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裸程的校本开发”成果报告
浅析“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裸程的校本开发”成果报告 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系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昆山市朱小 敏名师工作室成员学校历时12年完成的德育成果。核心理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导向,用主题单元作架构,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 惯养成的有效路径,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能够真正根植心灵、浸润课堂、 天天实践、随处呈现、与日俱进。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德育的根基阶段,但是长期以来 小学德育总不尽如人意。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 1小学德育理念跟不上现实需要的变化 虽然课改已经走过13个年头,当前小学德育仍然存在过于理想化和简单政 治化的倾向,目标要求过高且缺少层次要求,内容无所不包,过程重知轻行。主 要采取的还是学习道德知识、榜样典型引导、集体进行活动等方法。这些方法忽 视了学生的深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不能把思想道德知 识内化为学生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一直事倍 功半。
现代社会由于比传统社会更加开放,交往的节奏更快,对每个人的举止文 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锻炼身体、讲究卫 生等,比传统社会都有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必须直面现实,直接指向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小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2小学生行为习惯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所有的德育,如果不重视习惯养成,就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如同小和尚念 经,有口无心;所有的德育,如果不落实到习惯养成,不仅没有实效,而且会导 致小学生落下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病根。
现在每个学校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都高度重视,提出了很多要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学生身上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现象: 一个懂得保护环境的学生,在家里、在大街上、在没有老师看见的时候会随地乱 扔纸屑;一个懂得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的学生,在家无礼顶撞长辈,不愿意整理自己的房间;一个懂得文明礼貌的学生,对同学却满口脏话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说 明小学德育在知而不行上已经走得太远。
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系统设计和反复强化 现在的小学德育整体上是跟景式的,通常逢重大节日进行,或者是按照上 面设计的活动如雏鹰争章等开展,J十没有依据学生身心及德育发展规律进行系 统设计。而小学德育国家课程(品德)虽有具体要求,小学各种班队、心理健康等 地方课程也有明确目标,但都不直接指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小学德育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相应的规范, 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上更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小学德育,花费了不 少时间,开展了很多活动,却总不能深人人心,没有收到实际成效。
4. }J学德育校本课程随意性太大 德育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关系密切,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在城乡不同区域学校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校本德育课 程才能植根于本校学生、教师内心和实践。目前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德育课程基 本上是零散的,或者是单一的,有的开展生命教育,有的开展生态教育,有的开 展环境教育等。这表面上使得某种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但实际上弱化了德育课 程的整体性,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偏颇及缺失。
二、解决问题的 过程与方法 1起步阶段:以培养劳动自理等习惯为目标,初步形成六个主题四大活动课 程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推进方式 1998年在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主题德育工作模式框架下,我根据当时所在 昆山国际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如浪费严重、普遍比较冷漠、不坚强、没有责任心、 住宿焦虑等间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快乐礼仪爱心感恩责任自理六大好习惯养成 主题,逐步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
第一,希尔顿逸林酒店一国际学校关爱课程:做曲奇饼送敬老院老人、做 月饼义卖、捐罐头送社区贫困家庭等。
第二,生活自理技能课程:低年级学生叠被子、梳辫子、叠衣服比赛,中 年级学生做点心、水果拼盘等技能学习,高年级学生进行小厨师技艺展示等。
第三,小学生礼仪风采课程:借助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因此成为昆山电视台指定合作单位,举办昆山市一年一度的小学生礼仪风采大赛。
第四,主题单元感恩课程:以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集体、 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祖国、感恩自然为八个单元实施感恩教育。
通过以上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昆山国际学校的小学生以有礼仪、 有爱心、知感恩、自理能力强的好习惯标识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赢得了社会的 赞誉,学校成了家长首选的热门学校。
在总结爱心感恩等六大习惯养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2002,2003年我们又 进一步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研究, 少归}{版了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校本课程1套6册《快乐de成长》和故事晨会课程 《第二颗太阳100个生活哲理小故事》。《快乐de成长》在2007年江苏省教研室 组织的江苏省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2003年年底,我们承办江苏省 心理学会年会现场,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团队核心成员朱小敏、尹弘敏、王 琴等参与编写广西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爱心感恩责任自理 等习惯养成教育经验得到应用及推广。
2发展阶段:以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目标,逐步形成每月 一事训练模式 2003 -2009年,我调任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副校长,兼仟昆山市教育学会 德育分会理事长。我们以裕元实验学校为根据地,深化实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路径。我们发现六大主题需要细化内容与目标,建构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的 系列校本德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将六大习惯养 成主题发展为12个每月一事主题: 每月一事训练模式的主要特色有: 第一,主题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
第二,主题内容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时要求在更高层面不断丰富完 善。
第三,主题活动以为一个板块主题阅读、主题课程、主题实践、主题展示、 主题反思为主体,鼓励教师在活动中创造性实施。我们的实践得到了同行及上级的认同,苏州市教育局政宣处将2008年定为 习惯养成年,要求全市小学向昆山学习习惯养成主题化的做法。2009年11月,我 们承办理想德育每月一事全国开放周活动,活动历时一周,来自全国的400多名 代表全方位检阅了我们的系列做法,教育在线网站、苏州电视台均进行了报道。
3提升阶段: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系统有落实为重点,建构小学主题大单 元校本德育课程办学特色 2008年9月,我被评为江苏省品德学科特级教师,兼任 苏州市名师共同体品德组组长,昆山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
2009年8月,我担任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长,申报并通过江苏省规划办二五立 项课题《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我们继续坚持把习惯养成作为重点,经过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团队和 苏州市品德组名师共同体成员学校共同合作,对多年来各学校小学生习惯养成的 课例和活动案例进行梳理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主题单元作架 构,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化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体现 了教育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办学特色。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一生受用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每月一个主题, 用大单元形式,把校内所有德育课程和常规活动都聚焦到习惯养成,探索了小学 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1确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12个主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我们用每 月一个主题的方式来保障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同时遵循关注内容,讲究方式;
考虑时节,照应常规;强调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导行三大原则,提炼并确定12个 习惯养成主题,即节约、规则、公益、自然、劳动、艺术、健身、交往、求知、 感恩、自信、自省。建构一门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课程,为正处于人 格形成时期的孩子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材下做叹的底子,使每位学 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研制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内容及课程融合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依托德育课程方能取得实效。德育课程包括国 家课程(品德)和地方课程(晨会、班队会、心育)以及主题德育活动等。在这些课程中,只有品德课程有统一教材,其他课程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这些 课程通常都是兼职老师,不少兼职老师不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也就很容易会偏 离学科要求,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
我们以12个习惯养成为主题,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 整合在一起,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中心,兼顾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融 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野外教育,联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各 种教育力量和教育信息得到整合,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德育课 程有内容可上,上出实效。
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德育单元课程特点,我们还改变了传 统小学每节课40分钟的规定,实施长短课时有机结合的弹性化时间制度,分别按 照微型课(15分钟晨会)、小课时(30分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时(40分钟班队会) 和大课时(60分钟大德育活动)等不同时间长度灵活安排课时,从而打破了传统的 单一化课时制度。
3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教学模式 (1)主题阅读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以12个好习惯养成为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等,按年段进行 阶梯式编稿。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 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借助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 定知识和情感基础,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2)主题课程让良好习惯浸润课堂 (3)主题实践让良好习惯天天实践 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 享受,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各成员学校结合学 校特点和师生实际,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按低、中、高阶梯式设计实践性活动,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有生活回家作业, 有小组合作活动,有班级年级实践基地体验,有走进社区社会活动等,让好习惯 天天实践。(4)主题展示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 将培养良好习惯过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照片、日记、画作、小报、卡片、 实物作品等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展示平台有:班级展示墙、学校展示 园、专题展板、主题广播,及校园电视台、《昆山日报》、学校网站等。同时与 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行动融合,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
各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的主题月展示曾经轰动昆山教育,在苏州电视台多次报道。
随处呈现的好习惯在展示中得到强化,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在班级校园 里、在社会舆论中、在家长的赞赏下随时享受着习惯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5)主题反思让良好习惯与日俱进 主题反思包括评价策略和师生随笔两大板块。评价策略指每月均设计该月 习惯养成的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要点等。师生随笔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 教师随笔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大家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 路径和智慧经验。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各成员学校坚持优化操作流程,及 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有效反思,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良好 习惯与时俱进。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是规训的结果,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 的结果。我们建构的以培养习惯为主的课程:如以不闯红灯培养学生的守规则习 惯等,以一件小事作为引子,指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习惯,然后,分年段编撰校本 德育课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使德育内容从大而空变为小而实,从灌输 变为体验,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2有效养成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质 好习惯培养不能突击也不能随机,必须进行系统训练和反复强化。我们以 12个好习惯为基础,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养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 让小学生在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形成良好素养。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良 好习惯,不仅使学生个人终身受益,也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整体提升。项目学校学 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校风、学风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形象和素质都耳目一新,在升人中学甚至大学后仍然能够保持,家长、社会亦赞不绝口。
3初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 从讲道理式的说教、间隙性的突击活动;从六大主题到12类好习惯养成;从 学生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体践行。在12年的探索中,我们逐步掌握了小学生 良好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我们通过主题阅读丰富知识和情感,通过 主题课程浸润洗礼心灵,通过主题实践训练强化行为,通过主题展示显示品行德 性,通过主题反思提炼升华智慧,这些对品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模式的建构, 使我们不但收获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良性固化,也收获了对品德教育规律性认 识的深化。
(二)反思 1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 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 有一回禁不起诱惑就可能失去对道德的坚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反复性、 曲折性、长期性。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形成习 惯。但习惯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要经过反复训练,需要坚强的意志。从学生 的外在表现看,好习惯养成时有反复,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上需 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2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在学校范畴内,当以教师最重要。教师的 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的敬业精 神、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部 分教师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会有不良影响:如工作方式简单粗暴, 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失或错误,不能与同事友好 合作等。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3对道德两难困境中的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强化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道德两难困境,如 某位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即将迟到,现在他所在的位置与教室之间有一大片草坪,如果穿过草坪,就不会迟到;如果绕过草坪,肯定就会迟到。这时他必须在遵守 纪律与爱护公物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小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尚处于不断发展 之中,面对类似的两难间题,很多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有时会迷 失方向,失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因此对道德两难困境中的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 选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