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_传播学发展趋势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我国大陆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现在也还 没有真正独立,还是一个二级学科。没有独立,说明它还稚嫩,还有很好的发展 前景。然而,最不凑巧的是,在它还十分稚嫩的时候,碰上新中国历史上尚未出 现过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期,因此,对于它的未来,大家都十分关心,特别是学 习传播学的同学特别关心。为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我今天要讲 的主题就是: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

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个内容:1、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2、未来的 发展趋势;
3、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4、传播学与就业。

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传播学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大陆。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学者,一般人都不知 道什么是传播学。进入80年代,更多的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传播学发生兴趣。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有上海复旦大学、 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及《新闻战线》等单位共20多人参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 年,传播学被批评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为“不讲阶级斗争”,有人 说,中国只能有宣传学,不能有传播学。

1992年邓小平南巡,引发了新一轮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 改革,使传播学再度受到关注。从1993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与 相关新闻院系、研究单位合办的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成为每两年一次的全国会 议,至今已开办了第八次。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来看,历经20多年,传播学在中国大陆可以说 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是传播学的登陆期,两次都差点被赶下海。之后, 仅十来年的时间,就召开了多次全国性会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人越来越多, 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一次研讨会有点像搞地下工作,门口还要有人“把 关”。现在开会已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了。

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不仅有大陆的大多数著名的新闻传播学专家, 港台学者,还有不少外国专家,如日、韩、新加坡、美、英等国的专家莅临。不 仅参加人数多,一共220多位,还有不少北京各大学前来旁听的硕士、博士生。地点则选择了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担任会 议主席。

这次传播学研讨会,无论从学术影响还是从社会影响来看,都是空前的。

这次研讨会有十多个专题:传播学理论研究;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
新闻传播实践 的传播学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
媒介文化研究;
国际传播 研究;
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
新闻教育传播研究;
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

新媒体研究;
文化与跨文化研究;
影视研究等。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我国现阶 段传播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我认为这次研讨会是全国传播学研究现状的一种浓缩,真实地全面地反映 了大陆传播学跨越式发展的现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上述专题来看,大陆 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引进到发展的初期过渡,并进入把传播理论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深化、丰富与力求创新的阶段。这就是大陆传播学发展的现状。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传播学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史可以知道,大陆的传播学是依附于新闻学 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引进得力于新闻研究工作者、高校新闻学者,特别是高校的 新闻院系的发展,为它在中国的生根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人文环境与充实的物质 基础。

直到今天,传播学都还归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可见其与新闻学的密 切关系。然而,随着传播学不断发展壮大,其独立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 上述专题也可以看出,它正在自成体系。新闻与传播这样的框架已经无法适应传 播学日益壮硕的身躯。

从美国的传播学来看,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众所周知,美国传播学的 集大成者,或者说完善者施拉姆,从1943年起就是美国衣阿华新闻学院的院长。

在美国,传播学依附于新闻学有近半个世纪,在90年代出现了一场大讨论。

大讨论的主题是:传播学、传播教育与新闻学、新闻教育的相互关系是什 么?这场讨论的背景是:“自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施拉姆成功开设第 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后,不到十年时间,施拉姆式的大众传播博士课程即 风行全美国,在不少院校,是否是大众传播博士成为美国新闻院系任聘教师的标 准。”[1]]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现取代传统新闻学与新闻教育之势。在1995年召开的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 (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简称AEJMC)年会上, 有人主张把新闻学融入传播学,把新闻学的课程和项目与传播学合并。

北达科他大学传播学院(Schoolof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NorthDakota) 院长兰娜・拉考(LanaR.Rakow)说:“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来的传播者。”[2]当然, 他们的观点也受到不同意见的质疑。理论上的分歧在教育实践上则表现为教师之 间的摩擦与矛盾。

具有新闻实践经验背景的新闻教育者被称为“绿眼罩”,因为来授课的报纸 编辑们头上常常戴着工作时用以摭挡眩光的赛璐珞绿色眼罩。

那些具有博士学位的传播学教授们则被称之为(Chi-Squares)。“凯平方”。

所谓“凯平方”,又称“卡方”,是在传统定量调查中进行交互分析的最常用的检验 方法。

“绿眼罩”们认为博士们的教学与研究过分依赖于统计数据和数据分析,因 而用“凯平方”的戏称回敬他们的同事。著名的罗杰斯教授是站在“凯平方”一边的, “他认为,施拉姆的梦想是新闻教育不仅应该是传播学者人才荟萃或独处的地方, 而且应该排除新闻学者。他甚至希望这些课程的名字应该改‘新闻学’为‘传播学’”。

[3]总的说来,传播学者――“凯平方”们占了上风,“如今,美国大部分大学都有 一个传播学院或传播系,传播学研究与教学机构成为了美国高校内发展最为迅速 的院系或学科点之一。”[4] 在美国开展的这场关于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大讨论,一方面反映了传播 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适应信息时代,必然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大趋 势;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新兴传播学与传统 新闻学关系的重大问题。

在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也重点讨论了这样的问题。讨论的激烈程度不像美 国的学术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绿眼罩”和“凯平方”之分。但是,可 以看出,传播学在中国的革命正在进行,大陆的传播学正在缩短与国际的差距, 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以东方的中庸、平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三、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学科发展 1997年6月,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到1999年,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全日制新闻本 科专业的院校已有55所,专业点88个,硕士点30多个,博士点4个,在校学生9000 多人。

2002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全国新 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323个。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近400个院系专业点。设有传播学专业的研究 生院达到25个,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4个,博 士后流动站2个,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5] 仅从在校生人数来看,三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多,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发展 之快。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是受 到局限的。尽管传播学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都很快,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 需要。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将传播学的基础建设的缺口概括为“四大障碍”[6]:学 科有待规范;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清;
以系列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 设不足;
师资数量不足、配套困难。

“新闻传播学”这个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新闻 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7]。这种现状导致了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 教育相类似:在课程设置上,以大众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
在专业设置上, 以媒体的性质区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做法非常普遍。“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8],而同时,传播教 育的新闻学化,又加剧和加固了传播学研究的大众传播化。

传播教育的新闻化和大众传播化使“传播学自身的学理教育”也走向新闻 传播专才教育和大众传播技能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学习 传播知识的要求。

对照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看,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 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应 用传播、传播教育、传播理论、家庭传播、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 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表现行为研究、 政治传播、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群体传播、视觉传播、 法律传播、言语传播等。由此可见,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 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 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从日本的传播教育来看,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 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 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 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
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营等技 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 和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台湾地区自1991年以后,每年至少有一所传播相关院系成立,且以传播新 科技类、视觉传播类、管理类、艺术类为主,其基础课程的设置趋向专业性、技 术性。从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仍以介绍西方国家传 播理论为主,迄今还很少有以本地区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传播理论教科书。

由此可见,台湾地区传播学科的发展有广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受到传播 科技的影响更大。

从以上三个地区传播教育来看,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传播 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关系;
二是传播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假如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断被拓宽的话,传播教育自然而然也就向广 义社会学的方向靠拢;
同时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传播研究的 要求,成为传播教育的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教育的方向必须顺应 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 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专题分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 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 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仍占很大比重,但传 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 公关研究;
新媒体研究;
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社会学角度、传播新科技类的传播 学研究也占到了相当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具 有前瞻性的传播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传播学科的规范、内涵、传播教育的理念 及教学,传播基础课程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是这次会议 讨论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融合论。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新闻学、传 播学是分开的,因而“新闻理论”仍然还是单独的课程,传播学理论则是另一门课 程。

而现实的大众传播业,早已从传统的印刷媒介扩大到广播、电视、网络、 手机短信和其他新型传播科技手段了。传统的“新闻理论”,理论色彩较弱,难以 容纳现实情境。传播学被引入我国新闻教学领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许 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

传播学的经验主义量化分析方法,也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 一,不再显得新鲜了。实际研究中,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 很难区别二者了。

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 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理论的研究中。

因此,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以及 教材内容的划分,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不再让新闻 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种新的能够说明实际的理论体 系。

另外的一种我把它概括为“一级发展论”。即传播学包容新闻学,发展为一 级学科的主张、言论。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传播学融入新闻学,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 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大众传播、人际 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教育表现出职业训练的色彩较 浓,而理论色彩淡薄。传统的西方新闻理论除了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理论之 外,几乎无理论可言;
我国的传统新闻理论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喉舌理论、党报 理论等,但是总体上仍显得十分单薄。

而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 传播效果的研究等,大大扩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关照视野、提高了传统新闻学的理 论高度、丰富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