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供水事业研讨论文
我国城镇供水事业研讨论文 摘要: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 关键词:城镇供水 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 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 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 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 为556.3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 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 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技 术进步成果辉煌。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 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 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1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 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 树浦水厂开始供水。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 900余万。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 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 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 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 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2)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见成效 供水工作者较好地运行管理了供水设施,在掌握供水理论和设施性能的基 础上,开始对部分工艺设施进行革新改造。
在上海水司,利用进水泵前加注混凝剂进行快速混和;
应用GT原理改善 已有絮凝池的絮凝条件;
探索了一定条件下,滤池进出水浊度与滤速的关系,合 理提高滤速;
利用表面冲洗改善滤料冲洗条件,改善过滤效果。采取这些措施, 在不降低出水浊度的条件下,使净水设备能力提高一倍以上。
天津凌庄水厂根据海河盐水入侵规律,设置预沉淀池蓄淡避咸,为我国盐 水入侵河口首创蓄淡避咸取水方式。
长沙水厂使用多层多格沉淀池,为以后使用斜管斜板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津、上海等水司进行了KO-1型、AKX及双层滤料滤池,悬浮澄清池等 试验,有的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应用。
天津、哈尔滨等水司应用活化硅酸作助凝剂,上海等水司应用亚铁氯化, 既合理应用混凝剂又改善混凝效果。
技术进步和新工程的投产为我国供水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60年,我 国有供水系统的城市由72个增加到171个,供水能力由240.6万m3/d增至1020.8万 m3/d,年供水量增到250813万m3,供水人口由900万增到7853万人。城市供水普 及率提高到60.2%。增加这些能力,10年固定资产投资仅5.5亿元,真是高产出, 低投入。
(3)学术交流气氛活跃 解放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供水技术性刊物,各水司之间也往来甚少。解放后 各水司注意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注意探索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如上海水司1956 年由经理带队组织技术人员北上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水司,南下 广州等水司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在内部出版《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1955~1956年一年多就写译了200多篇文章,有生产和科研总结,有翻译苏联和美英的论文。
后来部分稿件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编为8本《给水工程汇刊》。
50年代初成立的大专院校给排水专业和给排水设计院结合生产也研讨了 不少专题,编写了众多论文。196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委员会在上 海举行的给水净化学术交流会¥"共收到净水学术论文和总结60篇,其中大部分反 映了50年代科技进步的成果。
(4)供水企业加强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 制订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比较严格地贯彻执行,使供水企业的生产 管理处在正常而有秩序的状态。如上海市供水,原来基本上由英商、法商和资本 家管理,解放后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和征用,漏失率由1949年的26.1%降到1954年 的8.6%,利润由1950年亏损132.6万元到1956年盈利1150.1万元;
经过7年努力售 水成本降低一半。
(5)制订了我国水质标准 1950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水质标准,共11项,其中浊度要求小于15mg/L。
1955、1956、1959年作了3次修改,项目增至17项,其中浊度要求平均小于3mg/L, 最高不超过15mg/L;
色度年平均小于15度,最高不超过35度。水质标准的制订 为水司运行提供了依据。
260、70年代――继续发展与提高时期 1980年与1960年相比,城市供水能力由1020.8万m3/d提高到2979万m3/d, 年供水量由250813万m3提高到883427万m3,供水人口由4729万人增到7278.5万 人,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57L/d,提高到128L/d,增加这些供水能力,20年中有 统计的11年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16.88亿元。在这个时期供水继续有较大发展。
在当时资金和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挖潜改造¥",¥"适合国情的低造价供水设备¥" 和¥"节约用水¥"为适应供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对净水构筑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研制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净水 构筑物 进行了多种斜管和斜板试验,经过实践和总结,选定了合理型式和参数;
引进了机械加速澄清池,结合国情开发了水力加速澄清池;
进行脉冲澄清池研究,尤其是脉冲发生器的研究;
引进了虹吸滤池并研制了双阀滤池;
运用并改进哈丁 型滤池的思路,开发移动罩快滤池。这两种滤池后来推广较多。这类造价低、设 备简单的净水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在当时资金物资紧缺的条件下,为发展我国供 水事业作出了贡献,也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能力。
(2)开始探索微污染水的处理 上海黄浦江等部分城市水源污染加剧。上海等水司着手研究微污染水的处 理。上海水司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及折点加氯等 方法各进行规模为2万m3/d的试验。臭氧氧化及活性炭吸附因条件限制难以全面 推广,遂把具有臭氧设备能力的周家渡水厂作为净水试验基地,活性炭吸附先推 广活性炭净水器,折点加氯则用于一定场合。
无锡梅园水厂试验了用微滤机除藻。
(3)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和对策 50年代后期,上海发现地面沉降,60年代初上海水司研究了地面沉降原因, 认为主要是地下水开采过多地下水位下降;
对策是降低开采量和回灌地下水。于 是进行回灌地下水试验。1965年市政府决定以地面水替代部分地下水并以自来水 回灌地下,地面沉降明显降低。为上海及全国各地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 提供了理论和实践。
(4)节约用水取得一定成果 资金和设备紧缺使供水能力增长滞后于用水发展,部分城市出现较严重的 缺水或低压现象。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从抓工业冷却水回用开始,逐步实施计 划用水。生活用水发现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按人分摊水费其单耗远高于单表户,于 是逐步实施按户装表。当时工业重复利用率低,生活用水基本上是众多用户合用 一表,有的还实行包费制,节水措施在当时取得一定效果,对缓和供需矛盾起了 一定作用并为今后节水打好基础。
(5)又投产一批新的供水工程 该时期投产的新供水工程相对较少。主要有兰州西固二期工程(28.6万 m3/d),株州市第三水厂(取水50万m3/d,净水50万m3/d),阜新大凌河给水 工程(17万m3/d),北京六水厂(17万m3/d),金山石化总厂给水工程及海水工程,秦山核电站大型海水取水工程(167万m3/d),杭州蓄淡水库取水工程。
(6)涌现一批科技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外,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 果,尤其以同济大学杨钦教授为首带一批研究生对管网优化和经济调度进行系统 研究并在供水企业开始应用,为计算机在供水工程上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80及90年代――大发展与大提高时期 在这期间供水行业快速发展,供水能力、供水水质、供水服务、供水技术 和运行管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1998年与1980年比较,供水能力由2979万m3/d提高到11513.8万m3/d,加 上自备水源为20991.8m3/d,城市年供水量由883427万m3提高到2631115万m3, 加上自备水源为4704732万m3,供水人口由7278.5万人提高到19062.21万人;
供 水普及率由86.5%增到95.97%;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128L/d增到214L/d,加 上自备水源综合用水单耗已达556.3L/d,超过不少发达国家的水平。固定资产投 资额猛增,199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980年的51.93倍。
(1)大批供水工程投产,供需矛盾缓解 北京水源九厂、天津新开河水厂、上海长桥水厂扩建工程、成都水源六厂、 ……等大批现代化水厂投产,使供水能力迅速提高。
当地水源短缺或为改善原水水质使长距离引水工程增多。如天津从大黑河 水库引滦入津,引水距离234km,年供水10亿m3。上海黄浦江引水工程引水500 万m3/d。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引水长达275km。北京水源九厂自密云水库引水。西 安自黑河引水,大连引碧入连,正在建设的昆明八水厂将自100km外掌九岛河引 水。引水方式有压力流、重力流或二者兼用,管渠材质有钢板卷管、预应力混凝 土管、球墨铸铁管、隧道、钢筋混凝土方涵、明渠等。
到1998年全国城市供水能力已是最高日的1.20倍,其中87%的城市供水能 力已大于高日供水量,供求矛盾基本缓解。象上海市区1998年供水能力已达720 万m3/d,加市属县区300万m3/d,总供水能力为1020万m3/d,最高日总供水量为 869万m3,已成为世界上大供水量的城市。(2)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 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对大、中城市提出比 《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更高的水质目标要求。对供水能力大于100万m3/d的重 要城市要求考核指标为88项,增加53项的指标值基本上和欧共体水质准则要求相 同。通过几年努力,大批水司即使水源条件较差的上海、深圳等水司完成《规划》 所提的水质目标要求。城市供水水质普遍有相当提高,主要大城市供水水质达到 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适应水质项目增多,加强水质分析和监测要求,在直辖市和各省建立 了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国家级水质监测站36个。
(3)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原水条件和水质要求的净水工艺和构筑物 上海、深圳等水司根据各自原水条件和建设部88项水质目标要求,研究了 最佳净水工艺。除常规处理工艺外,分别对生物预处理、臭氧氧化、臭氧活性炭、 活性炭吸附等工艺进行了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得失。深圳水司并对几种主要生物预 处理型式进行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利弊。
经过分析比较,除常规处理外,北京水源九厂还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昆 明六厂南分厂及北京田村山水厂还采用臭氧活性炭处理。
针对我国原水中可降解有机物高的特点,生物预处理工艺已在深圳引水工 程(400万m3/d)、宁波、上海南汇、……等城市中应用,对降低原水中氨氮等 可降解有机物和提高出厂水水质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常规处理工艺,高浊水、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技术也提高到新的水平。
上海长江引水工程、宝钢取水工程等工程采取蓄淡避咸方式成功地在盐水 入侵河口取水,避免了长距离引水,节约了工程投资。
(4)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城市供水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国城镇供 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的成立,协助政府推动供水行业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 作用 80、90年代政府颁布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10余个相关法律、 法规和规定,为指引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在协助政府贯彻这些政策规定以及总结交流供水行业的经验,分析 供水行业的问题并研究对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协受建设部委托组织编制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 展规划》和《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为供水的技术进步和节水 发展起着深远影响。
(5)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于1988年参加国际自来水协会(简称国际水协,现改名为国际水协会) 并派代表参加其中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组织。自参加以来,每届国际水协年会我国 均派代表团参加,并组织相当的论文参加交流,其中有2篇论文获得国际水协夏 列卡姆奖。
1995年中国水协为国际水协组织了一次国际水协¥"输配水管网安全供水 专题研讨会¥"获得很大成功,几届水协主席和秘书长参加了研讨会,给予高度评 价。另外还举办了中德给水技术研讨会等中外技术交流活动,为扩大中外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做了有益工作。
各水司也较多地组团赴国外考察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6)计算机应用广泛,自动化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和计算机等设备大幅度降价,使供水行业计算机的应 用日趋广泛,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司水费帐单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使 用计算机已比较广泛。有的水司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建模。绝大多数水司 建立了调度室,能掌握管网服务压力和水厂基本运行情况,进行较合适的调度。
新建水厂和部分老水厂的泵房、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均能自动运行或由调度室 控制。部分水厂已可不设值班工人,在调度室控制或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自动化 运行中难度较高的自动加注混凝剂和消毒剂的技术已经解决。
(7)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 由于政府重视,节水技术不断提高,节水措施不断完善和落实,节水工作 已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办法,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1983~1995年的12 年中,共节约用水193.4亿m3,工业万元产值需新水量从459m3下降到198m3,工 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提高到60%左右,12年内每年平均节水9亿m3,相当于减少建设5座供水能力为50万m3/d的水厂及4座处理能力为50万m3/d的污水处理 厂。
(8)着手进行水厂污泥的处理以保护环境 经过小型试验和实践已掌握了带式压滤、板框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多种污泥 处理技术,如100万m3/d的北京水源九厂,60万m3/d的梅林水厂等均增添了污泥 处理装置。
(9)建制镇的供水设施快速发展 到1998年全国共有建制镇13922个,建设了13828个水厂,供水能力为 2110.5万m3/d,供水人口为8639.6万,供水普及率为79.12%,生活用水单耗增至 95.05L/d。
4展望21世纪――可持续发展时期 (1)部分城市仍需解决好供需矛盾,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供水 服务质量,降低供水成本 我国少数城市仍面临缺水,西部大开发将使部分城市有较大发展,仍将建 设新的供水工程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制镇的供水普及率尚较低,要尽快提 高普及率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但是,我国城市综合用水单耗已到达发达国家中较高的水平;
在我国GDP 有相当增长的情况下,1990年起人均综合用水单耗已逐步下降;
据统计我国单位 GDP的耗水量为美国的13倍,日本的25倍,工业节水潜力较大,生活节水也不容 忽视。
我国城市总供水能力与需要比已为1.20,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把更大的注 意力和财力放在加强管理,加强供水设备更新改造以进一步提高水质,提高供水 安全可靠性,改善服务,在此基础上降低供水成本。在缺水城镇同时还要做好新 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大力提高供水普及率。
(2)进一步加强净水设备和管网设备的更新改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水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提 高水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每个净水构筑物在技术上处于合理状态以充分挥其净水效率。由于多种原因,从现在技术观点看,有较多的净水构筑物在技术上处于 不甚合理状态需要进行技术改造。
配水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用了一批材质差的管材;
由于资金等限制历年管 道更新率有了欠帐;
我国配水系统漏失率较高,单位长度、时间的未计量水量为 欧洲国家的1.96~4.94倍;
目前影响安全供水或部分地区缺水的薄弱环节是配水 管网;
在进一步改善出厂水水质后,管网水质将成为更重要的薄弱环节;
还有结 合管网优化的需要。由于以上原因以及管网改造需要时间相当长,故抓紧更新改 造工作十分必要。
(3)进一步做好节水工作 通过价格政策,加强管理和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使生活用水单耗维持在 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程度。大力抓好工业节约用水,在近年内 力争在GDP持续增长的情况,工业用水总量有所下降或不增加,使GDP用水单耗 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接近。
(4)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投入产出的分析,采 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以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营效益完成新时期供水行业发展的需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