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宪法补充删改保护生态论文

宪法补充删改保护生态论文

宪法补充删改保护生态论文 论文摘要:在坚持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宪法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义务主体设 定普遍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这应该是当下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

论文关键词:环境义务;
宪法化;
模式选择;
路径设计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 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
二是环境基本 权利;
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基本国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问题,多年来一直饱 受学界的诟病;
环境基本权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至今关于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内容等基础性的问题尚未达成基本的 共识,这成为了环境权宪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相 比之下,采用“环境基本义务”的模式,也许是当前宪法回应生态危机、维护环境 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也与我国环境立法的传统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而言,无论是为了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国 际公约,还是为了履行对人类的环境职责或对国际条约的义务而建立的国内立法, 都是通过确认义务和督促履行义务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我们认为这种“义 务本位”的倾向并没有错,而我们需要改进的是:怎样弥补应当设置而没有设置 的义务空白;
怎样把义务分配得更加合理;
怎样确保法定环境义务能实际履行。

总之,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是实现对环境 有效保护的惟一出路,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义务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 来。具体到宪法层面上,就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 环境的宪法义务。

我国宪法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 森林。”该条款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保护和改 善生活环境的义务。二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国家有防治污 染和其他公害的义务。四是国家有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 的义务。

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在主体上主要局限于“国家”,强调国家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对“国家“以外的 其他主体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如上所述,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 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而这里的“所有主体”一般而言,包括国家、 自然人和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医 院等等。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做法,将这些组织统 称为“单位”,也就是说环境义务的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国家、自然人和单位。

所以说,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明显忽视了“自然人”和“单位”这两个重 要的环境义务的主体。从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出发,笔者 认为在以后的修宪中宪法应该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确认所有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 生态环境的义务。

二、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比较 世界环境义务立法基于各国的不同文化理念和法律传统,产生了多种多样 的设计方式。综观各国宪法中环境义务的条款,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种设计方式:
一是义务型。一些国家的宪法中在规定环境义务的时候,采取了单一义务 型的设计模式,即仅仅是规定了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利和政府保护环境的义务。如俄罗斯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爱 护自然财富的义务。”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塞尔维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 萨克斯坦、乌克兰等。这些国家的宪法大多是新近颁布的,代表了世界宪法发展 的基本趋势。

二是权义结合型。不少国家在规定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采取了这种方式,就 是在宪法中既规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适宜的环境权,同时也规定他们有保护环境的 义务。如格鲁吉亚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有权利 用自然和文化环境。每个人都应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黑 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亚、葡萄牙等。

三是义责结合型。以这种方式确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时,同时也强调 了国家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立陶宛宪法规定:“国家和每个人都必须保护生 态环境免遭有害的影响”。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巴拿马、古巴、叙利亚、越南等。

四是权义责结合型。这种模式既规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适宜环境的权利,同 时也明确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且国家有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如韩国宪法规 定:“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土耳其、秘鲁、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种模式是世界各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入宪条款的具体设计类型。

考虑到环境权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论上的非议和实践中的争议,笔者 认为将其宪法化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环境义务的入宪模式上, 也就不采用出现环境权的组合类型,也就是说,“权义结合型”与“权义责结合型” 并不是环境义务入宪在选择上的理想模型。比较“义务型”和“义责结合型”两种模 式可以看出,“义责结合型”的模式在义务主体的规范上更具体也更全面。事实上 如果不考虑主体的因素,“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的差异并不大,它只是“义务 型”的一种特殊的模式。“义责结合型”中的“责”指的是“国家的环境职责”,狭义一 点的理解是“政府的环境职责”,而政府的环境职责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保护环 境方面的义务,也称政府第一性环境义务。所以说,“义责结合型”其本质仍是“义 务型”,这也与本文的主题“环境义务”的宪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将“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作为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主要是与“环 境义务”入宪的立法建议有关。根据笔者的统计,世界各国关于保护环境的义务 条款的规定,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上看,主要规定在“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 与义务”两大部分。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宪法文本的结构布局 的不同以及立宪者的措词爱好的差异,在称呼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关 于“经济制度”的规定,有的国家宪法在大标题上用“根本经济基础”,如阿富汗;

有的国家用“经济和财务”,如伊朗伊斯兰宪法;
有的国家用“国民经济和劳动”, 如立陶宛等。而同样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的国家用“人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如格鲁吉亚等;
有的国家宪法在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 如哈萨克斯坦;
有的国家用“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如俄罗斯。当然,更多的 国家是将“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分章或分节规定,从而将保护环境的义务规定 在“基本义务”的项下,如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这里,为了表述上的习 惯和方便,采用我国宪法的章节名称将世界各国宪法中不同章节名称里的有关 “环境保护义务”内容的规定主要归结到“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 称呼项下。

根据笔者的统计和比较,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基本上都出现在章 节名称为“经济制度”的内容中。如越南宪法在第二章“经济制度”中规定了“国家 机关、武装部队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一切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立陶宛宪法在第三章“国民经济与劳动”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叙利亚、巴 拿马、古巴、危地马拉等国也都将环境义务的条款规定在与“经济制度”有关的章节中;
而“义务型”模式中关于“义务条款”的规定都出现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 与义务”的章节中。如吉尔吉斯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节“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中规定了“爱护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乌 兹别克斯坦宪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和义务”中的第十二章 “公民的义务”里规定了“公民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此外,哈萨克斯坦、斯 里兰卡、印度、爱沙尼亚等国都在类似的章节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作了相 应的规定。

三、我国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条款在各国宪法中的分布规律的归纳与 比较,笔者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类似于“经济制度”这 样的章节之下,是因为它们的义务主体包括“国家”,而当宪法规定国家负有保护 生态环境的义务时,将这样的条款规定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项 下显然是不适宜的。结合上文对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笔者认为 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主要是明确了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而该条规定在 第一章“总纲”之中。我国宪法第一章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 制度等的规定,由于各制度没有独立成节,所以,从宏观上看,与大多数国家将 类似条文规定在“经济制度”的项下并不矛盾。这样,粗略看来,我国关于环境保 护条款的规定似乎与“义责结合型”的入宪模式一致,其实不然。我国宪法中关于 “环境义务”的规定明显遗漏了“国家”以外的其他义务主体。因此,可以说,我国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既不属于“义责结合型”,也不属于“义务型”,当然 也就更谈不上属于已经被我们排除了的“权义结合型”和“权义责结合型”。

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宪法的环境义务条款就面临着两种模式的选择即 “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因为是“环境义务”入宪,所以一般的观点可能会认为 采用“义务型”的模式,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放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 中更为适宜。但考虑到我国宪法文本的实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义务型”模式的国家宪法中对环境权主体的表述一般采用 “每个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个公民”的字样。如塔吉克斯坦宪 法规定:“保护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义务。”秘鲁宪法规定:“所 有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贝宁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这也与 它们的章节名称有关,一般是规定在“人和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基本义务”、“人 民的义务”、“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项下,而我国宪法中关于这一主体的描述 如果也采用“每个人”、“所有人”、“任何人”这样的字样,显然与章名“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

其次,即使不考虑章名的问题,在第二章最后一条后面增加一条规定:“每 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从措辞上看也不一致。因为现行宪法第 五十二条到五十六条虽然分别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是每个条文都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启文,陡然增加这么一条以“每个人”开头的法条,从法条 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得不和谐。

最后,考虑到章名和行文的问题,如果将上述条文改为:“公民有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也依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一方面对环境的保 护义务并不限于一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同样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另一方 面,这种规定又遗漏了“单位”这样的义务主体,对环境义务的规定仍不全面。

综上,笔者从比例原则和效率原则出发,建议对“环境义务宪法化”的完善 采用“义责结合型”的设计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对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进行补充和 删改,即删除第二款“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因为这一款一来与 第一款关于国家保护环境的宏观规定在总体上不协调;
二来需要国家组织和鼓励 的“自然资源”并不限于森林,它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也并不显得更加特殊和更加 重要,所以这样规定反而显得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删除这一款后,增加“个人 和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这样与第一款刚好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 三类义务主体保护环境的义务。由于我国宪法的“总纲”主要是关于国家根本制度、 基本原则、主要方针和基本国策的规定,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我 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所以将其规定在“总纲”之中也应该不会显得突 出和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