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的临床体会|高血压心得体会

摘 要:高血压不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病症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较高,而且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给个人、家庭乃至于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其实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小脑卒中及心脏病发生的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负担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坚持治疗;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

关键词:致残, 概率,生活质量,疾患,死亡,控制

1 常用高血压药物

1.1 利尿药

利尿药主要是通过利钠排尿、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等方式来起到降压作用的。现在临床上用于控制血压的利尿药主要是噻嗪类的利尿药。此类药物尤其适用于患有老年性及偏高龄的老年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同时也可以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4]。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药对代谢影响相对较小,与其他类抗高血压药(尤其ACEI或ARB)合用时可以明显增加后者的降压作用。噻嗪类利尿药在服用是可能会引起低血钾,因此长期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钾浓度,并可以适量的补钾,因此患有痛风的高血压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对于患有高尿酸血症以及有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后者如果需要使用利尿药,则应使用襻利尿药(如呋噻米等)。

吲哒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同时兼有钙拮抗剂的作用,具有降压作用较温和、疗效确切、并且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同时不影响糖以及脂的代谢的优点,因此可以作为理想的长效降压药。

1.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的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而发挥其降压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尤其适用于患有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及交感神经活性较高的高血压患者。此类药物在长期服用后如果突然停药则可能发生反跳现象,即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较常见有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焦虑等,称之为撤药综合症[5]。与此同时,该类药物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可造成长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的三酰甘油含量升高,而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下降,从而使总胆固醇与HDL的比值升高。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的代谢。二、三度心脏传导阻滞、哮喘等病的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慢性阻塞型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应慎用[5]。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等属于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主要在肝脏中被代谢,同时能够透过血液屏障,因此可有效的降低猝死率。

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ACEI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阻断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而降压作用的。此类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并且对于心血管终点事件有预防作用,以有学者就这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证实了ACEI为目前最有效的逆转LVH的药物之一[6]。长期应用ACEI类药物还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肾性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及预防糖尿病肾病等方面的疾病上,ACEI的作用已得到了肯定。ACEI的降压作用明确,而且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因此尤其适用于患有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等疾病的患者。

ACEI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持续性干咳,其他的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疹等,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味觉障碍等。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能导致血钾升高,故在长期使用时应定期监测血钾浓度和血肌酐水平。

1.4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

AngⅡ受体阻滞剂是一类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中的1型受体而发挥降压作用。AngⅡ受体阻滞剂可分为肽类和非肽类两类,每类又可以分为选择性ATl和AT2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具有非常明显的肾脏保护效应,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性肾病的恶化有逆转作用。同时具有血管重塑效应,能够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及心血管内皮的功能,且具有不良反应小的优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一类较为重要的药物。因该类药物不会引起干咳故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类药物的患者[7]。常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ARB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少见,偶见腹泻等。与ACEI类药物相同,在长期应用时可能会造成血钾浓度的升高,因此在长期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钾浓度及肌酐水平变化。

1.5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主要是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该类药物主要包括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我国以往已完成的样本数较大的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多将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作为研究用药,并已证实以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风险[8]。在禁忌症方面,患有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患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9]。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多优先选择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长效制剂。

钙拮抗剂的降压疗效较为突出,同时对糖、脂的代谢基本无不良影响,故尤其适用于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相对而言,第二代、第三代的钙拮抗剂相对于第一代的更安全、有效。第三代钙拮抗剂与钙通道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亲合性结合位点。第三代的钙通道拮抗剂基本具有长效的有点,同时不会因为血压的突然下降而引起心脏及外周交感神经的激活。

钙拮抗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引起的心跳加快、面部潮红、牙龈增生等,同时也可能发生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的情况等。(文献为后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