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作了一些探索。本文从课堂常规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养、网络中的法制道德教育、实际操作中的自学能力培养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队精神培养四个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如何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就用一些教学中的实例与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的区别之一就是经常要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日渐生成,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保证课堂教学地有序进行,保证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学生上机有关规章制度》,在学生首次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必须让学生认真学习,并在之后的上机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规章制度中教师应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课前带好上课必备的学习工具及保证机房卫生的鞋套;老师在演示操作过程时不准交头接耳;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等。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做好了却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改变学生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并且要持之以恒。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做得不好,不是忘记带鞋套,就是误删了别的文件,这个时候我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