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研究论文|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研究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技能性信息技术评价的方法和原则现阶段评 价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 少。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起来,但是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案还没有真正形 成,评价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标准还是比较单一。无论使用的教材有何区别, 也无论课时、教法存在怎样的差异,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无不感觉到“教 学评价”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瓶颈。因此,课程实施主体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新 课程的不适应,更多的是课程观的变迁与评价机制的静止而产生的矛盾。

信息技术到底是技术、是科学,还是文化?在新课标、教材中没有得到充 分体现,从而导致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 湖。这是教学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探索。

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学评价的相对 滞后,不合时宜,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 律,应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应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 的决策者和教师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 重视教学效果和灵活多样方式。评价机制应分为课堂评价和终期评价两种基本形 式。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它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着重 从知识到情感的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馈而获取,而评价本身 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突出课堂的知识性、技能性并注重个体及整 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亮点即技能性,技能性即为工具性,它是各个学科自 主学习的基石,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与研究探索。课堂评价主 要分三个阶段。1.同学评 根据学生个体各阶段信息素养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学 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对学 习小组布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各自任务的驱动下,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即体现 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发挥了探究、合作的学习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使每 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 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虽然同学之间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 导。比如,当学生因为颜色搭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要尊重别人的 审美观,学会包容,学会尊重,让每一次争论都有收获、有进步。

2.教师评 在同学评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过网络广播的形 式,对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讲评,应着重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并对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对学习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升华,以充分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评价时采用重要方法,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 发主体精神,但一味地表扬并不符合激励性评价的精神,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 判断能力下降,阻碍学习进程。例如,学生在上电子绘画、电子贺卡和电子报刊 等内容时,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当,切不可过度。

3.自评 在课结束前的最后一阶段为学习主体的自评。通过网络测评软件,对课程 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完成自评,教师将自 评的结果收集起来,便得到了教学反馈。

通过自评,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升华,能够快速建构新知识体系,并能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终期评价终期评价是评价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时期对本学科的概括性评价。评价要 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并注意终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终 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学期评价、会考或高考评价。

1.学期评价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宽泛性和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 期评价,应采取多种测评方式。

对基础知识可采取同其它学科同样的测试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的常识、计 算机原理和数的进制等内容,可进行笔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而 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对基本技能的测试,可采取上机进行操作方式,并通过网络 考试软件来获取测试结果,发挥本科的潜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学习档案库,适 时对学习个体的学情进行积累,形成测评的连续性。

2.会考或高考 会考或高考是信息技术评价的最终趋势,但由于各地办学条件和教学观念 的差异,目前来看它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会考与高考很难 在短期内全面展开,但它的推行对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学 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会考或高考尤其是高考,往往是出现在当今的综合科中,因此目前在考试 形式上仍以笔试为主,待条件成熟时,再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关于试题的内容应 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遵循螺旋上升认知规 律,并做好各阶段的衔接。关键词: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技能性信息技术评价的 方法和原则现阶段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 少。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起来,但是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案还没有真正形 成,评价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标准还是比较单一。无论使用的教材有何区别, 也无论课时、教法存在怎样的差异,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无不感觉到“教 学评价”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瓶颈。因此,课程实施主体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新 课程的不适应,更多的是课程观的变迁与评价机制的静止而产生的矛盾。

信息技术到底是技术、是科学,还是文化?在新课标、教材中没有得到充 分体现,从而导致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湖。这是教学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探索。

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学评价的相对 滞后,不合时宜,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 律,应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应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 的决策者和教师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 重视教学效果和灵活多样方式。评价机制应分为课堂评价和终期评价两种基本形 式。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它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着重 从知识到情感的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馈而获取,而评价本身 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突出课堂的知识性、技能性并注重个体及整 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亮点即技能性,技能性即为工具性,它是各个学科自 主学习的基石,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与研究探索。课堂评价主 要分三个阶段。

1.同学评 根据学生个体各阶段信息素养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学 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对学 习小组布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各自任务的驱动下,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即体现 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发挥了探究、合作的学习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使每 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 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虽然同学之间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 导。比如,当学生因为颜色搭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要尊重别人的 审美观,学会包容,学会尊重,让每一次争论都有收获、有进步。2.教师评 在同学评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过网络广播的形 式,对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讲评,应着重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并对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对学习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升华,以充分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评价时采用重要方法,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 发主体精神,但一味地表扬并不符合激励性评价的精神,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 判断能力下降,阻碍学习进程。例如,学生在上电子绘画、电子贺卡和电子报刊 等内容时,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当,切不可过度。

3.自评 在课结束前的最后一阶段为学习主体的自评。通过网络测评软件,对课程 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完成自评,教师将自 评的结果收集起来,便得到了教学反馈。

通过自评,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升华,能够快速建构新知识体系,并能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终期评价 终期评价是评价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时期对本学科的概括性评价。评价要 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并注意终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终 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学期评价、会考或高考评价。

1.学期评价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宽泛性和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 期评价,应采取多种测评方式。

对基础知识可采取同其它学科同样的测试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的常识、计 算机原理和数的进制等内容,可进行笔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而 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对基本技能的测试,可采取上机进行操作方式,并通过网络 考试软件来获取测试结果,发挥本科的潜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学习档案库,适 时对学习个体的学情进行积累,形成测评的连续性。2.会考或高考 会考或高考是信息技术评价的最终趋势,但由于各地办学条件和教学观念 的差异,目前来看它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会考与高考很难 在短期内全面展开,但它的推行对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学 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会考或高考尤其是高考,往往是出现在当今的综合科中,因此目前在考试 形式上仍以笔试为主,待条件成熟时,再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关于试题的内容应 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遵循螺旋上升认知规 律,并做好各阶段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