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每年总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00万吨左右,2007年我国农业部重点推行了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中包括农业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尽可能的降低化学技术的适应程度,通过各个技术的相互配合协调进行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害危害降至最低,从近几年试用效果来看,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我国玉米生产更加高效、稳定。本文主要选择了四方面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由北至南一年可发生1~7代,主要的危害是幼虫驻食玉米心叶、茎秆以及玉米穗,玉米心叶期时,幼虫主要驻食未展开的心叶以及叶肉,形成花叶;待抽穗后,幼虫进入茎秆,阻碍雌穗发育,进而导致减产,被驻食处易折断;花粒期时,穗粒受到驻食,破损的穗粒逐步霉烂,品种下降,能够造成10%~30%的减产。其主要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1.1 农业防治:选择较强抗虫性的品种种植,我国华北地区玉米收获后要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玉米螟越冬的基数;尽可能的在玉米螟越冬化蛹前将其寄住的作物秸秆彻底处理,将秸秆用作燃料、饲料等等,有效杀灭虫源,减轻受害程度;在夏玉米三代发生区,要控制春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减轻夏玉米的危害有利;可以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在高达密植的玉米田地产卵的习性,有规律的种植早玉米或者谷子,进行成虫诱杀,诱集害虫及虫卵进行集中防治;在打苞抽雄时期,玉米螟成虫选择尚未抽出的雄穗上进行驻食,在虫害危害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隔行去除一半的雄穗,将其在田外集中焚烧处理,有效杀灭70%左右的幼虫。
1.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主要选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主要利用赤眼蜂习惯将卵产于害虫卵内发育生长,从而消灭虫卵,控制害虫的数量以及危害范围,这是大面积种植区玉米螟防治的理想手段,这一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有赤眼蜂产品的选择、放蜂的数量和时机以及方法等,其技术要点如下:
选择优良的品种作为种蜂,按照具体防治的要求和生产技术规程交由厂家进行生产,再将规范化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由农业部门推广至广大农户手中,进而指导农户根据具体的生产规模和危害情况进行施放。放蜂的时机:在每年的6月份开始,由技术人员带领农户在放蜂区对玉米螟的化蛹、羽化程度进行定点调查,一旦其化蛹率超过20%,向后推算10天即为玉米螟的产卵初期,进行首次放蜂,使其寄生于产卵高峰期前的虫卵内,后隔5天时间进行二次放蜂,使第二批蜂寄生于高峰期前和高峰期的虫卵内,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放蜂的数量:根据种植区的面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