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课程教学教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难关 1.1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一——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 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 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 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 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 决。

1.2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二——难考 信息技术学科考试问的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 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 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 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 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在一般仍用纸和 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 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 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 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 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1.3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三——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育出现了有关“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讨论,而有些地区 的中小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都存在问题。就是同一地区的学生,他们也一样 存在着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性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 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 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2、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的研究2.1 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 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 “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 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 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 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 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课型与教法的研究的几点思考 2.2.1“任务驱动式”课型与教法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 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 习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 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 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 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但 这种课型与教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 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 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 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太大,这样 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一节课 只有40至45分钟,每周只有一节课,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一个主题是不切实际的, 很自然地,教师就会把大主题变成小主题,而小主题也存在一个提出、设计、完 成、评价的问题,所以课堂时间仍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 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 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2.2.2 “教材+光盘” 课型与教法 这种课型与教法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 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 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 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 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 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但是,这种“文字教材+光盘教材”的方案也存在一些 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大。虽然满足不同进度的学习需要是光盘教材的 优点,但是教师适当地调控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光盘的学习内 容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每个学生使用光盘之后,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 只能进行分散学习。

第二、教学效果提高有限。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 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比如Office的 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 下只有看的份儿,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 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 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 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 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

第三、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没有解决。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 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 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技能的测评还是无能为力。

第四、个别化教学效果差。个别化教学一直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的目的, 但是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多媒体光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和出色 的视听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因此,“教材+光盘”虽然是一种能够立竿见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实效性,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2.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变相课型与教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提出之后,全国上下都在努力研究课程整合的 方式,其主要观点是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 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 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 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以各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自然不自然地将信息技术的观 点和技术传授给了学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信息技术课型与教法。

也正因如此,目前,在各种论谈上对“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 课”开展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如果把电脑定位成是一种“学习工具”,让广大家长 成为投资者,学生就像使用“新华字典”一样成为电脑的使用者,这样不但会减轻 学校的财力负担,也使学生在使用这种学习工具时自觉地掌握信息技术科课程的 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各科教师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 水平,一方面认真探索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易 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过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地区都达不到把电脑当成“学习工具”的能力, 除了经济的原因当然也有观念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种把电脑当成“学习工具” 的构想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课型与教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只能根据自身 情况,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课型与教法,不能一层不变,死搬硬套, 要想真正做到“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开放 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还真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多思考,多交流。当然,我们都期待着 有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