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爱与责任】 幼儿园爱与责任

幼儿教育中的爱与责任

幼儿教育中的爱与责任 幼儿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熏陶的,其思想 品德的形成和优化,既受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又与主体心境 与主体内化息息相关。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教师的“爱与责任”以及师生之间 的心理交融氛围,对幼儿的外部教化和主体内化更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教育 部部长周济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把“爱”与“责任” 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一、“大爱润无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幼儿的爱,可以称之为教育爱。教育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真诚、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 献身精神的爱。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过教育爱的师德观念:“爱之能勿 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即因为爱孩子,所以让他们勤劳,因为衷心为孩子好,所以 教育他们。教育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且看这样一种 现象:某天下午两点十五左右,在某小班午睡室,绝大多数孩子子已经睡醒了, 在唧唧喳喳说着什么,这时照看午睡的教师大声嚷道:“不要说话,谁要再说话, 你们都不要起床。”孩子们吓得忙把头藏到被子里。不一会儿,孩子们见老师不 在午睡室,又开始说起来,他们互相做着鬼脸,显得很快活。老师听见了,又狠 狠地批评说话的孩子。到了两点半,幼儿园规定的小班幼儿午睡起床时间,孩子 们终于可以大声说话了。只见他们从被子里钻出来,站在床上欢呼着、跳跃着 ……何时睡眠、何时起床,是为了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是幼儿的权利,而现在 却成了教师“惩罚”幼儿的手段和对幼儿的“恩赐”。也许有的老师说:“我这样做是 为了爱孩子,是想让他们多睡一台儿,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啊”。可你有没有想过, 孩子需要这样的“爱”吗孩子理解这样的“爱”吗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目的都是 对孩子进行塑造,都体现着教育者的塑造意图。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并非像 模具时的坯料一样,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接受不接受教育者的塑造,接受 的程度如何,都与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接受心理紧密相关。心理学对个体情感的 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极大的作用。教育内容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的, 也都要经过主体的情感过滤,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心理成分。如果不能实现教育者 与被教育者的心灵“共振”,就根本谈不上疏导和转化。

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用心去爱每一个幼儿不论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幼教实践界,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幼儿为本” 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了吗某幼儿 园,”六一”儿童节早上八点半,所有孩子打扮得整齐漂亮,有的拿着彩带,有的 拿着能发声的器具。每个班的老师站在队伍前面,不让孩子乱动。半个小时过去 了,孩子们仍然被要求站在那里。突然,外响起汽车喇叭声,车里走下来上级的 领导,这时园长笑着走过去和所有的人一一握手,同时幼儿园活动场地内响起幼 儿的鼓掌声、摇器具声、欢呼声。一会儿,老师示意幼儿静下来,因为领导要在 队伍前面作节日献辞;讲话结束后,那几位客人分别向幼儿园献上节日的贺礼, 于是教师又示意幼儿鼓掌,这时所有的幼儿都筋疲力尽,孩子们脸上失去了节日 的欢欣。“六一”儿童节本该是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快乐节日,到头来却成了苦难的 一天,成了被大人们利用的工具。类似的现象不一而足,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没有“以幼儿为本”。为什么没有“以幼儿为本”呢原因大概来自两个方而: 一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二是来自各种制度和现实的困难。有的老师没有真正理解 “幼儿为本”的内涵,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衡量孩子,有的老师经常说:“我想他们 可能需要什么……我认为他们是那样子的……”而不是说:“孩子们可能需要什么 ……他们在想什么……”教师常以成人的标准来裁减幼儿的生活。有的教师虽然 理解“幼儿为本”的内涵,但为了工作的便利,往往也违背“幼儿为本”的精神。因 此,“以幼儿为本”既要以幼儿的当前为本,又以幼儿的未来为本,并将二者统一 起来。

三、“不跟感觉走”―――用爱与责任为集体导航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无瑕。现代家庭一个孩子居多,家长对独生子女 的溺爱娇惯,会直接助长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性。另外,孩子虽然在幼儿园接受教 育,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员,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必然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无 孔不入、无时不在地反映到幼儿园中来,社会的种种消极现象也必然会在幼儿身 上发挥不良影响。有人说,“社会大气候不改变,学校再教育也没用。”“学校讲 十句,社会上一个事实就使用权我们白讲了。”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却极具 片面性。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虽不是“先入”的因素,但在力度 方面较社会影响却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社会影响所不具备的。因此,幼教工作者 应当着力用爱心和责任,从班风、园风建设入手,创造一个奋发向上而又团结一 心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群体成员共同一致的群体目标,帮助幼儿在集体需要和 自身发展中寻求共同点和结合部,按照集体需要和自身追求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集体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并 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这个“大环境”中,带动每一个幼儿共同进步。这样,即使出现个别后进生,也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爱与责任,我们正在进行着,而且还 将进行到底! 作者:熊英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