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 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应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构建 新的道德体系。关键词:生物学生态文明生态行为道德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 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 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 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 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切实利用生物学教 学这一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敕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 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 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 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 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 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 “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据中科院测算,目前因生态破坏 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的15%,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多平方公里,近 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协,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 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全国 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酸雨发生面 积约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 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这些令人忧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 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 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 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 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 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 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 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 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 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 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美誉。地方政府结合 县情,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战略。以茶叶产业为龙头, 大力发展养猪和沼气应用,构建“猪-沼-茶(林)”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我校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茶园,虽然他们对有机茶的生产不甚 了解,但他们都知道有机茶的生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市场售价比普通茶叶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 用生态学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 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生态行为是指人 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在培养 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 念落实在行动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35条规定,中学生要“爱护庄稼、 花草、树木,爱护有益的动物和生态环境。”充分说明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 导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生态学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 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行为, 哪些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非生态行为。2007年12月31日,国 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 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国家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 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 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 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学生中开 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 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是最根本 的措施之一,但也不可忽视道德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的道德 修养水平对建设生态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共 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传统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 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道德具有时代性,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长期以来,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知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 没有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失衡。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赋予道 德以新内容,丰富其内涵。生物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引导学 生把“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 的高度来认识。当学生道德体系中建立起了对生态环境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那 么他们就会自觉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态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