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篇)_obe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篇)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我校目前的学时安排是 46学时,包括6学时的实验,另设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由于课程内容较 多,目前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讨论为辅的方式,并安排 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 方式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 现行所用教材模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紧跟当前物流技 术的发展。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由于客观条件 制约,对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仍保持传统教学理念,新技术、新思想等知识点增 加缓慢。目前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计划”中所要 求的“能力”主线,与现阶段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

1.2工程实践方面内容少 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再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 于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许多物流公司鉴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不愿接收大量学生到 现场参观学习;
另一方面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也只安排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 学之外只能通过认识实习安排一次或有限的几次现场观摩学习。因此,学生看到 的只是物流公司某一阶段的现场运作状态,很难看到整个公司的具体运营情况, 导致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

1.3创新思维培养不足 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现实矛盾使得教师有时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 式,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再则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也使得学生缺少 自主学习和训练。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利,不 符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1.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在某种程度 上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自开设以来,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笔试形式,兼顾 学生平时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其中,平时 成绩主要依据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提问和作业综合打分。试卷题目类型主要包 括填空、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与案例分析。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满足 “卓越计划”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完善考核体系,是当前教学模 式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本文提出“卓越计划”下集课堂教学、校内集中实践教 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2.1课堂教学 2.1.1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的与要求,对现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

(1)调整教学重点。重点讲授厂址选择、设施规划与布局、仓储物流、现代物 流信息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以及配送中心的规划等内容。针对厂址选择、规划与 布局内容,用变速箱厂规划与布局案例将其贯穿到一起进行分析,以增强学生的 综合分析能力。针对物流设备、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利用视频辅助教学以增强学 生对现场的感受能力,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2)精简课堂讲授内容。

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前期讲授的相关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与系统工 程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涉及到前期课程的相关内容时,只提及要点,以节省 课堂教学时间。

2.1.2设计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通过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开辟“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的“课 程讨论区”或学生班级QQ群,每次授课之前,将课程讲义、多媒体课件上传到 网络教学平台或QQ群共享供每位学生下载,以便学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和互动讨论的效果。(2)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基于问题与案例相结合的教 学、多媒体视频教学与课堂讲解及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模式。根据讲授的重点,在 引入案例以辅助学生理解时,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案例,然后回答,这样可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讲解难以用语言描述或者描述不准 确的内容,可以用视频片段辅助,例如讲解物流机械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以及 条码技术等内容时,视频教学就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课后巩固。课后布置 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独立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或给出解决方案,遇 到疑难问题,仍可通过“课程讨论区”或者QQ群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可 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2.2校内集中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创新实践和综合性实验。

2.2.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完成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对前期理论教 学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4]。

课程设计的选题直接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新性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 选题时范围要扩大到服务业并结合实践选题,同时控制同一选题的人数。严格控 制设计过程,让学生提交阶段性的报告和图纸,以提高设计质量和防止出现抄袭。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的选题分两个内容:①某港口集装箱堆场的规划与设计。主要 以小组的形式到港口码头堆场收集资料,并借助于仿真软件来辅助设计;
②自选 题目,主要针对服务业,如超市、快递业中转点的选址与规划等。利用我校工程 训练中心和物流工程实验室的优势开展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从选题、设计到答辩, 每个节点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又能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互 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创新性思维。此环节可为毕业设计环节奠定一定的基础。

2.2.2创新实践 该部分主要通过“物流游戏”教学法[6]和教师科研的“渗透式”教学[7] 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1)“物流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转换成 某种方式的游戏,通过提供具体的游戏流程操作,让学生“Learningb yDoing”[6]。如在厂址选择一章中,按照厂址选择考虑的因素,将学 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代表“政府人员”、“社区居民”、“企业决策人员”等,扮 演不同的角色,对备选厂址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决策结果。通过游戏教学,学 生们共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知识探索的过 程,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2)教师科研的“渗透式”教学。利用教 师的科研项目,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的子课题中,从查找文献、撰写阶段性报告到参与科研课题的讨论,每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尽可能地去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同 时,教师为部分优秀学生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电子产品生产线物流工 位器具设计”和“汽车发动机轴类零件物流工位器具设计”),分阶段给学生下达 任务,每周进行一次讨论,主要内容为课题的进展以及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2.3综合性实验 利用我校物流工程实验室的优势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如目前开展的综合 性实验―――自动化立体仓库模拟,主要有条码识别和检测、出入库管理等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仓储物流的实际运作过程来设计创新性综合实验, 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方案,然后借助于计算机程序、物流仿真软件以及自动化立体 仓库物流实验装置台(含条码数据采集器)来实现整个过程的模拟。综合性实验 的设计既体现了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企业实践教学 该部分包括企业参观与调研、课程实习和企业专业实习三方面。

2.3.1企业参观与调研 主要方式是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工程实践指导。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的校 外实习基地主要有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湛江港集团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公司 湛江分公司等。由于该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因此,学生可利用前期的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充分了解企业的流通加工、包装、仓储以及配送等环节,熟悉现场安装、 调试、生产维护等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 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3.2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就是通过企业的参观与调研,根据收集的素材,培养学生运用课 程所学理论知识对生产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设计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实际工程 问题的能力。借助于湛江港集团的地理优势,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训导师共同 布置实习内容,如集装箱码头堆场中物流车辆的管理与优化、龙门吊的合理配置、 集装箱的进出场顺序等。实习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及时督促学生实习、完成实 习情况汇报等,企业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提供技术性指导。实习结束要提交自主学 习计划、自主学习报告内容、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2.3.3企业专业实习 主要方式是在课程实习的基础上,学生作为企业的工程师助理或者现场改 善小组成员参与各项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学习相关工程和管理知识。此环节主 要是借助于我校校园内的申通和顺丰快递公司的地理优势,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时 间,在公司做兼职快递员,负责快递的分拣、流通加工以及短途配送等环节的任 务,并对各环节中不合理情况提出适当的改善方案,得到了快递公司的认可并采 纳。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物流系统的搬运分析,进一步验证、巩固和 丰富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现场改善意 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初步能力。

2.4多元评估考核 考核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定,是指引学生努力的方向[8]。在“卓越计 划”下,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相关行业的工作。因此,在课 程的考核上要实行多元化考核,不但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其工程实 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素质等。为了提高课程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六位一体”的课程多元化评估考核体系,即由口试、笔 试、实验、作业、课程小论文和实践报告组成,如表1所示。多元化考核体系在 课程教学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构 建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选择评估考核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 专业基础知识、班级规模及考核目标。针对某些考核形式,如小论文、实践报告 等,教师需提前明示考核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开展与实施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 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按照“卓越计划”的标准要求, 本文提出了“卓越计划”下《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 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要想把“卓越计划”的要求落实到课程中, 落实到生产实践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 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今后从事物流业 的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侯东亮 工作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第二篇:网络编程教学改革 1项目学习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1项目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项目学习,已经有很多领域定义,对其进行归类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 较典型的定义。新型教学系统观点认为项目学习是“一个课程开发与教学系统, 他把学生放到一个作为真实世界镜像的劣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 程不但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掌握了学科知识与技能”[1]。教学方法观 点认为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 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学习方法观点则强调“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 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 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3]。通过 项目学习的实施和应用,可以总结出项目学习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①以“项 目”为核心作为实施整个教学的载体。项目学习的整个实施过程是以一个或多个 项目作为课程的整体目标,教学过程围绕着项目展开,以项目的实现和完成作为 教学成果,项目是整个教学运行的核心。②项目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和学科体系。

项目一般综合了一门课程乃至多门课程相关知识点,大的项目甚至涉及一个学科 和多个学科知识体系。项目本身针对实际应用问题产生,可以是模仿现实中的一 个典型项目,或者项目就是一个现实的项目。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具有综合性和 系统性的特点,是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提炼和综合应用,复杂一些的项目必然 牵涉到多个学科知识体系。③项目学习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理念。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教师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这种方 式对于大量知识体系的传授是可取的,但是对于知识体系的应用和学生能力素质 的培养是欠缺的。而项目学习恰好可以弥补这种欠缺,因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实施 过程就是知识体系的应用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挖掘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④通过项目的完成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项目指向真实 的问题、学生负责问题的解决。项目将综合使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深入掌握学科 知识和技能并完成项目作品。项目的实现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应用所学习到的知识,通常还需要学习一些新知识,通过综合知识体系的应用去发现问题,自身能力素 质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1.2项目学习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 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 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7个主要因素。大学生科技创新能 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也是大学生在21世纪生存 能力构成的重要部分。从专业要求看,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 业技能作为基础,又需要对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拓展。把项目学习置 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维度下呈现出以下明显的优势:①项目学习需要综 合专业知识完成特定任务,实现项目的过程完善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炼、深化和 拓展,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②复合型项目往往牵涉到多学科的知识体 系,多角度的支持和整合,需要项目成员加强团队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学 生的知识结构。③经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模拟项目乃至真实项目的历练,必然 会加强学生的研发经验,为其日后的研发水平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④项目的实 现过程就是“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深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 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开拓自己的思维,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 培养了其创新精神。

1.3项目学习应用到《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作为一门计算机核心课程,《网络编程》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所研 究的内容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反映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前沿。经 过实践验证,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应用项目学习具有以下的优势:①便利 的项目实施硬件条件:相对于其他学科采用项目学习,《网络编程》项目实施一 般只需要计算机、能够上网、智能手机终端就可以进行,纵观当前的在校大学生, 这些硬件条件几乎人人具备,这也为实施项目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②便易的信 息资源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与《网络编程》相关的技术资料能够很方便 获取,同时也为学生讲解项目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③丰富的项目 现实化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 各类型的企业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来提升企业优势,这也为《网络编程》 项目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实施应用环境,将教学中的项目实施与现实应用相对接, 更好地发挥项目学习的功效。由此,项目学习其在本质上是要通过对真实问题创 造性地项目化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网络编程》课程中,学生利用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课程来说是质性的, 同时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反映了课程的高阶目标, 项目学习的优越性充分说明了它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用项目学习开展《网络编程》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编程》课程的教学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采用“2+2模式”,即每 周两节理论课和两节实验课。课程的目标是:了解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网 络编程的基本技术,并能使用网络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在起初的课程实施中, 笔者在教学上的成效往往是通过期末考试及平时的验证性试验得以体现和考察 的,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网络编程的热情,教学中最精华 的部分(如作品的设计与开发)往往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自觉。正态分布的期末 成绩和学生中规中矩的“配合”,并没有使笔者对《网络编程》课程及相关课程体 系的价值质疑和改进的愿望。从2011年开始,笔者在修正中不断尝试着新的教学 模式,在教学的方法上,笔者试着引入了项目学习的方法;
在目标上,不再满足 于网络编程语言的掌握和网络工具的应用,而是突出实践性的特征;
在教学内容 上,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先行课情况,笔者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内容上以web环 境编程和移动应用开发为主,其中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是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高 度发展而新增的内容。关于web环境编程,因为学生前期开设了面向对象的程序 设计语言VB的教学,本课程主要讲授了HTML、VBscript、Javascript、Dreamweaver 开发环境和IIS搭建等。笔者的基本设计是能用DW+ASP开发动态网站,也是本 门课程的普适性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笔者将移动应用APP的内容作为较高 的发展目标,并结合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队申报 课程相关的小课题,来促进本课程的深入拓展,使得项目学习有了机制上的规范 和引导。截止目前,本课程已经先后有4项科技创新作品项目获校级立项:(“教 师科研信息数字化采集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Wap版新疆师范大学手机网 站设计与开发”“、《基础维语》双语APP的设计与开发”、《MHK》双语学习APP 的设计与开发)立项,其中,1项结项并获校级二等奖,3项在研。通过项目学习 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生成新知识的 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尤其对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 很明显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关注。

2.1项目的有效选择问题 项目承载着整门课程教学体系,不仅要完成知识体系的传递,更要实现学 生能力素质水平的提升。简单的项目对学生能力素质水平的提高有限,复杂的项目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无法完整的有效实施,项目无法完成对学生的积极性也造 成一定消极影响。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还会因为前导课程的教改、不同批次学 生能力素质的差异以及技术的发展革新等因素,使得以往制定的项目无法有效适 应当前的教学变化,项目选择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 教学目标。

2.2项目的有效实施 《网络编程》虽然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其实施方式仍然是 按照传统的固定课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2+2模式”,即每周两节理论课和两节 实验课。按照一学期18周~20周的课时计算,满课时不过80个课时,仅靠固定课 时进行项目的实施是完全不够的。因此《网络编程》项目学习必须依靠学生大量 的课下时间去完成,而课堂上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就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典型问 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讲解。即课堂上主要进行项目的问题 分析和相关知识点讲解,课堂下主要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与现实中真正的项目 实施是不一样的,教师无法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较为有效的监督,只能通过阶段性 的项目实施进度报告(在课堂中)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项 目实施延后的情况往往较为普遍,此类情况较多,必然对整个课程的项目实施带 来影响。

2.3项目成员的科学考核 项目实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任务要求,指导解决方向,宏观推进项目 进程。整个实施过程以课程知识传授为辅,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为主,明确以学生 为中心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根据项目的 大小和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入门级的项目一般采取单人项目,中等及以 上的项目一般采取4人~6人的分组模式,组成一个小团队,分工合作,集思广益, 发挥团体的力量。一个团队的成员齐心协力,必然可以发挥出超过个人的力量, 但不可否认,在《网络编程》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总有一些同学“混水摸鱼”, 作为项目成员却当“甩手掌柜”,依靠同学之情坐享其成,有时这类学生还不少, 其目的就是混个学分。而在评价项目过程中有时也较难评价项目成员的具体贡献, 给了这类学生可乘之机。

2.4项目学习的转化激励机制 项目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只吸引了部分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兴趣小组的覆盖面没能惠及全部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 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 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4]。”虽然项目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更有趣 和迷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有些人会在不同环境中做的更好,而有 些人可能会首先要更努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选择的方向比较多,学习感觉 困难,学生能力分布差别大等都是学生兴趣点转移的原因。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转 移至发掘和钻研本课程是笔者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在对大学课程时的 应试思维也同样被映射在了本课程中,以拿学分和成绩通过为目标的学生占了很 大一部分,在这种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对本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并不在意,对 教学内容只是停留于了解、记忆及理解的浅层上,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 层目标很难达成。这主要表现在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师上课传授的知识,完成教师 设计的验证性实验,而对进一步拓展的知识和要求表现出畏难情绪。将《网络编 程》课程看作是一般的通识性课程,进而将应试作为修学的终极目标,知识很难 向能力转换,大大降低了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3对于未来《网络编程》教学的几点设想 3.1教学团队精品化 《网络编程》课程涉及知识面广而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其身份如同项目经理,同时涉及到培养学生这一更为细致的教 学工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仅靠一门课一个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有短板, 因此《网络编程》课程授课教师应该往教学团队的方向发展,每个教师要精而深, 而不是广而杂,优势互补,从而使《网络编程》课程建设朝精品方向发展。

3.2与时俱进应用化 在信息时代,各学科的界限被打破。项目学习的实施将需要整合多门相关 的学科,形成整体效应,解决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网络编程》课程的定 位需要更加注重其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编程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及开发人员,这就需要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各相关课程,去构建精品的《网络 编程》课程,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比多家大型企业和公司的招 聘职位要求,笔者认为《网络编程》课程的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模块,一是 传统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如:Asp/Asp.net、Div+CSS、Ajax网页开发技术结合VB、C#、JavaScript等语言;
二是移动应用开发如:android/iso/winphone开发技 术,以本课程涉及的两个学生项目学习中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开发技术 为JqueryMobile、XML、HTML5、CSS3、JavaScript、sqlLite等,与这些开发技 术相关的技术还有网络通信、串口/蓝牙通信、数据库应用、多线程等。通过整 体设计使得编程类相关课程集群化,课程间有机整合,目标明晰,内容连贯,协 同服务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3.3校企联姻现实化 模拟公司/企业项目乃至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姻教学模式是对我国国情、学 情很好地评估和分析后,经过实践被证明了的对学生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很有效 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高校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在改进和实施该模式时还需做 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环境上的创设,应从实战出发去创建适合项目教学的 环境,可以将项目实施的环境搭建成与公司企业类似的工作学习空间,如工作室、 工作间或隔断,项目学习中的设备不再是验证实验的工具,而是解决问题,创造 价值的工具;
二是要创建小组的公司/企业文化,使项目成员处在一种良好文化 熏陶下实施自己的项目;
三是以项目驱动教学,环境虽然是模拟的,但项目应该 力求真实,教学聚焦不再是追求大而全的知识灌输,而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学 校学院等各级部门应该创造项目申报的条件,整合教师科研力量,为学生的发展 提供机会;
四是项目要为各类技能比赛,科技创新等做准备,做好评价。

3.4考核检验多样化 学生经过项目学习成效究竟如何?仅通过项目成果的方式无法做出较为 全面的判定,而应该结合诸如技能大赛、社会应用等实战检验。随着国家教育部、 各省教育部门、行业组织及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的重 视,每年举办的适合大学生参与的技能大赛越来越多,与《网络编程》等计算机 相关的大赛也很多。实践证明,职业技能类大赛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学生在课程的实践,如 果能够走到社会中承接一些项目,与社会需求接轨,不仅能给自身带来一定的经 济效益,同时提示自身的专业水平,也为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有效参考, 并为日后的学生树立榜样,可谓一举多得。

4结束语 相比传统教学,应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锻炼学生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能实现更大 的教学价值,并为课程的有效革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 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回报是大于付出的,是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

作者:王建虎1 刘军2 梁涛1 工作单位: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第三篇:中医学院西医课程教学改革 1传统的西医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中医本科专业的中医课时与西医课时的比例约1U1,在中医课程和西 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西医诠释中医、中医概括西医的内容,希望能够做到 中西医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然而,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为指导, 构建在实验基础上的实证医学(生物医学),与以文、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为背 景,构建在医疗实践基础上的中医学之间,目前尚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将两者很好 地沟通、融合[2]。加之西医课程与西医院校相比课时少、教材内容更新较慢、 课程衔接不强等原因,使得目前的西医课程内容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达到 “培养出熟读经典、勤于临证、融汇新知的中医人才”高等中医教育目标。在西医 课程教学过程中,限于传统的评课标准,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 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等,在教学过程中影响了教师随机应变的 发挥,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构建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既然是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 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 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在前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也 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3]。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教 师和教材的权威性,使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忽视了学生 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引 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思考中医经典理论,更遑论做到吸收西医成果去发展和提高中 医。

2建构主义观点下看西医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 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 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2.1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医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和重视,出现了针对 “中医的科学性”的质疑,导致一些中医也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 “中医是非科学的”。由于现代教育从小就开始接受科学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一 知半解,在学习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时,难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的 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对中医学生进行西医课程教学时,首先要建立正确的 科学观。对于科学观的问题,西方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中叶以前,以归 纳主义、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为主导的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即是真理, 是绝对正确、不可置疑的客观规律,科学知识的增长靠归纳法而实现。当代科学 观当代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晶,建构主义科学观 是当代科学观的代表。建构主义反对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绝对客观真理,认为科学 知识只是一种假设和猜想,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 会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即使是经典知识,它的正确性(或 真理性)也有一定条件或范围。1996年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所有 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而且原则上要接受变更和改进。”当代科学观认为 科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既有实验的、理性的、逻辑的方法,也有非实验的、 非理性的、历史的方法乃至系统思维方法[4]。因此,从构建主义科学观来看, 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是科学,但其中也包含一些“需要变更和改进”知识。因此,在 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课程教学时,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树立建构主义科学观,不能把 教材上知识看作不容置疑的、绝对正确的真理或标准,也要教育学生不能把中医 药理论神圣化。譬如,中医“以毒攻毒”理论指导下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 胞性白血病是科学的,但正是从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三氧化二砷诱导肿瘤细胞分 化、凋亡的科研结果,才使单味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获得世界 认可[5]。因此,在西医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为指导,尊重 中医药固有的理论体系,理解西医成果与中医药理论互通存在时代局限性,要以 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药现代化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信心和 愿做推动中医药飞跃发展的高等人才。

2.2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医药经典理论蕴含着大量的天才思想、丰富宝贵的治疗经验,但不能把 其当作中医药学的终极真理。中医要发展,知识和经验要增长,这就要求在中医 基础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微观的、具体的研究,使中医理论从原有的基本框架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更有效地为临床、科 研服务[6]。中医药现代化必然要求学习和掌握西医课程相关基本知识和理论, 故在西医课程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努力学习相关中医药理论,用西医成果揭 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我们在进行《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时,要求教师学 习中医著作《温病条辩》,尽可能做到自学《温病学》,经常与温病学教研室教 师进行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做到教学科研优势互补。如温病的发病原因与 病原微生物存在密切关系,“春温与脑膜炎球菌”“夏温与乙脑病毒”“湿温与伤寒、 副伤寒杆菌”“疫疹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烂喉痧与猩红热”“夏季感冒与肠道病 毒”等。特别有意思的是,如果将本课程的微生物致病机制与温病的病因病机结 合起来,可以发现具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中医相关理论的提出比西医认识要早 得多,增强了中医学生学习中医自信心。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必然存在 中西医结合研究在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40多年。实践证明,中西 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 体系。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提高防治疾病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新的诊疗方法、 技术和新的理论或假说,对某些病证的深层认识为中医西医互参提供了条件,不 仅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从历史观、方法论 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中西医实现真正的融合还需要近百年的时间[7]。当前是中 西医结合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医院校是进行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主要场所,但依 然存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8]。中医药高 等教育要求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具备深厚性、广博性、创造性的特点,不 仅要有深厚的中西医专业医学知识,还具备掌握最新科学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 识结构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构建主义科学观指导下,将中医 辨证与西医辨病的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开展西医课程教育,做到中西医课程的互通, 真正培养具备扎实理论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我们西医课程教学时, 注重学生中医、西医相关基本知识结构,积极与中医课程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牵强附会和随意发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 迷惑和误导。

3开展建构主义教学的必须要素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系统研究,认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包含的六大要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和反思过程等[9]。情境 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通过录像、图片、Flash短片等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的、 积极的交际情境氛围中。如我们讲授消毒与灭菌时,先播放2003年SARS爆发时 的戴口罩举行婚礼新娘、戴口罩喷药的防疫员、小区捕杀私养家禽等图片,激发 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意识到消毒与灭菌和公共卫生防疫的相关性,理解所学知识 应用到现实的价值。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戴口罩?喷药有什么用?捕 杀家禽后怎么处理?还有什么情况下出现类似情景?启发学生理解消毒灭菌在 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意义。搭建桥梁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学的 新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则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在 教学过程中,组建学习小组,围绕消毒灭菌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小组讨论解决问 题的方案,向中医文献学和温病学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中医典籍中关于防疫的原则 和方法,特别是将中药熏蒸防疫的有效性与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联系起来,领略 中医药的智慧之美和中医药对中华民族健康的重要意义。最后,学习小组以不同 的方式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或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展现出来,通过网络查阅专业文 献,了解用于防疫的中药成分的现代抗菌、抗病毒作用,准备适当的PPT课件进 行课堂发言,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把消毒与灭菌知识与中医药防疫进 行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和策略。

学生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也因此而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结语 近年来,我们在中医院校针对中医专业的《微生物与免疫学》部分章节进 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都很支持这种教学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对 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提高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协 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医 药的兴趣和自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新举措。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中西医课程的 互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他们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当然,我们也发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受到 类似因素的限制[10]。首先要求中西医课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实 现从知识传递者向建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包括西医课程教师要深入学习中医,中医课程教师要理解西医课程,这是实施好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关键;
其次是学生,他们必须完成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一个 主动建构者的角色转换,对于多年来习惯了坐在课堂上接受现成知识呈现的学生 来说,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更多的课后学习和自我挑战;
第三是教学时间受限, 在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只能对部分章节和内容采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课程构建主义教学,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 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在西医课程教学中,与中医药结合起来进行建构 主义教学,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超越创新,才能为中医药 复兴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人才后盾。

作者:张军峰1 王明艳1 张旭2 魏凯峰1 佟书娟1 詹1 朱亮3 工作单位: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3. 南京中医药大 学教务处 第四篇:油气储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油气储运施工课程教学内容除绪论外,由施工组织设计、管道基本施工工 艺、穿跨越工程、储罐施工等组成。课程设置上是在完成生产实习之后进行讲授, 主要以油气储运工程施工全过程为导向,以长距离输油气管道施工、站场施工和 储罐施工的理论分析、施工设备、施工方法,并结合具体施工案例的分析进行教 学。但油气储运工程施工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由于外部环境 的变化和工程应用办学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过程工作中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该课程理论授课方式主要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传统的 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有条理、易总结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以灌输为主,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 复练习,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式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明显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我国的油气地面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 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国 内油气主干管网。”到2015年,国内油气管道总长度预计达到14万公里左右。随 着西气东输二线的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中缅天 然气管道输气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东部海上通道建设将实现LNG每年1000万 吨以上的供应能力,构建起了我国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油气地面工程建设将得到更大发展,这对油气储运工程 施工教学内容革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油气储运施工课程本身涉及到材料、 工艺、力学及设备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内容很广泛,仅就穿跨越施工的 类型来说,主要的就有十几种,而在每一类过程中,又因采用的工艺和方法、设 备的不同而各具特点。教学对象主要是对储运施工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而且是 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来学习这门课程。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处理众多的专业 性和工程经验性的知识,梳理教学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致学生学到的只是一堆死知识,也是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以 上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采取什 么样的措施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扩展教学手段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具备专业的 知识、能力和素质,我们进行了探索改革。

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根据目前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调研在校学生理论学 习、生产实习、毕业学生工作情况等,在分析总结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基础上,深 入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凝练课程教学特色,努力创新教学 方法。

(一)“实习―――学习―――实训”的综合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在学习理论知识 之前,教师先带学生到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油气田地面工 程建设进行感性认知,通过接触实际工程过程,形成整体认识,进而在课堂上达 到更好的理论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课程在校内的工程实训基地以工程 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同实践进一步结合,并开展开放式的实训探索,让学 生自己编制工程施工方案,熟悉施工流程和工作规程,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 基础。由此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将生产实习、课堂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工程综 合实训有机结合,使课程教学在理念上、模式上、运行上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

(二)“案例式”、“引导式”教学突出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课堂教学是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重要环节。我们针对储运工程施工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多而散的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广泛采取“案例式”、“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参 加行业会议、与企业合作交流、参观大型工程建设等方式收集整理油气储运工程 施工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如自动超声波探伤(AUT)、定向钻穿越 施工技术、泥水平衡盾构穿越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将国内外一些运用相关 技术的工程实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油气储运施工的相关原理 和技术,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所需的收敛思维与创新实践所需的发散性思维进 行整合,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结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辅以“引 导式”教学,力求让学生自主从工程理论与应用技能实际问题入手,引出理论知 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达到突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的。(三)图、文、声、画的多媒体课件开发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即便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也存在 有的施工机械、装置设备拆卸不便和施工过程不可见性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施 工设备的组成和构造、施工工艺和方法感性认知差的现象。对此,我们充分发挥 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3Dmax、AutoCAD、Flash等软 件技术开发了大量能够直观反映设备结构及内部运行机理和施工操作过程的教 学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示教 学内容,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体现了教学 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四)重视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运 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由于 油气储运工程施工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高的课程,为此我们为该课程配备 了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和一周时间的工程综合训练。在课程 设计环节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 步锻炼学生设计方案、绘制图纸、使用技术资料及编写工程类文件的能力;
在工 程实训中加深学生对油气场站建设工程理论的深入理解,熟悉油气站场平面布置, 了解场区工艺设施及土建施工的基本内容,正确使用常用工具,规范进行站场内 工艺管道及设施的安装或更换操作,掌握油气场站试运投产基本流程。由此,以 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施工工艺过程的同时进行 一些工程实例的技术运用,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油气储运施工的相关原理和 技术。

三、结束语 在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中努力适应我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需要,以创建人才培养、素质养成的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 内容,可使提高教学质量有大的突破。同时,在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 素质、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树立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将“实习――― 学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可使油气储 运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工程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作者:游S 严宏东 王中一 工作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第五篇: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第一部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建筑工程预算》的课程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够满足目前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要求,因此必须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教学中采取了 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有以下几种:
1.结合工程实际教学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在教 授该课程时,应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来讲解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方法如下:①在讲授分部分项工 程量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教室内的门窗、墙体、柱,梁等结构构件进行讲 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结构构造在建筑物种所处的具体位置,判 断构件工程量计算时应该如何取定尺寸。②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蔽构件, 我们还可以采用模型教学,比如基础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基础埋设于地下,而 钢筋隐蔽在混凝土中,在讲解这部分工程量计算的时候,很难靠画图或者图片的 形式让学生理解工程量的计算,我们便从实训中心找到这些构件的实物模型,通 过模型的展示,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构件的内部构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③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尽可 能多地接触、了解工程实际。多观察各种建筑工程各个分部分项的外形,构造, 形象的记忆建筑物的构造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2.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 根据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实际工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分部 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时,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我们就引入一个相应的案例进 行教学,通过案例的仔细讲解,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案例讲解完毕, 再引入一个类似的案例,并交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计算,在学生分析案例过程 中,鼓励学生对工程案例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取得结论后,教师再对其进行归 纳总结,给出正确的解答方式。在每一节内容讲授完毕以后,我们还准备一个融 合本节各种知识点的综合案例,进行综合讲解,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开讨论,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 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内容非常琐碎、繁杂,仅用粉笔加黑板的 传统方式授课,只能局限于对分部分项构造的抽象理解,难以使学生直观而具象 的理解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 教授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时,收集、制作各种建筑构造图形和各种表格,做成课件, 以图形、图像和表格等方式进行演示,使课堂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以此加强学 生的学习效果。

4.改革实践教学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时候,我们往往只采用手 算的方式,显然,随着各种预算软件的兴起,仅仅只教授学生手算的方式来编制 施工图预算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脚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很难适应新 的工作方式。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预算软件的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先编 制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文件,让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手工计算的练习。手工计算完 成后,再进行上机操作,使用预算软件完成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这不仅能够加强 学习对预算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更好的 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自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及格同学很少。学生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同学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质量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 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 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让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 打下良好的基础。