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论文4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论文4篇 第一篇 一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勇于探索,敢于表现,但 理想信念较为缺失,价值取向多元、功利,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偏弱,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 社会适应性比较强,但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学习习惯较差,自信心相对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 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当聚焦在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品格的教育上,要以全面提 高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当前,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针对自 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众多富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虽然声势浩大, 但总体成效不尽人意,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素质教育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等行业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 人才。但是,在实践中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培训、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
职教模式的探索与革新往往局限在构建职业人才培养专业理论体系和完善实习 实训条件上,而把素质教育放到无关紧要的位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少 涉及素质教育环节,或者即便有,也缺乏具体化和操作方案,高职素质教育难以 落到实处。
2.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素质教育的外延十分宽泛,它需要社会、家庭 和学校的多方努力。从学校教育的的视角看,素质教育只有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的 特点,抓住重点,切中要害,才能取得取得实效。当前,高职教育的素质培养从 总体上看,缺乏高职本身的特点,在理论上没有厘清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边 界,而且对影响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主要因素及其形成机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 看法。同时,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差异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学校决策者的影响,远未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3.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形成。由于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在起步 阶段,没有形成较完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 素质教育内容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很多区域性的特色教育元素没有引入,素 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二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打牢基础、建强队伍、抓实活动、抓出成效的总体 思路,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经验,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条件,系统梳理 和设计,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坚持文化引领,突出实践育人――建立思想政治素质拓展平台。思想政 治素质是大学生的首要素质,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学校 将创建红色精神家园作为建设思想政治素质拓展平台的主抓手,大力营造催人奋 进的红色文化氛围,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质。首先,丰富文化内涵。黄冈文化底蕴深厚,结合区域红色文化、名人文化, 编辑红色故事集、黄冈名人读物、红色歌曲集,开展了系列的“红色经典”文艺活 动,引导全体学生感悟红色精神,解读红色内涵,接受心灵沐浴,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爱国爱党情怀。其次,强化实践育人。为了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 “红色之旅”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各学院 成立红色团队,组织学生定期到红色基地开展寻访红色足迹活动等,为青年学生 接受红色教育拓展了空间和阵地。再次,弘扬志愿精神。推进青年学生开展志愿 服务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和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无私奉 献的精神,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根据“扩大队伍抓覆盖,深化活 动抓教育”的原则,一手抓青年学生的宣传教育,一手抓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 展,志愿服务形式不断创新,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多次受到上级共青团组织和相 关部门的高度肯定。第四,强化资助育人。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奖助学政策的同 时,学校大力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加强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教育,不断深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和励志教育。
2.坚持传承创新,突出文明养成――打造人文素质拓展平台。人文素质是 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拓展的基础。大力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增强学 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文明养成教 育、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融为一体,整体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一, 推进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编写《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组建了 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传统文化讲师团,定期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将 黄冈红色革命史、黄冈区域名人文化、孝道文化、节日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南 湖讲堂、业余团校、主题班会等活动载体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周末文化活动, 而且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增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第二,推进养成 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性。学校总结了多年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经验,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组织编写《学生文明礼仪知识 手册》,作为全体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教材。每年在全体新生中开展了历时 两个月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坚持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原则,层层推进,逐步 深化,力求实效。第三,推进文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为了吸引更多的 学生加入到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来,学校持续地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 将教育与艺术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的健康兴趣,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
3.坚持均衡发展,突出一专多能――搭建职业素质拓展平台。职业素质是 高职学生的核心素质,是高职学生进入职场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通过建立 职业能力培训“超市”、职业技能训练营、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分层逐步提高学生 的职业素质。第一,强化职业基本能力。通过职业基本能力培训“超市”,在一年 级学生中大力培养职业基本能力。学校认真研究职业基本能力的结构与特点,编 写《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指导手册》,指导各新生班级利用晚自习时间开展“三 能”(能说、能写、能交往)培训达标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近几年来,毕业 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第二,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通过职业技能拓展训练营,在二年级学生中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专 业社团+项目”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搭建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平台。一方面,每年夏季举行一次大型的技能竞赛月活 动,全面推动各专业进行技能提升;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技 能训练活动。第三,提高创新创业素养。通过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在三年级学生 中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建成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心,模拟现代企业 的内部构架和文化建设,通过生涯规划、模拟招聘、沙盘演练、创业培训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素质,全面促进学生就业创 业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4.坚持身心并举,突出自强自尊――夯实身心素质拓展平台。身心素质是 高职学生的根本素质,是素质拓展的前提。学校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状况,在 不断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强化学生的自强和自尊。一是不 断加强人文关怀,我们将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亲情缺失学生、心理问 题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关心的重点对象,定期开展交流谈心和结对帮扶活动, 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重塑他们的自尊和健康心理。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运作。继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力度。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推进新生心理普查,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加强心理危 机干预。学校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三是加强学生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学校兴建了学生 户外素质拓展基地,培训了一支具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户 外素质拓展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阳光心态和团 体协作精神。
5.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协调运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 素质拓展的组织领导,增强统筹协调。为了保证上述四个素质拓展平台高效协调 运行,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素质拓展保障机制。成立了素质拓展委员会,定期 召开会议,协调学生素质拓展的相关工作与重要安排,并针对学生学生素质拓展 工作开展评估工作。二是加强辅导员培训的力度,提供运行保障。辅导员是组织 开展学生素质的主要力量,我们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通过外出专题学习、 思政专题研讨,工作案例征集、专业知识测试、岗位能力比武等方式,推动辅导 员的专业化发展,不断促进辅导员理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丰富,为提升辅导 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保障。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随 着高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相信上述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疑问会逐渐破解,高 等职业教育要发展壮大必须走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化发 展道路,应该借助富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鼓励百家争鸣,只有如此,方能实 现高职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刘明涛 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制度安排 按照《辞海》解释,制度的第一要义就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 或行动准则。对高职素质教育的系统化建构和实践而言,制度安排是前提和基础。
缺失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高职素质教育的系统化建构和实践也就无从谈起。从 高职院校实际工作和深入调研视角审视,高职素质教育的制度安排主要包含宏观、 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制度设计与论证,亟待分别予以清晰界定。
1.宏观:学校层面的顶层制度安排 宏观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安排是高职素质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指导。聚焦 高职院校本体角度,宏观上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和实际,落实国家层面文件精神尤 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 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为高职素质 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 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为高职素质 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国家层面的制度要求,学校宏观上主要从 两个路径上去实现,一是制订本校的素质教育实施意见,二是将素质教育体现在 学校人才培养的“法定性大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意见既 要充分体现国家层面普适性的制度要求和精神,也要体现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 培养特质,理论结合实际,这样宏观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人才培养方案体 现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内涵和要求,是学校层面宏观制度安排不可或缺的要义 和至关重要的节点。
2.中观:职能部门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中层职能部门处于管理流程的中间环节。高职素质教 育的深入实施,需要专门的职能部门协调推进。职能部门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 根据学校宏观制度安排和要求,制订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一要明确 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和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明确直接责任部门和相关 责任部门素质教育工作的角色和职责,界定教师、辅导员、行政职员、后勤员工 在素质教育中的责任、要求和为人师表规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目标。二是界定素质教育工作原则。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工作原则必然 围绕“人”,一切为了学生,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为学生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树立素质教育优先原则,在工作安排、资金使用和物质条件保障等方面优先考虑 素质教育工作。三是提出素质教育工作方案。结合学校所处的行业特色和专业大 类,设计素质教育的项目体系、学分认证指导办法、工作流程、保障机制等。
3.微观:教学院系层面的实施办法制订 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学院系制订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要具体详细,兼具可 行性和操作性。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主要是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第二、 三课堂校内外活动主要通过学分认证来实施。首先,明确素质教育学分的修读对 象,面向全体学生,但分年级分阶段安排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其次,界定素质教育学分范围和授分体系。主要通过参加校内文化体育类活动锻 炼、获得相关荣誉或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参与具体组织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等获得学分。授予素质教育学分的尺度要科学合理、统一有 序。第三,明确素质学分认证的程序和办法。程序要简洁明晰,认证办法要易于 操作。同时,针对教学院系教师,要明确第一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 设计和课程改革中体现出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求、职业技能的训练目标、职业标准 规范的告知义务,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职业素质的熏陶养成。
二、项目设计 1.理念与取向 (1)“让学生增值”与“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 核心任务,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素质教育项目设 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项目内容和项目实践要坚持“让学生增值”与“以学 生为主体”的理念,促进高职学生发现自我,激活高职学生自身潜能。学生通过 参与或体验素质教育项目,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潜力。针对大学生“普 遍渴望被关注,自我表现强烈”的特性,倡导“我在乎你”的学校精神,以人文关 怀为思想内核,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以 培养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体现可选择性”和“突出职业性”原则。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是为教育 对象服务的。高职素质教育项目设计理应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性,不断创新形 式和内涵,建立“菜单式”活动项目库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充分发展个性, 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突出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 德、职业能力、职业礼仪等元素组成的职业素养教育,一年级侧重于综合素质拓 展和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二年级侧重于职业技能、职业 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训练,三年级侧重于就业创业能力、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训 练指导。
2.内容与体系 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关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将高 职学生素质分解为理想信念、民主法制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明习惯养成、心 理健康、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独立思考和 获取新知识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20个要素。在具体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内容体系的过程中, 综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选人用人标准等, 结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经验,将素质教育项目总体上规划为思想道德素质、 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四大模块。
(1)思想道德素质模块。涵括入学教育、军训、入党教育和党团员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活动、形势政策教育等项目,设置素质教育学分数占比20% 左右,均为必修,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入学教育 和军训中强化专业职业认知教育、纪律教育和吃苦耐劳意识教育等。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和活动是这个模块的主体部分。一方面,开展理想信念、国防教育、法制 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安全教育、毕业教育等项目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 程体系建设,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实施“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 体系,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并转化为行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身心素质模块。涵括课外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项目内容,设 置素质教育学分数占比10%左右,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设置必修 的计划项目和任选的体育活动项目,计划项目结合专业大类设置,文科与工科区 别开设。任选项目设置阳光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训练、趣味体育 活动、体育节活动等内容,倡导热爱运动,引导学生课外走出宿舍和网络,走进 体育场馆,强身健体,培育体育精神。心理健康教育项目设置心理知识竞赛、专 题讲座、心理辅导、校园心理剧目演出等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自信阳光心态,引 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发上进 的优秀品质。
(3)人文素质模块。涵括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和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等项目 内容,设置素质教育学分数占比25%左右,必修与选修结合。公共艺术教育项目 设置艺术类活动、艺术社团、艺术专题讲座、公共艺术选修课等,积极开展公共 艺术教育,建立艺术教育课程活动体系,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提高和健康审美 情趣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项目设置读书活动、经典朗诵活动、写作比赛、人 文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内容。从加大人文素质教育选修学分和课外 学分入手,丰富课程类型,提高教学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化建设,完善人文素 质教育精品课程库,供学生进行菜单式选择。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设一 批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养成人文情怀。(4)职业素质模块。涵括各种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创业教 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职业大讲堂等项目内容,设置素质教育学分数占比45% 左右,必修与选修结合。首先,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和择业观。针对各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梳理相应的职业理想类别,制定专业职业 素质标准,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开展职业理想讨论和征文比赛等活 动项目。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重点培养 学生爱岗敬业、乐于钻研、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职业精 神培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态度、 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元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专 业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 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并在教学与实训场地环境布置中醒目体现。第四,加强职业 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开展经常性的专业社团实践活 动与技能竞赛活动,炼就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
三、运行评价 从质量管理学角度审视,根据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理 论,对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检查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考核评价是 检验素质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运行评价能够为素 质教育工作指明方向、矫正偏差,并起到激励作用。根据实践探索情况,建立过 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 和水平。
1.过程评价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体现教育对人的全面关怀,是一个素质 自觉养成的过程。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评价是将评价本身视为教育教学和素质教 育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融合性和导向性,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过程的评 价。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和《活动学分三级认证实施细则》等制 度安排,加强“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现场参与 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过程环节的考核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即时性、公 正性、客观性,让学生素质教育考评科学化、规范化,并易于操作。将校内教师 负责素质教育的工作情况同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表彰等工作结合起来,通 过工作考核、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社会企业评教等方式,考核评价教师在素质 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和绩效情况,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投身素质教育工作、 成绩突出者进行专门奖励表彰。根据学校的《全员育人岗位职责及考核管理办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辅导员、行政职员、后勤员工在素质教育中的履行责任、 为人师表、处处时时育人的情况,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2.结果评价 高职素质教育以受教育者为目的、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开发受 教育者的潜能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受教育者的发展为评价标准。
因此,素质教育工作的结果评价主要聚焦到对学生素质开发与潜力提升的评价。
总体上通过对竞赛成绩、课程成绩、技术技能掌握、作品优劣、活动表现、日常 素养表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教育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质 量,找到持续改善的方略,使未来素质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更为完善和有效。
具体通过学期自我发展总结评价、校内教师评价、校外企业导师评价、学生互评 等综合测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素质、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方面按 A、B、C、D、E五个档次综合评定,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并告知学生家长,倡 议引导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参与素质教育工作。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 学生评优、评先、担任学生干部、入党、奖学金评定、推荐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必 备条件。同时,将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激励与约束管理机制,根据学 校《全员育人岗位职责及考核管理办法》,对各部门和各二级院系实施学生素质 教育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与各部门和各二级院系的年度、任期工作 绩效考核及评优表彰挂钩,并作为素质教育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
作者:周丙洋 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强的功利导向影响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等 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只重视做事训练而忽 视做人教育的倾向,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 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重点考核指标的直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 把以“就业为导向”演绎成“以就业为终极目标”,把高职教育简化成职业培训,片 面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当前需要相适应、与现有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口,着力培养 学生的当前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既较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环境所需的素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品德品味、信念信仰、 情感意志、心理个性等素质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一生幸福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 义。离开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教育 教学改革的重心停留在学生做事能力培养的层面,难以深入到“育人”的本质。
(二)人才培养缺乏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顶层设计 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启动六年来,高职教育模式成功转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但成效大部分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 实践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层面,较少上升到素质提升的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 本纲要和指导性文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升级到“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深化, 但本质上依然是“课堂教学计划”,而不是“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在培养目 标上增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专业课程体系为 中心,以课堂教学安排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质没有改变, 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从 顶层设计开始就没有做到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统筹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 发展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主要开展的是教学工作水平评 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直接目标是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 量,直接指向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容易使各高校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狭隘地 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偏离素质教育的轨 道。2008年推出的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比原方案有了 很大的突破,但指标体系仍集中在专业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能力、教学管理、教 学效果等教学层面上,对“育人”成效的考虑显得不够。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 的根本任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人才培养业绩和贡献理应是最重要的指标, 但不管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工资定级,事实上是科研业绩甚至超过教学 业绩成为最核心的指标,人才培养业绩也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学工作业绩,“教学” 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部,其他和素质教育相关的工作业绩都被排除在外,难以得 到体现。这一做法容易将教师的兴奋点引向科研和纯粹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作为素质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 于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四)狭隘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人才 培养质量的评价?这是指导高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检验素质教育实施成效 首先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目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 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上面,把满足社会需 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缺少对个人素质素养的评价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狭隘理解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还需要增强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专门化教 育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指引下,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 业教学本身,他们专注科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心于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提升,而将理想 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及心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 因素教育从教学中人为地剥离出去,主观上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激情,缺 少将专业教学与学生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素质素养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将问题转交给学生管 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
(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激发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素质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的参与是前提。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目标定向 能力相对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缺乏考虑,缺 少主动挖掘潜力、发展个性和提升素质的动力和激情。如果缺少合理的引导和有 效的激发,很多学生将荒废大学光阴,错过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绝佳机会。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 机制的问题,以及各参与主体自身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方面不是高职院校本身所 能改变和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坐等体制机制理顺、外部环境完善 后才能行动,而是要积极作为,主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自下而上推进教 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完善。现对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策略。(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优化素质教育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单一的知识积累、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形 成等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 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深刻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才会在 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贯彻实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是漫长、 渐进的,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去推动、促进。
(二)以顶层设计为起点,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 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等都需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 统领下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个性发展的目标,协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统筹知识、技能、 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既要强调专业、又不唯专业的限制, 要从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
职能部门、系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细化到具 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评价之中。
(三)以“三全育人”为要求,营造素质教育实施氛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监控”的育 人模式。首先,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 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 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仅仅是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其次, 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推进,对高职教育而言,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教育。第三, 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形成反馈、干预机制,是保证素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
(四)突出教师的关键作用,提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到底是要教师去执行的,教师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 自身的素质水平、执行力的高低、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投入、教育教学方法的科 学性、手段的有效性等,都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 教育和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和人格魅力、构建将素质教育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素质教育 实施成败的关键。当前对教师的培养,侧重于科研和专业教学能力方面,需要加 强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来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培养教师 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让教师把工作热情和工作重心从单纯 的“教书”和“科研”转移到“育人”上来,不仅要“授业”,更要主动“传道”、“解惑”。
(五)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领,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 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改进教学方法, 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力、素质得到同步提升。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第三课堂,通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系党总支、团总支、各级各 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性论坛、学术性讲座、文体类活动、公益服务类实 践等,创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 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创新要整合各种教 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新型高职人才 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从学校的角度,首先, 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学生学业 测评和素质、能力测评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评价结合起来,将 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共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具有原始数据采集、资料统 计汇总、问题诊断、信息反馈、教育激励、成绩评价等内容的功能系统和运行机 制,要能够涵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关联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实 习单位各教育教学要素。其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教师的育人 能力、育人业绩放在首位,把教师的责任从专业教学、科研拓展到学生的思想引 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生 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而不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 核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决定性指标。第三,要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 校的评估评价体系改革,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 的评价手段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
三、面向学生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的教育,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学生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 念之一,也是对当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 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的最大改进。同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优势潜能的 激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生动 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
(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统筹发展 不同的人才类型,其能力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要求而言,知识是基础,技能是特色,能力是核心,素质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 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知识“必须够 用”的原则,突出技能优势的培养,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实 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当前的就业需要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本领, 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教育 内容,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结构,协调就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转岗 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功能化 知识、职业化技能和专业化能力以满足就业竞争需要,而且不能忽视学生方法能 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为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
(四)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兼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首先是能够符合经济建设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的“职业人”、“社会人”,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 志向、特长、兴趣爱好,要为学生个人优势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提供条件。人才 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都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者:王祝华 工作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构建实践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 1.政策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是随着政策的脉搏一起跳动,教育的政治 功能始终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职教育产生的合法性是通过政策解决的, 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依然是由政策决定。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 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 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 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 能性人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 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 就业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政策中没有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 育的概念,但在其具体的规定中,诸如,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的教育, 本身就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因此,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政策需要高职教 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
2.社会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推进,导致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多,同时,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用人单位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再不断提高 和全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 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五个指标是:(1)专业知识与技艺;(2)敬业精神;(3)学习意 愿高,可塑性强;(4)沟通协调能力;(5)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2]。笔者所在的学校曾 在2009-2011年,对录用本校毕业生的10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 果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生最为看重的前6位因素依次为:毕业生综合素质 (66.28%)、思想品德(53.20%)、所学专业(46.22%)、社会实践经历或工作经验 (29.94%)、心理素质(26.16%)、学习成绩(12.79%)。这表明,企业越来越重视毕业 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仅仅具备职业技能而素质结构单一的技能人才业已不 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而在拥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场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日益受到用人 单位的欢迎。
3.学生需要 麦可思公司《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高职毕 业生就业情况与本科生相比,职业吻合度较低和离职率较高;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 基本工作能力只达到实际需要的50%(本科毕业生为53%);毕业生毕业3年后认为 最重要的三项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积极聆听;毕业生三年内 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4%既接受过自费培 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而在接受自费培训的原因中73%认为是提升个人综 合素质的需要。这些数据表明,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职业变 迁适应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而根源则是职业素质教育在 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缺位。
二、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化的实践 1.确立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3]。它是人文 精神在职业行为上的彰显,它需要有更好的相容性、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健全 的心理和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所有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在职业素质 教育过程中得到启发。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和个性化发展,又不是随心所欲地 发展,它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引导。因此,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 主导作用始终不能放弃,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放任自流。高职院校在组 织过程中,一切活动都需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展 现自我个性,具备实现自身价值的心智本领。在学期间应该帮助学生通过知行合 一的方式,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努力掌握职业技能和养成过硬的职 业素养,提前为自己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作充分的准备。
2.建立职业素质教育的组织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 高职院校中的某些部门是难以完成的。一是高职院校要组建专门机构统筹教育资 源,专管的负责职业素质教育。由专职人员制订教学计划,协同校内其他部门开展 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二是理顺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关于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组织是由教务部门负责的,可教务部门是 学校教学运行的管理机构,实践中是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拔尖培养。应该将此 项业务从教务部门剥离给负责实践教学的管理部门。三是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质 量评价,设立质量监控部门。厘定职业素质教育分阶段的评价标准,架构职业素质 教育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化的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评价形式的评价体系,保 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招生就业部门负责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信 息采集和反馈工作。招生就业部门利用常年组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第一手数据 反馈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用这些信息引导改进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由此,便形成了信息采集――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实践锻炼――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的职业素质教育组织体系。
3.建立职业素质教育的工作体系 首先,把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到学校的层面,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高 职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其次,注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在第一课堂开设必要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提供不 同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并拓展第二课堂教育资源,依托专业及专 业群,针对不同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组织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巩固并扩展专业技 能。再次,教育内容突出就业和岗位群的要求。把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结合起来, 把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各种行为、能力要求和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素质组合起来,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抉择能力,使学 生具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具备求职择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后,关注职业 道德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引导每个学生至少加入一个学生社团,在 团队训练和个体指导(辅导)中,提高学生个体的身心素质、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 作意识。
4.建立职业素质教育的资源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资源丰富与否,是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1)课程资 源。以通用课程为基轴,以学校现有和新开设的相关选修课程为组成部分,针对学 校各个专业群的差异,形成以专业群为单位模块式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归纳 现有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群的不同需要, 基于特定的实践项目,构建职业规划设计、专业素质拓展、职业心理塑造等实践 项目。(2)师资资源。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技术能力、 动手能力,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应用人才,关键因素是教师[4]。以专职学生 工作者为骨干,吸收相关人员参与,组建校内理论教学师资库,利用校外工学一体指导教师队伍,邀请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校友参与相关活动的 指导,承担工学结合期间的职业素质教育任务。(3)实训资源。充分利用并依托大 学生创业园,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感同身 受职业发展的职场环境,突出其实践教育和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 地实习期间,主动体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岗位职责,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 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在企业得到切实地锻炼与应用。
5.建立职业素质教育的文化体系 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利用相关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进行课堂教学、职业素质活动实践以外,还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文化熏陶。在建立 职业素质教育文化体系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行业文化、企业文 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基本行为准 则等元素作为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上述三种文化在学校系统教 育中的对接与融合。二是通过逐步加强校园文化景点、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建设, 提升校园育人环境的品位、格调和内涵。三是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仿真职业文 化环境建设,处处营造职业技能训练和竞技场景,努力形成处处可感知、处处可习 练的职业文化氛围。四是加强舍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生活习惯,挖掘宿管教 育功能,为舍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做好思想导引,营造宿管职业氛围,为舍区学生 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仿真环境。
三、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化的思考 1.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系统化设计,不仅要科学,更要可行,不能仅仅是“看上 去很美”[5]。从这一点上看,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重在实施,只有体系得以实施,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才能对体系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对于体系实 施的制度化设计和安排的基础,是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 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文件,只有如此职业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具 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检验、完善其科学性。
2.职业素质教育走入第二课堂 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素质教育步入正常的教学轨道,解 决的是其在学校教学中合法性和规范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职业素质教育走入第二课堂是解决有效性的重要一部 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固化的主题活动和与形势紧密相连的专题 活动,对培养职业素质要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平台, 职业素质教育才能入心、才能有效果。走入第二课堂,是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以学 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训练。
3.职业素质教育进入应用环节 职业素质教育进入应用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投入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实践 活动等应用环节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在应用环节中得以检验,并且检验的正效果 去激发师生参与职业素质教育更大地积极性。组织专业化、项目资助化和应用多 元化是职业素质教育进入应用环节的重要要素。组织专业化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 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都要以专业/专业群为单位组织学生训练、比赛,更能提 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项目资助化是设立相关基金,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科 技创新等项目的申报与管理,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 动,对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应用多元化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 技术普及、社会调查、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阅 历,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职业素质。综上所述,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09年就开始构建 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系,以上五个方面也是在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中提炼、检验的结 果。四年多的职业素质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较大的提升,在全省、全国的各 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大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第三方的数据调查显示毕业生 的竞争力也明显优于同类学校。
作者:朱铁壁 工作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