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县域工业经济转型途径研究]

县域工业经济转型途径研究

县域工业经济转型途径研究 江阴市工业经济发展特征及转型升级迫切性 1.工业经济发展特征江阴市作为我国“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经历了乡 镇企业改制的阵痛后,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工业经济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 征:工业经济支柱地位突出。江阴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 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GDP比重从59.34%调整为56.95%,十年来仅下降 2.3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34.36亿元上升为2012年的6460.99亿元, 12年内翻了三番多。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 能力的提升,江阴市的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逐年提高,产业发展正悄然转型。企 业“橄榄型”分布特征显著。江阴地区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企业发展呈现出较 为显著的“橄榄型”分布特征,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03.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高 达92.91%。从企业的规模化分布来看,江阴市亿元以上大型企业较多,其中华西 村、新长江实业、兴澄特钢、三房巷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澄星实业、新 扬子船厂等8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200亿元,西城三联、法尔胜集团、双良集团、 华宏实业、利电能源等5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100亿元,5家企业超50亿元,8 家企业超30亿元,14家企业超20亿元,25家企业超10亿元[7]。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较强。江阴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一直以来较为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的提升以及公共研发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到 2012年底,全市近7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均设置了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 入比重接近3%的平均水平。其中省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超过100家;
建成“三创” 载体面积200多万m2,一批“530”项目注册落户在高新技术创业园、百桥生物科 技园、临港新城软件科技园等三创载体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地区 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加大,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从2005年的68.3%上升 到2012年的75%,7年内上升了6个百分点。产业空间多极化布局。除了中心区域 内开发区以外,个别骨干企业分布在诸如周庄、华士、新桥等工业经济较好的乡 镇,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经济板块。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华士镇亿元以上企业 超过9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0%。从 空间上看,除澄南六镇以生态功能性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以外,以国家级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为首的中心区域、以临江区域四镇形成的临港新城开发区以及周庄、 华士、新桥形成的澄东片区工业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 20%左右,形成“三足鼎立”、特色产业功能布局的局面。2.转型升级现实需求作为我国百强县之首,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工 业经济一度成为推动江阴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随着土地资源 的日益紧张、环境要素的倒逼,迫切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发展的 大框架下,加快推进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而言,促使江阴加快产业转 型升级步伐的主导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到2012年底,江 阴市传统的纺织、冶金、化工三个行业比重超过60%,轻重工业比接近0.5,以科 技为内涵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二 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江阴制造业大多以原材料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为主, 产业链中的延伸产品(设备)及其制造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后道产品结构不 完善,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偏弱,一些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矛盾相对较为突出。三 是资源要素依赖偏紧。多年来,江阴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 靠于大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资源消耗和能 耗水平居高不下,导致全市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水耗等指 标均高于无锡和全省平均水平。

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宏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江阴市作为 百强县之首,需要在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 和商务服务等服务环节,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完整 的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适当将区域内诸如冶金、纺 织等位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线(华西村的冶金、周庄的纺织)转移出去,转型发展 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江阴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 要的“总部经济”基地之一,形成专业生产服务对工业经济的配套支撑,突出制造 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强化市域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布局。构建“一城 两翼”的空间布局框架。“一城”主要指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都市经济 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产业,工业实施“退城进园”策略,不再扩展工业用地空间。“两 翼”分别指临港新城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依托港口岸线资源, 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现代物流为特色的四个千亿级产业基地;
国 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依托现有IT、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打造全市新兴产业发 展高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中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全面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发展新兴 主导产业,壮大以光伏、风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
以工程机械装备、船舶海洋 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成套装备及其配套产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石化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等产业。二是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培育 发展以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物芯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新传感器产业 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具有江阴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通 过淘汰一批、重组一批、转移一批的方式,降低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 发展规模,提高其发展质量,从整体上改变江阴市工业经济的轻重比。推进产业 “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在全市着力推进示范和试点企业建设,加大企业 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重点项目实施,形成示范推进,典型引路,服务 支持的发展模式;
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研发技术的紧密结合,不断突 破自动化关键技术、工业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等,努力提高江阴钢铁、机械、纺 织、能源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 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 综合竞争力,有效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业高度融合。

3.微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带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传统的“两头在外、 中间产品多、缺乏核心技术”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江阴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大研 发投入,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为主要内容,加 快创新载体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根本性改造提升,突破和掌 握关键性技术,实现从中间产品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延伸。在产业产品转型升 级过程中,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培育开发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苏南的工业经 济已经实现了规模的扩张,未来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就要求江阴必须注重培 育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手段,着力抓好品 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江阴的名牌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 名牌跃升;
通过品牌效应,改变目前制造业仅仅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加 工、装配环节的现状;
通过加强品牌创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具有名牌产品发 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结论与展望 苏南地区县级城市总体上均经历过苏南模式的发展,乡镇企业曾经是工业 经济的主力军。总体上,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基础、具有较大 的经济总量、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资源 要素制约显著、高端人才短缺、产业结构相对偏重,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以加工制造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江阴市是我国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除 以资本运营见长的“江阴板块”具有特殊性以外,其它经济特征在苏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属于超前步入到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阶段的县级城市,具备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各项要素支撑。文章以江阴市为例,提出了下一阶段该 地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主要路径,可以为苏南地区第一梯队如张家港、 常熟,第二梯队吴江、宜兴以及第三梯队溧阳、金坛等城市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王 进 单位: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