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_高校是防渗透

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

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 [摘要]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包含了诸如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 学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体验性,为人们呈现了美的情景,为 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教师应善于分析文学名篇的审美情感,促进学 生人格形成;拓展审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实施语文形象性美育,陶冶 学生审美情操;创设美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以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质、塑造更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素养 人类天生对美有一种向往与追求,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心理诉 求的一种表达。在生活中,审美活动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无处不在。高校教学活 动也有审美相伴,如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都有审美思想的渗透。在 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实施审美教育,则可以使教学更加立体、丰富、多元,更利 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语文学习也促进了审美活动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审美 的内涵,而且提升了审美品质和高度。语文学习与审美活动二者是相互影响、相 互促进的。审美教育,即教育者选择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内容、形式和活动,融 合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良好的 道德品质,审美素养较高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美育过程,是需要各方 面资源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的教育过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强思想性、形象性、 情感性,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其在实施审美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是表达情感、体现人意识形态 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和思维高度、净化人的心灵、陶冶 人的情操,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大学语文课程包含了诸如诗词歌赋、小说散文、 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体验性,为人们呈现了美的 情境,为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促进了美育 的发展,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 容之一,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 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并帮助学生表达和创造美,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美育的功能。

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须具备综合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从而具有 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它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审美感知和提高鉴赏能力的基 础课程。这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 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优秀文学作品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 养,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既能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欣 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分析文学名篇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形成 大学语文课程包含了许多精美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故事情节、客观事物与 人物描写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物映射等更是常见 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走进作者的 内心世界,领悟作品的内涵美。如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作者通过文中两个 人物的形象对比,菲比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而卡西莫多则丑陋无比,将二者 塑造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揭露了菲比斯在俊美的外 表下隐藏的狡诈、虚伪和自私的不良品行,而卡西莫多丑恶的外表下隐藏的是正 直、纯真与善良的美好品质,这正是作者对人生追求和向往的体现。再如,辛弃 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将自己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托物言志,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逐步深入作品 的主题,从而帮学生收获人生哲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拓展审美实践活动,提升审美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才能摁下开启大学语文学习的按键。因此,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 性,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这也是渗透审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语文中的 文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有效提升审 美品位。创作源于生活,文学作品的美都有生活的影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充分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实 施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求艺术美的真谛。其次,教师可以 将大学语文学习拓展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如文学社、摄影、书画、音乐、舞蹈、 戏剧等艺术形式的鉴赏。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如 文艺创作、文化比较研究、文学作品改编等。最后,教师应对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鲁迅作品《伤 逝》时,由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较多,如人性解放,妇女人格独立、经济地位, 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发表 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不仅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使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与善恶,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美的含义,并努力使 自己变得更完美。

(三)实施语文形象性美育,陶冶学生情操 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文学形象是教学的重 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准确理解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把握文学形象的特点、体会其 所蕴含的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净化心灵、愉悦精神、提升审美品质。形象的 内容需要形象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形象生动、丰富充实、 充满个性的特点。教师通过词汇的运用、语气的变化、语调的高低、语言的节奏 表现作品的内容,使语言表达更贴切、更有表现力。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 可以有效突出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采集与授课 内容相关的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素材,制作成精美课件或动画,展示给学生。

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使授课内容更容 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当然,为配合教学,教师也可以播放相关名家的视频资料, 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渗透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种自然的美育过程往往是最形象、最有效的。如在学习 王维的《汉江临泛》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动静相结合的课件,向学 生展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气势,用丰富的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 连绵不断”的景象,用动画技术制作出动态画面,将作者描绘的山水相连,波浪 起伏的山水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作者当时怡然自得、寄情 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创设美的情境,培养鉴赏能力 在大学语文授课时,教师需要灵活地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过程 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可运用多种技术,结合教学 内容,创设音画同步、声情并茂的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品的唯美与艺 术性。如在讲授徐志摩作品《再别康桥》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音乐诗朗诵,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作品的情感起伏、体会作品的节奏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与作者有了一次心灵的碰撞,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学生 领悟作者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还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这样,在欣赏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懂得美是什么、怎么 表现美、如何创造美。这正是大学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重要体现。总之,大学语 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完美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审美情趣,这对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挖掘教学内容的美、教学形式的美、教学活动的美,为学生营造一个美 的氛围,帮助学生积极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美环绕始终,让美浸润心 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双美的眼睛,善于发现世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