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探析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探讨了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 本”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三个主体的要求。就现实中进行“以人为本”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负责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进行了深 入探讨,并对以人为本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负责制的实行提出相应的建 议。关键词:中职学校;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当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任何教育 都是由人去承担的,教育的对象也是活生生、有着不同鲜明个性的人。所以教育 以人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主体要求 (一)对学校的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 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深入分 析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系统,凸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体现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载 体的多样性,追求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精神, 使学生把外在的思想政治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各方面索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对班主任的要求。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突 出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平等性、民主性;
坚持以“人”为基本点,体现人文关怀和 注重人性化的思考。
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 护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 以正面教育、疏导说服为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建立民主的环境 氛围。
(三)对学生的要求。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任何 教育中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才能转化为自我要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 效果。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 才能在互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负责制存在的问题 (一)校的过度社会化倾向和育人理念的不一致。作为中职学校育人“首 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地行动和理念不一致的问题。其症结主要在于教 育者没有真正摆正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位置,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升学率、就业 率,期待学生能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些什么,过多带有功利的色彩,而不是学校 能为学生的人格养成、个性完善做出一些什么努力,创造一些什么条件,严重忽 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弱化了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特点、需要和价值,教 育目标设定过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
(二)教师的分身乏术和育人实践的冲突。传统大班管理,因班级人数太 多,班主任精力有限,班主任更多的关心优等生和暂时落后的学生,琐碎的班主 任工作加上还要顾及自己的学科教学,分身乏术的班主任很难顾及到占绝大多数 的中等学生。在四五十人的一个班级里,班干部职位的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服 务、管理机会,不能充分满足一大批学生展示自己聪明与才智的愿望。大班管理 时,班主任只能树立威信、班级规则,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
(三)学生的情感交流渠道的欠缺和育人理想的矛盾。顶着晨光出门,披 着星光回家。这已经成了很多学生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学校功利化追求和社会氛 围的熏陶下,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大量的作业和课程,学生疲于 应付考试,和周围同学学习上的合作和精神上的交流都很少,有问题不知道向谁 倾诉,有困难不知道找谁帮忙。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又有着和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 的心理状态,敏感、脆弱、自制力不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思想政 治教育不光要注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是上进,更要关注如何帮 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议 (一)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班主任要善于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只有在 以人为本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可能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机制建设入手,积极建设新的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 创造性的机制,做好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以人 为本的制度环境;
二是从文化建设入手,一方面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班级 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中去,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加强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文 化产品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培养出以人为本 的文化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二)实行小班化教学和副班主任制。职业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在全国是凤 毛麟角。小班化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 个性的发展。真正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理念。小班教育有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班主任在“小班化管理”中实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让 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强调关心每一个学 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三)注重情感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氛围。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 极力呼唤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 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实质上是一种师爱、母爱。教师对学生怀 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心理 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