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己有许多探索和成就,而对 于公共部门等非营利性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并未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公共部门人 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我们有必要对其激励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关键词: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一、中国公共部门激励机制中激励功能障碍。
公务员晋升制度、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的主要制度,它们的健康运行可以调动国家公务员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保证 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强人事行政体系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在晋升制度、薪 酬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其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晋升制度:选人用人机制中竞争激励缺失。
竞争激励,在行政人事管理学中,它是指管人与管事的主体,对相关人员 通过多种途径与策略,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下,激发、鼓励人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驱动力。目前公共部门的干部职务晋升制度尚不稳定、不 健全、不科学。干部的晋升没有明确严格的条件、方法和程序,不利于人才的成 长和合理使用;
干部的晋升中竞争激励缺失,还缺乏统一、明确、具体的衡量标 准;
“长官意志”在晋升中起决定作用,易于导致用人上的腐败;
在晋升工作中, 资历主义泛滥,论资排辈之风盛行,浪费人才,降低效率;
而职务晋升又缺乏公 开的民主监督和法律保障,给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
这些都不利于选人用人机制改革的健康进行。
以江苏省“公推公选”干部存在的问题为例。
竞选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是中国公 务员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然而县区机构范围小,人员关系较为复杂,在这种情 况下认真贯彻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尤其重要。
在本次“公推公选”中,其程序基本做到了公开化,但(以淮安市清河区为 例),省略了较为客观的笔试过程,增加了投票选举的程序,从而增加了竞选的主观性。考官是影响公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考官的组成及其评分难以保证其公 平公正。本次“公推公选”的考官多选自本部门之外的各方面的领导和专家,这些 考官虽然比较超脱,对事不对人,完全凭竞聘者的应试答辩评分,然而容易被表 面现象蒙蔽。
对一把手当选后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干部能上能下的 问题,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公推公选”在选举过程及程序上 做了探讨,但当选的一把手们在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却无提及,应该建立机制, 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如果在任期内不能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 就应该下,若圆满完成任务,是否应该继续以竞选的方式选拔还是应让其继任, 这些尚没有形成制度,还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下”来的干 部又应怎样处理解决也是一个需多方探索、多方努力的问题。
当选后干部为谁负责的问题。以往干部多为上级选任,这种干部选拔出来 的干部多为上级负责,以争取升迁,容易导致干部任用中的腐败现象,而一些掌 握着干部认识权力的人将干部职位商品化,从中以权谋私。
“公推公选”的干部应该为选民负责,为百姓负责。因为群众在干部选拔任 用工作中真正地参与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了否决权。
选举中监督机制是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出现的贿选 和不正之风,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权力 制约有以权制权的上级对下级的制约,也有群众参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非 权力制约。在“公推公选”的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还没有完全走上 法制化的轨道,非权力制约的功能发挥的还不太充分。
2.薪酬管理制度:工资缺乏弹性,岗位间差距有失公平。
以北京市公务员“阳光工资”改革为例。“权力部门”公务员收入较之“清水 衙门”,差距达两三倍甚至五六倍。政府人事部门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给机关公务 员发工资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务员直接拿到手的钱和工资有很大差 别。这种部门之间的差距己经影响了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工作情绪,造成了不良的 后果。北京的“阳光工资”改革说明了目前中国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运行现状,说 明对公共部门薪酬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此次薪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工资缺乏弹性,激励机制名存实亡。此次工资改革有一项工资为绩效工资, 从字面意义理解,绩效工资,应根据工作绩效来进行考核的,所以毫无疑问也应 该是弹性的,但是实际上绩效工资是根据级别确定的。例如,北京市法院的绩效 工资为处长940元,副处长840元,科长740元,副科长640元。缺乏弹性的并非绩 效工资一项,新工资结构13项中惟一具有弹性的仅有“督查考核奖”,由党委政府 根据年终综合考核结果确定给各单位的奖励额度。但这一项在实际考核中也是根 据级别确定的。工资缺乏弹性的结果显而易见,你无论怎么干,钱都是一样的, 过去的激励机制消失了。过去在一些业务比较强的部门如法院、检察院,行政领 导为激励业务科室,把作为收入重要部分的奖金和工作量挂钩,一线业务骨干虽 然级别低,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奖金被清理整顿后,只剩 下惟一的激励手段,升官晋级。仕途成了公务员惟一的出路。职位升迁,收入才 能增加,职位升不上去,工资永远涨不上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毛寿 龙认为,弹性化是现代工资制度的趋势,进一步的改革应着力解决激励机制的问 题。
公共部门内部薪酬公平问题。从公共部门内部来讲,公务员关心薪酬差别 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然而由于公务员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工作态度的 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被大多数公 务员所接受,而且又体现公平,这对薪酬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在现实的薪酬管 理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本次工资上调的这些部门,一般科员平均月工资上浮 在600元上下,科级干部上浮近千元,处级千部则上浮1000元到2000元,工资上 调的幅度很大,容易造成岗位间的薪酬不合理,不能较好地反映公共部门内部岗 位间的相对价值,造成不公平感,造成心理的失衡。
3.考核制度: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
仍以公务员考核制度为例。虽然中国的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己经实施了十 年多,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中难免 存在着不完善地方,影响其激励机制及其功能的发挥。目前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 首先是考核测评表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考核制度中主要有:一是缺乏可信 性;
二是缺乏适用性。所谓缺乏可信性指的是由一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 一测评对象进两次以上的测评,或者由几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一测评者 对象进行测评时,会产生不同的测评结果。所谓缺乏适用性指的是,测评项目的 目的与测评的结论没有关系。测评表本身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 评价工作和激励功能的发挥。最后,是在短时间内,考核的结果与晋升没有关系。在一定资历以前的晋 升基本上根据年功进行,在一定资历之后的晋升基本上根据长期考核的积累以及 上级、同事在长年累月中形成“公论”。长期以来,这种考核方式较好地适应了集 体执行公务的办公形态和年功序列的晋升习惯。但是,由于现在行政人事考核越 来越注重公务员个人的业绩、能力的背景,这一考核方法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考 核目标的需要。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考核者好像并不准备在被考核的对象中清 楚地划出谁优谁劣。换言之,考核者实际上将考绩视为一种形式,并不打算从中 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为了与他人搞好关系,包括上司在内,谁也不愿意去 冒犯自己的同事,对他的工作表现和能力给予苛刻的评论。所以短期考核的结果 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回报:因为不会产生直接的回报,通过模糊、暧昧来维护内部 的团结和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便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出,导致考核 制度弊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考核制度本身,也不是在于考核主体的态度、观念 或者在考核方法的不科学上。考核制度本身的原因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形成考核制度激励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公务员制度存在不合理性。所以单单从 考核制度上找对策,那么这个对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考核制度放在整个 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去,才能有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使分配的激励功能不足;
公 务员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的评判很难衡量,这即使在公务员制度实行得比较完善的 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难题。公务员积极性的调动、工作热情的维持与公共部门的激 励措施直接相关。而目前公共部门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 体的绩效考核手段,职工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大小不紧密,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 义,从而使其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公务员的 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