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学工作者必须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选择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现“能力培养”、“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式灵活,则教学效能显著。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运用 教学相长
新课改、新标准、新要求、新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纲要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深入贯彻和有效实施,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加鲜明、更加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整体架构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方式手段的运用和实施上,需要密切联系课程改革要求,贴合新课改目标要求,采用行之有效、有的放矢、形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新课标准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应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能力的培养,传授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学习技能和素养。因此,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和关注点是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本人现结合新课改要求,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实施主体性教学策略,培养高中生互助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居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制定和实施。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互动等活动,实现高中生良好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的有效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进程的“主要位置”,采用主体性教学策略,组织高中生开展小组合作、互助探析等学习活动,使高中生能够在主体特性充分展示过程中,实现互助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教学时,教师结合该节课教学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等方面的内容,采用主体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动学习潜能,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活动小组,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搭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载体,学生在小组合作探析的过程中,通过共同探析,相互帮助,互相补充的活动方式,对“三角函数,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方面知识内容以及之间的异同点,能够有较为全面的感知和认知。学生主体特性在互助合作的主体性教学策略中,能够得到生动展示和有效提升。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培养高中生动手实践学习能力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搭建活动载体,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