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中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意义_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 / 叶函摘要:现阶段,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科技也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全球开放化程度的加深推动生态文明的出现。 对于我国儒家文化来说,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仁”,并以这个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追求“天人合一”。 也正是这种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关键词:儒家文化 生态文明 思想儒家文化是一门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 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现阶段,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对儒家文化中以“仁”、“德”思想为中心的生态智慧加以继承并运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对大自然的索取与利用方式, 以此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一)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从根本上来讲,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的最大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儒家“天人归一”的生态伦理理念,想要表达的是个体思维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 正是在这两大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传统而又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又与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密切统一,其具有的生态伦理价值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自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失衡不但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更表现在人与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所说的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表层现象,而是指人类正在面对的一系列生存危机。 这些危机都是我们对地球无节制物计划开采,耗费所造成的。从儒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生态环境应该怀有敬畏之情。对此,孔夫子有三畏之说“,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本意是说,我们应该对生命,对自然,对他人怀有基本的敬畏、尊敬之情,要尊重生命本身的多样性与自身的发展规律。 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生命,其形态以及其他调整各有各的不同,我们应该尊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尊重生物物种的发展规律。 保持谦卑、兼容的认识观,在爱护自身的同时,也爱护其它生命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时,也要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生命形式。 共同建造一个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存环境。(二)儒家文化的生态责任担当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同时也包含了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将传统儒家生态环保伦理观念与现代化生态环保学进行统一,促进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来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根据传统儒家观念中“个人—家族—国家—天下”的认识逻辑,“个人” 是其所有认识的出发点,位于其他几个重点内容的中心位置,儒家思想认为个体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实现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的远大战略目标,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也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作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的来源, 必须要从全球化生态保护的需求出发,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全面性、系统性进行深入探讨,将其与现代化生态环保理念意识想结合,使之引导我国生态建设工作的有效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为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家国国家发展,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二、生态文明下儒家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一)“仁” 简单来说, 传统儒家文化最基本的一个思想中心就是 “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又作为一种包含内容极为广泛的道德品质而存在,中心思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怜惜、体谅、互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理念基础上“仁”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继续发展向前的重要动力。在古书《中庸》中写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对作为个体,却又属于社会的人的存在结构与生存原则作了简明,清楚的论述。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哲学与美学的大体构框架。 根据儒家文化的初始观念来看,我们对“仁”字的本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是从目前个体生存权进行拓展,涵盖所有生命形态的生存结构与态度。 在《礼记·大学》中,古人个体想要有大的作为,为天下人服务,首先要做的是提高个人修养,这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只有处理与与自己的关系,才能以正确的态度与世界,与他人相处。(二)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和睦在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中, 尤其看重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从先秦开始,众多入派学家一直将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看得特别重,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并不否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以及个体对群体的作用。 在儒学思想观念中,人类本能情感的抒发与表现必须要以共同存在的条件作为前提,这里所说的共同存在的环境就是中国人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 虽然儒家学派的精神与道家精神境界相比,缺乏一种维度性,不过从人类社火存在的大环境来看,儒家学派所体现这一条件,恰好体现了人类智慧与理性的优势,同时也使得人与之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能够保持一种正确的关系。 处于对个体生命有限性与群体生命无限性的理性认识,在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下,认为个体更应该怀有一种人本主义的情愫。(三)“天人合一” 还是从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理念,即“天人合一”来论述,其中“天”就是指自然生态环境,而“人”即指个体实体,也指个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意志,个体言行举止。 根据儒家美学的观点,个体情感与意志可以寄托与自然,同时也会以自然变化为转移,自然作为客体与人这种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比德”联系,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知者乐水,仁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