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生能力及适应能力|如何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

建筑学生能力及适应能力

建筑学生能力及适应能力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 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指建筑设计与 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 研究,与此同时,建筑学在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方面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相 似。但是,建筑物又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 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在这一点上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又不相同。随着新世 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经 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人 才。1999年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广义建筑学”的观点,就是使 建筑学“一致百虑,殊途同归”以下有~些培养建筑学人才这方面的建议:
一、“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 “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相近专业所属学科共同的知识传授 与能力培养框架平台、旨在对学生个体强势能力进行极化培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 式…1。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视野开阔、基础扎实、个体能力强势明显并善于自 主学习的本科人才。即,在有限的学制期内,帮助学生较好掌握本学科基础性与 前沿性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及时建立学科内不限于本专业的“泛专业”宽域知识 与能力“框架”,并不断自主填充以形成坚实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
同时,在 此“结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素质、学业兴趣、 职业规划等,发现个体潜能、明确个体能力优势目标,在专业群内进行个体“泛 专业”能力强势培育的目标分化,并通过在后续时段的课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 极化培育,形成人皆有之、适合个体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强势。“框架+ 强势”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主扩展和纵深学习、“专业”强势势能的 自主积蓄与提升等的充分训练,以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建构起有助于在今后职业 生涯中“专业”水平持续提高。

二、兴趣引领、提高能力的原则 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培养学生成才。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有效设 问,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届,要巧妙布局,给任务、 压担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心有疑问,情有所迫,然后或老师讲解,或学生 阅读。寻找答案。对于课文中难度不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即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 知识拓展与能力训练题,一定要作为课外作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示解决问 题的参考途径后,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思考整理、组织归纳,以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一直贯穿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 的整个过程。因为本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所讲 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教与学真正的互动,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自学,根据不同阶段提出思考的 热点,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 学生善于用脑,这种“启发式”与“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 的培养。例如在讲授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区别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承受相 同荷载的情况下,采用钢结构时截面尺寸小而采用混凝土结构时截面尺寸大呢学 生经过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再比如讲到构件的配 筋计算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构件在计算完后,还得按构造要求配筋呢学生 经过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当设计计算结果小于构造要求时,也须按构造要求确定. 使他们更加明白了构造要求的重要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我们在讲解每一个新的结构型式之前, 都先引入几个工程实例,进行结构选型的分析和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结 构选型的内容,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能够亲自接触实践,我们改革传 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让学生们加入到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一个课题.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5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负责某一种结构形式的资 料收集,课题结束前,向全班同学以讲课的形式作汇报。这种创新的模式,调动 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位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在搜集整理素材的实践中 加深了对结构型式的理解。我们还配备了教学用的模型,在讲授各种结构型式时, 利用结构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各种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课程内容讲授 一半以上时,为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工程实践,我们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 参观后学生需将在工地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我们将学 生们每年收集整理的图片进行分类,放人多媒体课件中,作为以后教学的资料,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五、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模块建立在技术理解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研究方 法的训练。其二,重视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研究方法的训练主要体现为: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此过 程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以一年级下的设计作业“小茶室设计”为例,任务书 设置了20mx20m的正方形地块.北边毗邻噪声喧哗的交通干道,西面为缺少活动 场地的老居民小区,东南两边与风景优美的封闭式公园为邻.地块中心有古树一 棵。设计方案的给分标准为:能对上述阳项条件尽量满足要求,解决手段最简单, 形式感优美。在中高年级,则注重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采取新颖的设计形式, 至少应该对其结构体系和构造特点有所了解,不鼓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层 模仿;
同时打通设计模块和技术模块的教学,学生提交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方 案的可行性,并请结构课老师、设备课教师给予点评。在毕业设计阶段,有意识 设置一些选题,任务书的制定较为宽泛,教师首先给予大致研究主题,学生通过 调研发现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师生沟通之后,教师再确定合适的基地、拟定 任务书。例如,青年住宅社区的选题,要求学生针对20~35岁的特定人群做问卷 调查,明确服务对象,了解其生活状态和心理,师生统一研究的兴趣点之后,教 师再给出任务书,开展设计。

以上提及的教学方面、培养人才模式和一些原则,都是针对如何培养建筑 学方面学生的能力及提高社会适应性。如果做到以上几点,毫无疑问,有利于提 升学生现实社会的认知能力,形成独特的眼光审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