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氨苯砜 新用途
【别名】 二氨二苯砜。
【药理】 本品是目前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口服吸收缓慢而安全。用药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一般黏膜病变好转较快,皮肤病变好转较迟,神经系统病变恢复最慢。由于本品存在于肠肝循环,所以半衰期较长,停药后可维持有效组织浓度2~3周。本品主要适用于治疗各型麻风患者。
【制剂】 片剂:每片50mg,100mg。
【注意】
1.肝、肾功能不全,贫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有精神病史者慎用。
2.本品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者可致溶血性贫血等。
3.本品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偶见头痛、头晕,心动过速等症状。
4.本品与磺胺类药物可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发生,请予注意。
【临床新用途】
1.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用氨苯砜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患者,结果:治愈率为32%,总有效率为89%,明显优于用氯苯那敏等治疗的对照组。方法:氨苯砜50mg/次,口服,2/d,7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d。并加用维生素B4及维生素C等。如复发者再用仍有效。
2.治疗过敏性紫癜 有人用氨苯砜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治愈率为93%,总有效率100%,比仅用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为优。方法:氨苯砜,15岁以下25mg,15岁以上50mg,口服,2次/d,10d为1个疗程。
3.治疗疥疮结节 用氨苯砜治疗疥疮结节患者,结果:症状消失或减轻,结节消退或缩小,治愈率为74 %,总有效率为91%。方法:氨苯砜50mg/次,口服,2/d,7d为1个疗程,可连用1~2个疗程。
4.治疗环状肉芽肿 用氨苯砜治疗环状肉芽肿患者,可使皮损完全或部分消退。
方法:氨苯砜100mg/d,口服,疗程为1~3个月。10岁儿童50mg/次。若停药后复发者,再服仍有效。
5.治疗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有人用氨苯砜治疗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结果:皮损、瘙痒缓解,嗜酸粒细胞计数下降。方法:氨苯砜50mg/次,口服,2或3/d。有效后可递减剂量,维持量37.5~200mg。 6.治疗真菌及结核、原虫性皮肤病 据报道用氨苯砜200mg/d连服1~2年使足菌肿治愈。对用各种抗痨药治疗无效的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改用氨苯砜50mg/d,经3~5个月可治愈。Dogra等首次使用氨苯砜治疗50例皮肤黑热病效佳,按2mg/(kg·d),连用21d后,80%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获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7.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李栋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表面附有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易被单核巨噬系统吞噬破坏,以往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部分患者效果仍不理想。近年发现一些非传统药物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具有一定价值。氨苯砜原为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近有人报道单独应用氨苯砜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例,结果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均有中度升高;剂量为氨苯砜75mg/d,温开水送服,给药2~48周;治疗前3例曾用类固醇、秋水仙碱、达那唑和长春新碱等治疗均无效或仅短时有效,全部血小板计数均在45×109/L,以下至少6个月;结果2例分别增至120×109/L及124×109/L,另3例分别达64×109/L、71×109/L、91×109/L,比治疗前增加2倍以上,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停药后易复发,再次给药仍有效。常见的毒性反应为溶血、发绀、恶心、呕吐及过敏反应等症状。另有人用氨苯砜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7例,经用药4~8个月后,其中临床治愈者20例,好转者4例,无效者3例。治程中未见副作用。经随访1~2年,治愈者均未见复发。
8.治疗儿童银屑病 氨苯砜每日剂量:7~10岁,50~75mg/次;11~14岁,75~100mg/次;2/d,口服,每10d为1个疗程。用上药治疗儿童银屑病患者,多在服用3~6次后见效,皮损消退或部分消退,总有效率为89%。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氨苯砜拮抗叶酸合成有关。
9.治疗荨麻疹性血管炎 有人采用氨苯砜治疗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均获治愈。用法:氨苯砜50mg/次,口服,2/d,服用6d停药1d。一般20d后可逐渐减量,50d可停药。服药期间,宜定期查肝功能、血常规。
10.治疗过敏性紫癜 在用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苯砜。用法:15岁以下,25mg/次;15岁以上,50mg/次;口服,均2/d,10d为1个疗程。结果:用氨苯砜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治愈率为93%,总有效率为100%。比仅用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为优,个别患者可出现恶心,体温增高等,可对症处理。
参 考 文 献
[1]陈新谦,金有豫,烫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4.
[2]孙忠实,史亦丽,孙小芳主编.国家新药物制剂总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