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老龄化”背景下离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什么是老龄化

论文关键词:和谐老龄化 离退休老人 社会适应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展,大量离退休老人产生,并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和谐老龄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被提出,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本文从“和谐老龄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和谐老龄化”理念的提出

  

  按照国际通行的评判标准,我国已开始进人老龄社会,根据我国2001-2005年间《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 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我国老年人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长。根据专家预测,到2 0 1 0年,我国6 0岁及6 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2020年为16.23%和11.30%,2030年为22.34%和15.21%,到2 0 3 0年时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老龄化”提出之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如果说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那么“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这一理念的提出在理论层面上扩展了老龄化的积极意义,也对老年人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

  

  二、我国离退休老人现状

  

  在我国,离退休人员是指离休人员和退休人员。离休是指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退休人员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符合退休标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劳动义务,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大部分情况下退休标准以年龄为界,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离退休职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老年社会群体,按一般人的习惯思维:在当今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拥有量普遍提高了,退休后的生活应当是美满、幸福的。但是通过调查,在老年群体中有近半数的人存在不良心态,所以,他们对于退休后的生活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幸福、美满。

  首先,企业离退休人员,对企业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企业的成果,有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企业的发展,深深地印刻着他们人生的足迹。离开工作岗位退下来,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的变迁,也使他们在心理上发生细微的变化,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六喜六怕”(即:喜企业关心怕分离、喜待遇提高怕降低、喜尊重理解怕冷淡、喜交往活动怕孤单、喜健康有为怕空闲、喜和谐稳定怕变迁)。

  其次,社会化管理还处于过渡时期,离退休人员既是“企业人”,也是“社会人”,这种双重身份也使他们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显著的特点:

  1.整体心态乐观,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失落感。大多数离退人员认识到新老交替是必然的客观规律,能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退休后的生活;但也有少数人退下来以后情绪低落、牢骚满腹:一是怨没赶上好时候,二是对现状看不惯,三是为过去那么苦干有吃亏感。

  2.对社会化管理初步认同,但依赖思想仍然存在。经过这些年的引导宣传,离退休人员对社会化管理的大趋势普遍表示理解和拥护,但在企业待遇比较好的单位,少数人则认为,老同志为企业奉献了一辈子,经济效益好了,却要被分离到社会上去,是不近人情。

  3.离退休前后收入上的反差,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过程。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离退休人员也存在着攀比现象。总体来说,部分离退休人员在新的社会适应方面的转化并没有做好,从而给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了烦恼和忧虑。

  

  三、应对措施

  

  除了老年人自身积极面对角色转变以外,社会各界、各团体及老年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学会参与对老年群体,对老年个体心理和心态的调查研究,解决老年人的心态问题,改变和转变离退休老年人所存在的不良心态。通过各位学会用各种方法,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做好老同志的心态调整工作。

  1.帮助老同志尽快摆脱失落感。让离退休老同志在退休后尽快地转换角色,正视现实,了解和熟悉新环境,尽快把自己融入现实的群众之中。同时,要开导他们学会放弃,学会让自己安静,把思维沉浸下来,逐渐使自己心理平衡。要努力使老人认识到,退休并不表示其价值的丧失,而是另一种社会生活的开始,老年人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在家庭、社区得以发挥和利用。

  2.帮助老同志学会摆脱孤独。家人及老年工作者要积极动员他们走出家门,适当地改变生活习惯,尽多地与他人接触。社区要发挥组织作用,开展各项适合老同志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同时,在他们刚走出家门,开始参与活动时,遇到不顺心、遭遇挫折时,要给与鼓励、支持与开导。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也在接受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在“和谐老龄化”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使老年人健康长寿,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并积极参与社会奉献余热,因此关注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非常必要。只有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才可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理想,使其积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丰富阅历再次回馈社会,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张蕊,孔丹.《我国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1期

  [2]陈彩珍.《关注老年心理健康,推进“积极老龄化”》载《学理论》,2009年第22期

  [3]吴咏东,李权.《离退休人员不良心态的自我调适与社会救济》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7月

  [4]李国鹏.《浅析离退休人员政治思想工作》载《社科纵横》,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