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42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近年来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逐渐增多,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也有增多趋势。分析4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 医药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站 医学论文发表期刊
1 观察对象和内容
我从2000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普外科和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共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岁,上腹部手术1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12例,胃大部切除3例)、下腹部手术27例(阑尾切除10例,剖宫产术17例),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4.5-11cm。所有病人于术后4-7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
2 防治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每天换药一次,直至切口愈合,如切口有大量的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用甲硝唑盐水纱布湿敷每天一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所有病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讨论
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术后5-7天大部分病人诉切口有较多渗出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农村基层医院无法做细菌培养)。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于体型肥胖有一定关系,切口血运较差,肥厚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其次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根据切口愈合的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渗液少,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剪去1-2根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通过多次换药切口顺利愈合,不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用甲硝唑盐水纱布湿敷,待新鲜肉芽组织行二期缝合缩短愈合时间。
建议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缝合腹膜和切口大量用生理盐水冲洗,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液化物,48小时后拔除引流片。少数肥胖病人,术后可采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出液,尽量避免切口脂肪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