义:“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 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 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叙事学将其触角深入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诸种语境 中,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也进入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随着电视 新闻的迅猛发展,民生新闻受到了业界和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根据新闻的定 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新闻是叙事的 艺术。“民生新闻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百姓的生活、生命、生存、生计等民 生素材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源头。相比传统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素材的市 井原生性”、“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叙事立场的民生大众性”、“叙事传播过 程的丰富具体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叙事优势。本文引入叙事学和传播学的 理论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传播叙事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 品质和品位,进一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为电视新闻传播叙事研究提供 一些新思路,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有益探索。一、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 “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叙事素材的“市井 性”,即本土化的特点。传播学中一种受众研究理论―――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 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因此,大众媒 介要想获得成功,就不仅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
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要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它所选择的叙事素材首要的就是日常 生活中的人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换句话说,就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素材应当是本 地电视台所在的城市的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这也更加符合传播的接近性原理。
作为一般的受众,依照传播的接近性原理,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们无论是作为 地方台节目的观众,还是作为当地报纸杂志的读者,抑或是作为当地广播的听众, 对于他们自己非常熟悉的周围的人和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特别熟悉的事,总是 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烈的心理上的共鸣,而且对于这些人和事,可以说是“特 别关注”。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步加快,人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限制,但人们又非常需要了解彼此的生存状况以获得相互认知和自我认知,美 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1927年提出的“镜中之我”理论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加之民生新闻所创造的高收视率奇迹,它的不同凡响的表现,也使媒体“传者本位” 的传播理念向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快速转变,因此,市井原生性的叙事素材以其叙 事空间的无限广阔性展示了非凡的魅力,百姓的媒介“使用与满足”需求与媒体的 受众本位基本理念也由此达成了高度的契合,这种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完美契合,使 市井原生性的叙事素材成为各大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民生新闻 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叙事素材。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始终用最亲切而 又温暖的情怀关注着生活中的炎凉百态。《新闻夜航》的宗旨―――“关注您生 活中的世事百态,讲述您身边的大事小情”,这不仅仅是节目组对观众做出的郑重 承诺,更是办好节目的锐利武器。近些年来,《新闻夜航》一贯坚持“关注民生,反 映民意”的报道理念,让平凡普通的“草根一族”成为节目的主角,运用百姓的鲜活 语言,报道百姓的鲜活故事,让普通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深深的共鸣:使之产生 的是扑面而来的本土化的浓郁气息,油然而生的是乡土化的亲切感。《新闻夜航》 报道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 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更名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 道”,2008年1月1日,民生频道已正式开播,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民生”命名的电视频 道。百姓市井中发生的原生素材以其“原汁原味”的鲜明本土特色,逐渐成为民生 新闻的栏目宗旨和办栏的理念,也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受众“手心里的宝”。第 二,叙事素材的“原生性”,即原创性,这是和本土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特点。
从地域的角度说,本地媒体对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往往更能从当地的视 野出发,也更容易以第一时间获得独一无二的和有当地鲜明特色的相关信息来源。
所以,本地媒体获得本地的文化资源是最便捷的,外来媒体很难与之竞争。著名的 法兰克福学派曾指责,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 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在很多 地方一个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而且节目类型大体相同。而一个城市在一天之 内所发生的各类新闻是有限的,因此,往往省台做了的民生新闻,各市县也在做,甚 至同一台的不同频道都在做同一则新闻。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题材重复、 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内容出现在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在频道越来越多、竞争 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栏目出现分众化趋势,使得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收 视率明显下降。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由于其原生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了新闻真 实性的强有力保证。而我们以民众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现实生活作为叙事素 材的源头,不必为新闻素材的问题而“用尽陈王八斗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因为 百姓的生活就像是滔滔不绝的河江,源远流长。
二、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电视民生新闻所开创的收视率奇迹与它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是密不可 分的,正是叙事文本的多样性传播,使新闻文本这一形式化的、符号化的、有限的 新闻结构,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吸引越来越挑 剔的电视观众的眼球的呢笔者认为,一要坚守两个原则,二要采取多样的叙事传播 策略。
(一)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坚守的两个原则 1.坚守客观真实报道的理念坚守客观真实报道的理念,这是一个理论层面 的原则。电视民生新闻坚守了新闻客观真实的报道理念,客观真实的报道也正是 新闻的生命线,有了这条生命线,电视民生新闻才得以生生不息,呈现“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之势。
2.通过本真叙事还原本真生活通过本真叙事还原本真生活,这是一个操作 层面的原则。电视民生新闻特别关注的是社会民生,是普通老百姓原原本本的真 实生活,要通过本真的叙事反映百姓生活的原生态。
(二)灵活多样的叙事传播策略 1.地域化表达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完美的表现形 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电视民生新闻的语言运用得如何,在新闻表达效果中起着关 键的作用。电视民生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完美统一,即“取 之于民”的民生内容用“用之以民”的富有表现力的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 道,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指地域化表达也就是口语化、 方言土语等的使用。这种富有“离离原上草”般生命力的民生新闻表达方式,其地 域特色正如巨人的手,有力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媒体的亲近性, 传播学中的受众研究的社会类型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按照社会 语言学的观点,方言以其蕴含其中的特殊的、富生活气息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情 感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纽带,成为新闻报道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润滑剂,最大限度地实 现了新闻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方言词语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认同和共鸣,从 情感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由此增加了平民化色彩。黑龙江方言“不咋的”指 的是“不太好,不怎么样”,“炸庙”指“哗然或本无其事,故意大喊大叫”,“冒蒙”指“心 中无把握,凭猜测办事”,“肉拉瓜叽的”指“行动迟缓,总是不紧不慢的”等等,这些黑 龙江方言词语让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其卓有成效的传播效果令标准的普通话 词语望尘莫及。特别要强调的是,方言土语的运用可以有效避免新闻的同质化,它 是提升节目的品牌传播效果最有效的武器。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星星之火”,以其“椰风挡不住”的强大威力与魅力, 定会成为“燎原之势”,扫去新闻报道雷同化的沉重阴霾,还新闻报道一个晴朗的 “艳阳天”。
2.陌生化呈现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为求最大程度地呈现新闻的“新”,一个 最为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用陌生化呈现的方法。所谓“陌生化”原指艺 术使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重新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新人们对既有的生活经 验和感觉的一种方法。在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陌生化呈现即将那些发生频率较 高的事件以一种低频化的描述方式进行传播。低频化的传播方法,在一定的层面 上可以理解为对高频事件进行的反常化传播处理。
3.细节化处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文本而言,最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为之动容 的莫过于细节。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新闻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增强 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叙事上突出强调的是其个性化 的内涵及风格,在信息的传递上强烈地体现出其信息的高度复合性,带给受众的是 一个无限广阔的释码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新闻细节的运用使电视民生新闻 在现实报道的基础之上,平添了深厚的人情味。
4.悬念化设置“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 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当下,业界和学界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对在新闻叙事 的故事性处理上,正因如此,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悬念化设置也被越来越多 的人所关注,并成为新闻叙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元素。通过设置悬 念,抓住受众对事情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在情节的波澜起伏中对整个事情进行叙 述,起到了预期的良好传播效果。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采用悬念式的报道结构,有助 于增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传播效果,使新闻蕴含一种特有的文学品味,进而增强新 闻文本叙事传播的可读性,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大大提高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传 播效果。
三、叙事立场的民生大众性 新闻文本在叙述过程中,新闻人通过新闻叙事所表达的态度即为新闻叙事 立场,电视民生新闻对新闻传播理论及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从权威操控下 的“媒介中心论”向“百姓受众中心论”的传播理念的成功转变。民生新闻坚守民生 大众的叙事立场,本身是一种民生新闻价值的回归,受众由“魔弹论”下的“靶子”成 为新闻舞台上的主角,这种传播角色的转变,使受众拥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民生新闻更多强调的是大众性,更多强调的是平民视角,并以平等的角度给他们以原汁原味的“本色表达”,使他们成为媒介报道中的主体。显而易见,市井原生的民 生新闻叙事素材,只有在民生大众化的叙事立场的视角下才能得到最完美的本色 表达,平民视角的坚守不仅仅是叙事立场上的一种巨大的进步,更是对社会新闻报 道视角的理念上的提升。
四、叙事传播媒介的丰富具体性 在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中,传播媒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会直接 影响到实际的传播效果。电视民生新闻叙事传播中,媒介丰富具体。观众行动参 与、走访查阅、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热线电话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一个开 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为它开创和保持高收视份额并不断 突破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几年来,民生新闻炙手可热,风行全国。理论界对电 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较多也较成熟,据中国知网人文社科学术网络出版文献总库检 索,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成果有1463条,这些研究成果中从叙事学的视角进行 研究的成果仅十余条,而从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产业的视角或从国内外民生新 闻比较的视角等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亦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对民生新 闻进行多维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新闻学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拓展民生新闻研究 的广阔空间,从理论上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更好地指导民生新闻的业务与实践, 进而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