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引导 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培养学生开 放的思维视野和文学性思考能力,从而建立系统性知识结构。

[关键词] 文学史观 文学思考 系统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类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不像本科教学 分得那么细,而是把现代和当代合为一个板块,把史料和作家、作品介绍揉进一 本教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笔者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就如何使学生 将知识内化为判断和把握事物的认知能力,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人视角解读 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实事求是地对各种文学现象 进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以下简称《讲话》),毫无疑问,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 是,《讲话》毕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些 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去解读文本,肯定会产生历史的错 位,必须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20 世纪40 年代初那个炮火连天的特定历史场景中, 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对文艺问题的严肃思考。

让学生进入历史并不等于沉溺于历史,还要让学生跳出历史回到当代,站 在当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判 断。如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因为工农兵占人 民的绝大多数,是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把文艺服务的侧重点向他们倾斜完全是 应该的,这样提有利于抗战。然而,这种提法拿到现在显然过时,因为现在是和 平建设年代,文艺的服务面应该更宽,所以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 会主义服务”。

学生通过历史—当代—再历史—再当代反复的思维转换过程,对历史上曾 经发生的文学现象终于有了全面的、科学的把握。类似这样的教学难点,只有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能破解,破解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 唯物主义的教育过程。

二、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 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和阶级的压迫史,也是一部民族解 放史和阶级斗争史。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艺术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则 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象记录。20 世纪30 年代左翼文学,就是体现 这一特征的最典型的文学现象。在该段历史中,左翼文学盛行,马克思主义逐步 取得主导地位,左翼文学在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及自由主义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

在创作实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的创作,就是一 个经典的例子。他的鸿篇巨制《子夜》,就是用文学的方法,通过对艺术形象的 塑造和对20世纪30 年代初中国社会风云的再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命 运和前途。让学生学习这门课,要抓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革命的 发展紧密相连这一最显著的特征,正确认识历史,科学把握历史,从而激发学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中国现当 代文学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历史的形象记录,同时也是一部现当代中国人 的心灵史。左翼作家们善于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关照生活,由于政治的原因,他 们恰恰忽略了从艺术的角度对人的心灵史、人性史的关照。这一点缺憾正好被其 他作家所弥补。对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自由主义文学这种文学现象应怎样处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充分批判的时候,没有勇气对其合理的部分进行科学评价。

其实,以京派、海派为主要创作群的自由主义作家们还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 很大贡献,虽然他们不屑于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反映生活,但他们善于从人性和 伦理的角度挖掘人的心灵奥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引 导学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这一特征时,必须让学生同 时把握心灵史、人性史这一特征。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左翼作家的创作,突出文 学的宣传教化功能,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使学生认识 到左翼文学过分夸大了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造成文学的功能尤其是人文和审美 功能的缺失,在思想上导致极“左”思潮的泛滥,在表现手法上出现公式化、概念 化和政治图解非艺术化倾向。既要让学生看到作家作品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 社会风云,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家作品所建构的艺术世界,进而窥见作家创作时 的内心世界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展的脉搏,在解读文学史的同时,解读人的心灵史,解读由共性和个性、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构成的人性的存在史。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文学史观。三、培养开放的思维视野和运用“个体化理解”标准的评判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和外国文学新鲜血液中 成长的,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该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进 去,还要让学生跳出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扬弃论,既不能走复古倒退或崇洋 媚外的极端,又不能关起国门、割断历史。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反思历史失 误,养成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视野。要让学生站 在历史的高度和世界文化的视野,用科学的、多元的、创新的、开放的态度把握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髓和脉搏,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兼容并包与“个体化理解”的关系。我们知道,真正为中 国现代文学注入新鲜活力的,是包括西方伦理主义、人本主义、民主主义和马克 思主义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现当代 文学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培养出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品格,造成先 天的对政治文化现实、世俗文化现实、文学文化现实的依赖性症候,造成20 世 纪偌大中国除鲁迅之外难有作家和世界级大师比肩的尴尬。正如吴炫教授所说, “如果要问20 世纪中国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差距体现在那里,那么我想说, 正是在‘个体化理解’的程度上,我们很多作家不能从文化批判走向人类批判,进 而也就不能对中国文化的问题进行独到的理解。如果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新 潮文学作品普遍缺失‘个体化理解’,那么我想说,20 世纪诸多重要的作家,如 巴金、茅盾、沈从文、无名氏、王蒙、汪曾祺、贾平凹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个体化理解’缺失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中国20 世纪文学艺术的‘艺术 性’,也影响着20 世纪中国文学艺术世界级经典作品的诞生”。对教材的分析, 并不是要用历史虚无主义误导学生,而是要通过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 生用开放的态度认识历史,用“个体化理解”的标准解读历史。这是现当代文学教 学中一个最大的难点。

四、培养文学性思考能力 解读作品固然可以运用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哲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 作为理论支柱,但其他社会学科的思考永远代替不了文学的思考。文学的思考包 含以下几个特征:
1. 整体性特征。所谓整体性特征,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解读。如巴 金早期创作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我们绝不能让学生完全从无政府主义的 角度去解读他的作品,而应该从反封建专制主义的角度去整体感受作品。同样道理,郭沫若的《女神》明显受泛神论的影响,但我们绝不能误导学生用泛神论的 理论去死抠《女神》中的每一首诗,而应该从整体上感受诗人追求个性解放时那 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

3. 自圆性特征。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和解读,必须以教材为蓝本,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来讲,要符合作 家的创作原意,但作家的创作原意与文本的客观审美效果并不都是完全一致的。

如臧克家创作《老马》的原意,是要表现像马一样的坚忍主义精神,可是不少评 家却把老马看成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的象征。这种不符合诗人创作原意的观点 反而被评论界广泛认可。其实,不少大师级的经典作品所表达的主题都不是单一 的,这就造成作家创作文本的原意与文本客观解读效果之间的矛盾。教师在引导 学生欣赏作品时,不要先入为主,不妨把作家创作文本的背景资料先“藏”起来, 让学生凭着直觉去见仁见智,对学生的要求不必过高,学生只要能够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就可以了。等学生充分讨论过后,再把“包袱”抖出来,让学生接着讨论。

总之,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结论让学生自己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 维。

4. 超越性特征。如果把文学作品比做一列火车的话,作家和评家就是驾 驭火车飞奔的两道铁轨。铁轨在支撑列车时发挥着相同的重要作用,而两轨却永 远靠不到一起。解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思维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评家主要 靠逻辑思维,作家主要靠形象思维。评家对文本的理解既要源于作家的创作思路, 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作家的创作思路。评家对文本的理性把握应该超越作家本人对 文本的理性把握,在对文本的理性挖掘中,评家应该比作家站得更高,挖得更深。

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到这一文学性思考的特征,兼顾好作家、作品、 评家三者的关系。

五、建立系统性知识结构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不同。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基础性,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系统性。就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而言,是一个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以课程为单位,又分为若干子系统。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类 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这门课, 必须对该门课程的性质、规 律、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还要有一条清晰的史的线索。

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史料与作家作品的关系。史料即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 整体性介绍,包括每个时间段的时代背景、文学发展的趋向、文学流派的形成、文学实绩的评价等,是形成该学科的知识框架。只有从整体上掌握该学科的历史 知识,才能形成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而对于大专生来说,仅仅满足于知识的 系统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知识的深厚性。教材好比一本详尽的导游册,要想 让学生在该学科知识的山水中徜徉,必须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 作家作品。如果说史料是该学科知识的骨架,那么,作家作品就是与骨架紧密相 连的血肉。没有骨架,知识就会凌乱,就不会形成知识的系统;
没有作家作品, 知识就单剩下一个干巴巴的骨架,就失去了底蕴,失去了厚度。只有把史料与作 家作品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系统而丰满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 要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尽可能更多的阅读文学原作,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 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讲,该学科的教 学仅处于摸索尝试的初级阶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