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大一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 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 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 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 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 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 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 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 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关键字: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 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 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 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 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 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 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 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 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 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 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 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 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 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 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 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 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 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 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 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 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 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 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 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 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 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 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 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 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 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 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 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 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 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 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 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 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 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 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 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 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论述》 摘要: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工作的重要内 容;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和学习、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 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 灵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 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 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 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 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 等等。

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 大。”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 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考上大学的自豪感和处理问题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 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 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 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 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 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 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 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 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 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 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 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 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 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 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 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 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 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 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 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 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 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 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 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 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 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 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 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 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 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 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 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

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 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 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 至不敢去就医。

同样的,由于以上原因,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 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 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 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 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 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 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 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 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 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 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 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 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 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 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 做指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 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 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 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 得到治疗和疏导。

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 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 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 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 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 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 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 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 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 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五,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 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有专家和专业人员著称的工作队伍。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由专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且把 它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在网页上设置由专 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论坛,或者采通热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

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 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 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 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 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 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 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 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 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 尊重、理解、关爱。

同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 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 心理状态,顺利择业。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 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 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 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 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

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

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 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和谐大学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 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疾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让他们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既是我们当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和接班人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