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除了《矛盾论》、《实践论》等几本哲学小册子之外,虽然没有完 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但是毛泽东博大精深的哲学思维早已被中外的学者所公认。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其哲学基础必然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础决定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因此,毛泽东哲学思 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国哲学优秀遗产的批判与改造。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任何科学思想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包含着 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如同整个毛泽东思想一样,是在 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过程中实现的。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略去时代背景及革命实践过程)从1921年中国 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这大约六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哲学思 想处于萌芽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理论标志是: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首次发表)提出了关于中国 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
其哲学思想的表现为:1)始终贯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阶级的政治态度的原理。指出,工人阶级是一切革命 的领导力量。2)注意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分析,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小资 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的分析上。3)注意从发展变化中分析阶级。反对用静止的、 孤立的观点来分析阶级。4)在注意阶级性质分析的同时,注意阶级数量的分析。
5)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发表)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 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其 哲学思想的表现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应如何正确对待群众运动,宣传了相信 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领导群众的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到一九三五年遵义 会议,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理论标志是《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 查工作》)(1930年5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极为深刻,它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 想路线、防止和反对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问题。它是一篇坚持唯物论反对唯 心论的战斗檄文。首先,他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高度反复论说了调查研究的 意义。他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 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 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因此,他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 言权”的著名口号。他说:“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何谓新的工作 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注意。”“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 才能洗刷唯心精神。”①这就深刻说明了,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实 践中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根本途径。其次,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 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本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中和中共党内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的错误思想。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恰恰相反, 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正在于同实践的密切结合,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 激烈地反对本本主义,但丝毫也没有否定读书的必要,更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伟 大指导作用。他说:“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 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②再次,他 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以为“党的第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 利。”①这种人的思想方法,既是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又是形式的空洞的唯心 论。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创 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 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②这里,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并指明了两条路线的对立。最后,它还论述了 调查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技术。毛泽东指出:“不作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而“不作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总之,《反对本本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认识论上总 结中国革命经验的第一篇著名哲学论文。它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 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怎样克 服和防止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做出了范例。这篇著作已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 魂的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 特色,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 利,这十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阶段。
其理论标志为:《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
历史标 志为:一九四二年党的整风运动和一九四五年党的“七大”。《实践论》和《矛盾 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深刻揭露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 主义的错误,使全党能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胜利地 开展新的斗争而写的哲学专著。这两篇著作植根于一个充满着各种矛盾和斗争, 交织着胜利和失败,震撼世界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之中。它们对党的历史经验所 作的哲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它们所放射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瑰丽光彩,是我党思想路线成熟的表现。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续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哲学思想继续得到了发展。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七年春,在这个期间里,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主要完成了两件大事: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上建立起社会主 义制度。在此期间,我们党继续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给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 添了新的内容。这个时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继续发展的光辉时期,其理论标志 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月);
历史标志为:党的“八 大”(1956年9月)。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如前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这个定义,正好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 基本特点。我们只有抓住这个基本特点,才能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才能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才能正 确地评价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这个基本特点,规定和制约着它在 理论内容、表现风格以至社会作用上的其它特点。
(一)毛泽东哲学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经验的哲学概括,所以从理论内容上看,毛泽东哲学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 学是完全一致的,但它又体现了中国的特点,突出了其中某些方面的内容,如主 观能动性的原理和辩证法思想。这是由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从事哲学活动的历史条件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首先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使命来看。中国革命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作指导才能取得胜利,而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早已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建立起来,后来又为列宁所发展,它的 基本体系、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已经达到了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程度。这种 情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不是抛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体系而另 搞一套,重新提出许多新原理、新概念,也不是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进行一般性的探讨,而是要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从根本上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毛泽东哲学思想完全是马列的。斯大林在谈到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说 过,列宁没有给马克思主义“补充”任何一个“新原则”,同样也没有取消马克思主 义任何一个“旧”原则。列宁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忠实最出色的学生。他对马克 思主义所作的贡献也是完全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原则为基础的。①斯大林 对列宁主义的分析,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也是完全适用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刘少奇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东西,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②毛 泽东哲学思想也是这样,它是中国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其次,从毛泽东同志从事哲学活动的历史条件来看。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 国时,由于中国是客观革命形势很成熟的国家,这种情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立即 以全部力量投入实际的革命活动,无暇长期从事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毛泽东同 志本人从参加革命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实际斗争的第一线,残酷的斗争环境和 长期的戎马生活,使他不可能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样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事系统的哲学研究,更不可能像专门的哲学工作者那样长期从事理论著述,只 能根据革命实践的需要,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 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问题。
例如,为了认识中国的国情和特殊的矛盾,就需要着重研究认识论和辩证 法问题。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革命的任务 十分艰巨。面对这种情况,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克服种种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 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着重阐明了以实 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特别强调发挥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 动性。同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相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矛盾错综 复杂,有着很大的特殊性。要认识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要着重研究唯物辩 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因此,辩证法思想,矛盾特殊性原理,就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归根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所以,毛泽东哲学 思想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中国现代革命的哲学思想,它的使命就在于解决中国革 命的实际问题, (二)毛泽东哲学是民族化了的大众哲学 从表现形式上看,毛泽东哲学是民族化了的大众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 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 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 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 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 决的问题。”③毛泽东同志本人正是这样做的典范。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不仅 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而且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采用了中国老 百姓所乐于接受的思维方法和语言形式,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这一特点 是同批判地继承中国哲学的进步传统以及中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有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的传统的思 维特点,中国哲学的表达形式历来崇尚简明扼要,言简意深,常常以近乎格言的 方式表达重要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批判旧的哲学遗产时,继承和吸取了这一特 点。中国虽然是一个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中国“一穷二白”,经济落后,文化 不发达,不但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很低,就是无产阶级以及无数众多的参 加革命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水平也不高。这就决定了要使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尽 可能地通俗化和大众化。毛泽东同志继承了中国哲学思维的优良传统和表达形式, 又注意运用了人民群众生动的语言,因而使毛泽东哲学思想成为通俗易懂的民族 化了的大众哲学。bsp;例如: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来表达认识发展过程,用“一分为二”、“两点论”来 表达对立统一规律,用“物极必反”来说明矛盾转化的观点,用波浪式发展、“之” 字路来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用“群众路线”来表达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历史唯 物论等等。此外,他还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来说明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创造历史的 道理,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语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用“看菜吃 饭,量体裁衣”的俗话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如此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大众化,便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
(三)毛泽东哲学是具体化了的实际哲学 从哲学的社会作用来看,毛泽东哲学是具体化了的实际哲学。这就是说,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具体 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科学的世界观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这一特点既反映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逻 辑。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教条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者在理论 上和口头上也承认唯物论和辩证法,他们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不是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是从书本出发,自以为是。为了反对这种教条主义,为了 指导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毛泽东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统一,特别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问题, 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他总结了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整 套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如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两点论、两分 发、两条腿走路,抓点带面、“学会弹钢琴”,“解剖麻雀”、开现场会等等,使哲 学成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作用的生动活泼的东西。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以“实事求是”为主要内容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 唯物辩证法;
以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唯物论。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毛泽 东哲学思想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而它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是 《实践论》和《矛盾论》。
(一)《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及其 矛盾运动为中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发挥了能动的革 命和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 认识论根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体有以下几点:1、完整地论述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 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除生产活动以外,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 和艺术的活动等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实际活动,也都是实践活动。这说明社会实 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很广泛的、多方向的、多层次的。在马哲发展史上,毛泽 东首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活动规定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 形式,这样便揭示了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实质内容,把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有机 地联系起来,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划清了界限。
2、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对认识的来源、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作了集中的、系统的说明 和发挥。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贡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毛泽东指出:“无论何 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 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①还说,人们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 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接触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 本质而理解它们。当然,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 的东西。毛泽东并未否认学习和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直 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总之,就知识的来源来说,“否认了 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整个《实践论》贯穿着这样的思想:社会实践是 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发展,人类社会实践由低级向高级的发 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由浅入深、由片面 到更多的方面。人类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眼界的扩大、认 识水平的提高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实践的发展,依靠实践来推动。
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毛泽东多次提出和论述过这个问题,他强调指 出:“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 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③他还说:“真理只有 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 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④后来,他还明确地说过“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明确指出,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了 能动地改造世界。他指出:“马哲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 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 改造世界。”⑤“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 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⑥可见,毛泽东是重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的, 他反对那种为理论而理论的、脱离革命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理论指导实践、发 挥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也包括对实践着的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
3、系统阐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 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⑦但他并没有具体阐明这一途径。
毛泽东吸取了马列的思想,在《实践论》中完成了这一任务。
首先,他说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毛泽东认为,感性和理 性不但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性质上的不同,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但二者又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①总之,认识开始于感觉经验,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 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他指出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感觉的 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
二要经过思考作用, 将这些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整理和改造制 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阐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论》贯穿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其副标题是“论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反对它们之间的任何割裂和脱离。毛泽 东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 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④他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 误思想。”⑤这一论述深刻地揭露了党内机会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对克服和纠 正“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5、科学地概括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 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 展。”⑥“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 也永远没有完结。”⑦最后,毛泽东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他 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 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 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形统一观。”⑧ 综上所述,《实践论》的杰出贡献,主要地就在于它紧紧抓住了主观和客 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并一 次为中心,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
(二)《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列宁再《哲学笔记》中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 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①列宁未 能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发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 经验,系统而深刻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出色完成了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 的任务。
1、深刻发挥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一开始便着重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 实质和核心这一重要思想。
第一,说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毛泽东指 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的 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与此相反,唯物 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 化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 第二位原因。他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 起作用。”②这就揭示了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 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事物的矛盾法 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弄清了这一法则所包含 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掌握了它,就能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r第三,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认识规律的 方法论意义。毛泽东曾多次从理论上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辩证法、认 识论和逻辑学的一致性。他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 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③ 2、系统阐发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理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既存在于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中,也存在 于主观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因此,认识和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相互 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矛盾普遍性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 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他特别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 盾,否认“差异”就是矛盾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他又说:“没有什么事物 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④这是我们反对形而上学无矛盾论的 有力武器。
第二,矛盾特殊性理论的系统发挥。毛泽东详尽地阐明了矛盾特殊性的五 种基本情形,以及怎样科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深刻论述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 重要意义。他指出: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 过程中的矛盾、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每一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的 矛盾、每一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均有其特殊性。这五种情形概括起来,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地具体分析和把 握矛盾的各种特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 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诸方面的矛盾。不论研究和中矛盾 的特殊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分析。教条主义者之所 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各种事物,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 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
3、深入论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首次把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问 题作为矛盾的特殊性提出来加以专门的系统论述。
首先,说明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原理的哲学根据和研究它们的意义。
他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 必须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
同样,无论什么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 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他说:“这两种情况的 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 西。”① 其次,对主要矛盾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论证。他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②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 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 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③ 再次,对主要矛盾方面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论证。他指出:“矛盾的两方面 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 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④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 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论证了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 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并揭示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4、具体发挥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矛盾论》汲取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一些论点和论据,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具体阐明和发挥了矛盾同一性和斗 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首先,它明确地提出了矛盾同一性的涵义,着重发挥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 思想。所谓同一性、同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 互相联结、互相合作,说的都是一个意思:“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 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
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⑤ 在这两种情形中它特别论述了转化的重要性。毛泽东还指出,唯物辩证法讲的矛 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矛盾着的 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无一定的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 居,也不能转化。
其次,它发挥了列宁关于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论 点。指出:“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 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⑥客观事物中的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 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相它们的反面转化。关于矛盾 斗争绝对性,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双方本来就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 立的,矛盾着的双方的这种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个过程向他过程转化, 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再次,它还考察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指出:“在同一性中 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①它强调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结, 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 物的矛盾运动。”②这既反对了只讲同一、不讲斗争的右的错误倾向,又反对了 只讲斗争、不讲同一的“左”的错误倾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