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经管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_经管课程

深究经管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

深究经管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经管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突出,《劳动经济学》课程也不 例外,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决策都可用劳动经济的原理加以解释。比如人 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职业选择与转换、劳动力流动、关于工资的调 整问题与工资率的控制问题、收入分配与差距、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教育与培训 的发展问题等都与学生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这决定了理论学习对学生是一种挑 战,而如何才能使学生对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产生兴趣,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 际结合起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该课程的教 学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实,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多面临类似的困境。

为了破解经管类课程教学困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基于 本校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师生采用了 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与访谈法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问卷调查法一部分 是针对学生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认识程度和认可程度;另 一部分是对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调查。观察法主要是结合期中教学检查, 采取随机听课形式,通过现场观察,了解印证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情况。访谈法主 要是深入到学生、教师中去,通过提纲访谈的形式去获取相关的信息。

为获取有效信息,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学生的问卷的题型分为单 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及一道开放式问答题。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 利用课间休息的形式在本校部分学生中进行调查。整个调查持续了将近两个月, 期间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问卷49份,剔除无效问卷和缺损问卷后,得到有效 问卷46份,回收有效率为92%;发放学生问卷共220份,回收问卷215份,剔除无效 问卷和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10份,回收有效率为95.5%。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劳动经济学》等经管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考核方法上均 存在诸多类似的弊端: (一)在教学内容上,各门课程仍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为主对课程 知识加以介绍,拘泥于对原理条文的苍白的解释,缺乏对社会实践和最新理论成 果的有效融合。(二)在教学方式上,偏重于灌输式,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

首先,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很难内化成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在追求知识灌输量极大 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出 真正的创新人才。其次,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式教学运用不足。在接受调 查的学生中,当被问及到课堂氛围时,70%的学生选择了茫然、压抑,只有15% 的学生选择了满足。在被问及到“师生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吗”47.6%选择大部分老 师会;41.4%的学生选择少数老师会;4.8%选择不会;6.2%选择所有老师都会。在被 问及到“师生交流经常采取的方式是”,57.1%的学生选择了提问方式;28.6%的选 择了讨论方式;9.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方式。在被问及到“任课老师会经常鼓励同 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吗”23.8%选择大部分老师会;47.6%的学生选择少数老师 会;9.5%选择不会;4.7%选择所有老师都会。

这说明目前经管类课程“教师讲、学生听”、循规蹈矩的讲授式教学仍是主 流,师生交流手段、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老师不注重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情绪在这样的课堂上有压抑感,必然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足或存在着功 能性缺陷,学习的效率和效能亟待提高。调查发现,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 占绝大多数(90.9%),仅有9.1%的教师较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的 访谈和现场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的多媒体教学实质上是讲授式教学的改版。教师 通常是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给同学们看,但授 课方式仍然以讲授式为主,这说明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为主,基于分数判断学习效果, 考察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相关测试机制尚未确立。这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 纯,“混”学分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上专业课不买教材,不记笔记,下课拷课件;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到 课堂教学上来,出勤率低、部分同学人在心不在;对提问不积极思考回答,参与 讨论也不积极;对作业敷衍了事,从网上下载抄袭;考前依赖划范围,考试作弊, 答卷马虎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甚至连 最基本的要求(如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模型与方法)也达不到。

总之,在经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未能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素质的教学目标没有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差。而大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对“居高临下”式的空洞抽象的权威 说教比较厌倦。其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影响创造性才 能的发挥。

三、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改变课堂教学氛围的需要,也是学生的期望。在接受调查的学 生中,当被问及到“你所希望的课堂氛围是”活跃兴奋的(85.7%),和谐平等的 (57.1%)、宽松的(28.5%),最不喜欢的是严肃氛围。对教学氛围的渴求反映出学 生对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内在需求。在问及“你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样 的角色”时,引导者(90.5%),知识的传播者(71.4%)、指导者(38.2%)。这说明, 学生不再仅仅希望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希望它们是自身学习的引导者、指导 者等。

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开拓创新型 人才的需要。根据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可思的一项针对中国2007年应届大学毕 业生的调查来看:中国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求职与工作能力需求最看重的 是5种能力: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等。前 五项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毕业生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能力水平。

(工作能力的最高水平是100%,企业一般要求到40%以上,毕业生掌握的水平多 在30%到50%之间。①)这种状况使得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比率居高不下。

这充分说明高校培养模式与方法存在缺陷,严重与就业市场的要求脱节。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速成,而是贯穿在整个大 学的教学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的教法来替代“填鸭式” 教学方法,改变老师只管“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 能力:即创新能力、学习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最后,学生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需求性。

根据调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是否会主动参 加的关键在如何组织。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老师分组讨论,你会主动参加 吗”90.5%的学生选择“大多数情况会”。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比较高;当问及“你希望老师给你机会在讲台上阐述有关见解吗”,有71.4%的学生选择 “希望”,23.8%的学生选择“非常希望”。这说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大多数的 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需求。

(二)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首先,教师教学观念与方法的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指引教师的 教学行为。在接受调查教师中,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占83.3%,认为 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中心的仅占6.7%。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的观念已由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重心的转变为参与式教学的实 施扫除了一个障碍。在问及“您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有70.4% 的教师选择了“引导者”,65.9%的教师选择“知识的传播者”,50.3%的教师选择“指 导者”,10.7%的教师选择了“协作者”。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不单单把自 身角色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朝着多元化发展。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观与学习能力的增强。当问及“你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如何”时,71.4%的人选择“大多数情况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 能力,不再希望教师把知识直接灌输给自己,而是希望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 建构知识。自主性学习是参与式教学得以生成的主要方式,参与式教学的过程就 是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发展、突破的过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参与式教 学的实施至关重要,学习观念上的转变为参与式教学的互动提供了基础。

在问及“是否使用网络搜集资料”时,85.7%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9.5% 的学生选择“一直用网络搜集资料”。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己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 力,这将使他们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三、结论与建议:参与式教学法与经管类课程的契合路径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大多数经管类课程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手段,如提问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社会实践调查等,但 存在的问题是机械式的应用这些手段,没有把课程特点与具体教法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随意性较大,流于形式,实施效果很差。因此,教师如何 根据课程特点,把参与式教学方法与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调动和发挥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关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上述调查分析与《劳动经济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情 况,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与经管类课程的契合路径如下:第一,把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形式如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 等结合劳动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统筹安排,优化教学内容是核心问题。教学内容不 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保证教学效果前提下,从整体上做到典型性 与完整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参与撰写各种学术小论文或调 查报告;如何适时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问题是老师必须善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与潜能。例如,讲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引导 学生列举劳动力市场歧视社会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尽量提出自己不同的解决办 法。这种方法可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比单纯讲理论模型效果好。

第二,教师必须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处理好理论的一般性和 案例的个别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劳动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大量选用京津两地 的素材,运用京津两地的劳动力市场发展数据和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在保持课 程基本原理、基本框架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内 容以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重点研究学生自行调查 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能否进入案例库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组织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对教师具备的能力素质如知识面、表达能力、思 维敏捷度、组织与协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 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指导者、组织着、协助者的角 色。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完成角色的转换是关键。

第四,组织实施好课外实践教学,使其不流于形式。在实践体验式参与中, 学生要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而教师应该结合区 域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教学的内容来选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问卷设计显得 尤为重要,否则,实践教学有可能流于形式。在劳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根 据当前的劳动经济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一个课程论文选题库,并且根据 笔者自己的理解不断更新选题,引导学生去关注、钻研实际问题,取得不错效果, 有多个本科生论文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

第五,转换考核形式。标准化的试卷考试方式使得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应付”,不但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造 性思维的能力。笔者正在尝试淡化期末笔试的比重,更注重平时分组讨论的表现 以及学期末的课程论文水平。论文形式的考试可以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从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独立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甚至能发现课本、文献和权威们某些不甚完善之处,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深入 思考标准考试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何结合才能既巩固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切实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