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审关发展趋势
电视审关发展趋势 一、电视审美当前的“泛化”与“消费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成长起来的,它转变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众”时代,是商业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合 谋,可以说大众文化正是以实现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也称“民间文化”,它主要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 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种畅销小说、 商业电影、电视、广告、时尚杂志、流行歌曲、动漫画制品、营业性体育比赛、 时装模特走秀及各种选秀比赛等。
这其中,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霸权,其主宰地位与传播能量是显而易见。
电视产品就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 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 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 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 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这不仅消解了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严肃性,而 且泛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个人话语代码,无边际的审美快感使审 美体验在不同人群中的距离缩短为“零”。
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 审美心态的变异。加之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争取高收视率,电视节目不断 追奇,导致当今电视审美逐渐变异为“消费化”这一有悖于艺术“为提升人的素质” 的审美走向,即片面追求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收视率,节目形式华丽、煽 情,仅供受众消遣,对提高人的素质没有实际意义。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电视台“我型我SHOW”为代表的选秀节目, 堪称电视“审美消费化”的典型。它们以普通观众作为节目的主要参与对象,让这 些普通人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包装之后,有机会走上“星光大道”,其结果是掀起了 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平民造星”运动,给电视台、商家带来不菲的收入。
然而,这类选秀节目的电视审美取向都极富争议。评委和观众对选手的评 判往往发生错位,评委们考察的主要是选手的唱功技巧和舞台表现力,而普通观 众除了看唱功外,更主要还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及私人情感。2005年“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她的唱功在三甲中并不是最 好的,外形也并不出色,但她以极其鲜明的个性、另类的气质和一种打破中国传 统的“双性形象”获得了最高人气;
“我型我SHOW”前五强中的施洋,虽为男生, 却嗓音尖锐,参赛时专挑女生歌曲演唱,专家批评其唱功不佳,在台上表演时甚 至将自己衣服剪破,大肆耍宝、搞怪,竟也人气飚高,晋级五强。如此电视节目 传递出的审美取向,越发演变为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在分析“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时,2005年10月人民网理论频道首发了近四 万字的七篇系列调查报告――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了其 负作用:“超级女声”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使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 战;
“超级女声”强调忽略参赛者的知识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无限放大选手 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行 行都能出状元”正是“超女”的价值观念。以人人都能唱出的歌声为选拔内容,比 以学习成绩为内容的比赛更为有趣,更能激发参与热情。因而,“超级女声”成为 青少年心中实现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目前,此类选秀节目在全国呈蔓延趋势。央视制作有“非常6+1”、“星光 大道”,东方卫视有“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安徽电视台有“超级少 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当今由电视“审美泛化”引起的“消费化”影响呢 其实,从大的社会范围来看,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选 秀节目的走红也与当前我国社会弥漫的浮躁情绪有关,最直接地说,是与人们渴 望“出名”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 俗化和功利化,这种思潮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就容易 演变为一种浮躁的情绪和行为。一旦这种浮躁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就容易出现 各种不和谐、失范的现象。二、电视审美向“异化”、“内涵化”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中国在跨世纪之际,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12亿人口中拥有3亿多 部电视接收机,2000多座电视台,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就决定了电视将成 为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全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电视在完 成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也将责无旁贷地在强化全民族审美水平方面扮演重 要角色。
现今的电视媒体对流行文化宣传力度太过火了,总以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仅 此而已,不惜工本拍摄,非常讲究声色光效、画面造型。在黄金时间,流行文化 占尽风流,高雅文化年复一年退避三舍。这个事实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电视文化内容虽然丰富,但却是快餐型的软性文化,缺乏当代美学思想的支撑,未能 吸纳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审美思维成果,缺乏内涵。
有人认为现在是文化转型期,人类传统的审美习惯应该改变了。但是,无 论如何,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方向不能变。电视媒体必须把好电视审 美大关,形成电视审美“异化”和“内涵化”相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异化”是指各 媒体应顾全大局,不盲目跟风,发展有自己特色形式的电视节目;
而“内涵化” 即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高追求,在重视收视效果的基 础上重视收视率。
“如果我们不把关电视审美方向,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 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 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 坡’。” 综观我国地方媒体,在电视审美方向把握上较好的有:安徽电视台,定位 于“大电视剧”,以新电视剧的引进和经典电视剧回放为主,注重电视剧的思想内 涵,全天滚动播出,娱乐节目也围绕电视剧进行,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 大“电视剧卫视”;
广西电视台,定位于女性、时尚、民族,以“时尚广西”为口号, 做大做强“时尚中国”、“寻找金花”等特色栏目,在获得良好收视率的同时,打响 了广西的知名度;
香港凤凰卫视,定位于资讯,“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栏 目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知识性,风格犀利,予人启发。它们都沿着“为提升人 的素质”这一方向发展,既开发一些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节目,形成自身的特色, 赢得发展,又通过节目向观众传播了内涵化较高的审美取向。
而要达到电视审美“内涵化”,就必须消除目前电视媒体存在的一个观念误 区――“收视率越高,越能体现电视艺术的价值”,将媒体注意力转移到电视审美 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其实,收视率和收视质量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收视率高 未必收视质量高。比如两档节目,一档思想内容比较深刻,文化意蕴比较丰富, 审美情趣比较高雅。如果只有100个人看,但这100个受众的修养都很高,他们看 完后不仅获得了视听上的感官快感,而且通过快感达于心里,得到了一种认识上 的启迪和灵魂的净化,由快感而升华到了美感。那么这个收视质量是高的,通过 这100个人的鉴赏体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收看。这样的节目往往是可以反复播 出,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提升了受众的素质。相反,如果一档很平庸的节目, 虽然拥有1万个观众,但是这1万个人都仅仅是获得了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他们的 审美修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尽管收视率是前者的100倍,它的收视质量却是低的。
央视“开心辞典”的运作就十分成功,其以高收视率、高收视质量,成为央 视经久不衰的招牌娱乐节目,这完全得益于它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这一独特审 美取向。它同样是由普通人参与,面向大众,但却不同于一般的选秀活动。想参 与节目的人可通过网上答题方式入选,考察的是选手们平时的知识积累。选手们 也有亲友团助阵,他们支持选手是因为被选手的智慧所打动。观看节目的同时, 观众也会跟着选手一起思考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一期节目下来,观众既分享了选 手的快乐,自己也获得许多知识,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审美修养得到了提高。这 样的电视节目才算是达到电视审美“异化”与“内涵化”一体的发展趋势要求。
总之,电视应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不管是做哪一类节目,都应使电视审 美向着“异化”与“内涵化”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从而具备较强的可观赏性。电视荧 屏应成为观众全方位自审人类特性的形象化窗口,从中肯定与呼唤人的本质力量。
由此,观众才会得到审美认知、审美启迪与审美愉悦,进而实现审美享受,电视 审美才不会偏离“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这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